终于到龙年了,今天从昆明去成都,飞机上回复老传统,写篇最近对营销的小想法,即兴写作,还是想到哪写到哪儿哈~
1、总有人问我:为啥不做这个…不做那个…(这里指的主要是营销)。我通常认为这种善意提醒的背后缺了点思考。
2、 营销界有一句名言:通常 70% 的营销行为都是无效行为。这句话的背后含义就是,如果我们寻求那 30% 的有效营销,我们必须做 100% 的事情,而且其中 70% 是无效的。
3、如果推论成立,这句话的背后假设是只要做 100% 的事情,总有 30% 会成功。我觉得这句话和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”一样,是无法验证的。因为非常有可能做了 100%,成功的几率仍然是 0。
4、还有一句话:人只能赚他认知以内的钱。我可以理解这里的认知是商业认知,那是不是只要玩命的学习商业知识就可以赚到钱呢?肯定不是!学习的认知只是想当然的认知,商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过程(也可以说是系统工程),这里面包含很多过程,比如我们在做项目里面就有:计划、执行、复盘、重新调整四个步骤。这四个步骤需不需要知识?需要。但是这四个步骤里面还需要实践、学习(也可以说是反思)、判断、决策等要素。只强调知识是绝对不够的。
5、今天的营销在我眼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可能和营销载体变化有关。
6、 公域领域之前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做 rich media(富媒体),比如报纸、广播、电视…这些至少是二三十年前的形式。富媒体很容易将商家和客户连接在一起。
7、 互联网出现了以后,首先门户网站模式也是富媒体模式的变形,区别在于网站的广告位可以无限多。其实这还是传统意义的“广告”。但是搜索引擎(谷歌、百度)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现状。它让用户去搜索自己想要找的内容,这个改变是革命性的,它让大家只去找自己最想找的内容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浏览。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一个词叫做“窄告”。谷歌当时说这叫做“人类意识意向库”。商家只需要购买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出现在搜索页的结果里面,让那些有明确意向的客户快速连接到商家。
8、facebook 的出现又是一个革命。它是基于社交网络展开的基于关系和内容分享的形式。它等于彻底将原来的富媒体给打散了。我认为它其实把媒体为中心的格局改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形式(在国内的表现形式是微信朋友圈等产品)。即你打开 app 的时候,你就是内容喂养的中心,你关注的好友(或者媒体、企业)分享的文章成为了你的阅读的原料。营销的方向从以往的我写你被动读,变成了我需要想尽办法写一些你感兴趣的,让你来点这读我(看我)模式,让商家费尽心思的去思考怎么吸引客户。而且用户的习惯,从单一富媒体或者观看一个网站模式,改成走马观花的浏览模式。这种就是最原始的信息流模式。用户就如同选妃一样,谁能吸引我,我就点进去看谁。
9、我觉得信息流这种模式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。对于营销人来说,是一种思维和运营模式的转变。在原来我们只需要做好品牌、做好内容,由于广告和窄告的存在,我们很容连接到客户。我们用内容打动他们就够了。这些基本上还是基于广告资源少,用户没得选。就如同你在旧社会娶了三个,选也只能选三个。但是信息流它赋予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性,当他认为后宫佳丽三千的时候,你作为商家必须要在三千佳丽里面脱颖而出,那对于商家来说被客户选中的几率变小了,所以难度就变大了。商家的挑战就从原来的单一化的塑造企业故事,转变成不断地提供证据链证明自己的模式。这就要求商家本身一定要具备内容生产能力了,就如同要做一个杂志社一样。
10、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难度很大,那你就错了。接下来,今日头条基于算法和用户喜好的玩法又出现了。真是靠北!除了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点,他通过给客户打标签将客户进行更立体分类。那作为商家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除了脱颖而出,还要高度人格化自己,因为商家也要打标签,系统算法会根据你的标签去相对匹配你的客户,然后你还是得在三千佳丽中表现自己并且胜出。
11、我必须说,接下来另外一个更复杂的形式又来了,原来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图文,而现在的表达方式又趋向于视频。这个事的复杂是把文字媒体(报纸杂志)和视频媒体(电视)结合起来,然后在把之前信息流、标签算法这些合并在一起。复杂程度可以想象。做个比喻就是后宫佳丽三千里面你还得能歌善舞,还得样貌出众,还得有手段、有修养,上得了厅堂,下得了厨房。哈哈。这个的典型代表就是小红书和抖音。
12、但大魔王其实是微信,因为它把上面 6~11 的事全做了。太 BT 了!即时通讯+群(私域)+公众号+视频号+朋友圈+小程序+看一看…用马斯克的话讲,微信就是一个Super app。
13、这么复杂的局面现在的商家该怎么做?选择太多了,形式太爆炸了,所以对于一个中小型的企业,只能选好一条线走下去,而且还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才有可能走对。整体来说,我觉得今天做营销比二十年前复杂多了。
14、我认为,未来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,如果想脱颖而出,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线路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主线(不是求全,而是求独特和精致)。只有形成主线才有机会胜出。贸贸然的踏进去,除了幸运,剩下的就是很清楚的学习、实践、反思、判断、决策中不断的找到那条主线才能立足。
15、写到这飞机落地了,我也将结束今天的文章。我认为,有时候乱做还不如不做,营销市场比之前变的复杂多了。单一化的理解贸然进入营销,很容易无功而返。看的相对准,才有可能胜出。杂家杂谈,可能前后逻辑可能不太通顺,请多担待~欢迎留言交流~~
One response
“乱做不如不做”,深度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