硅谷的疯狂一夜:从扎克伯格的“抢人”大战,看我们普通人的“上船”之路


今天想聊聊最近引爆科技圈的一件大事——硅谷的AI人才争夺战。


这事的导火索,源于OPEN AI一位主管在内部软件上的一句抱怨:“我的家像被偷了一样” 。一夜之间,他团队的八名技术骨干,被我们很熟悉的Meta创始人,马克·扎克伯格,用“不体面”的方式直接挖走。开出的条件,是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年薪


一时间,圈内惊呼“还创什么业,直接被挖走就够了” 。去年我们还在为雷军用一千万人民币年薪挖人而震惊 ,今天回头看,在扎克伯格一个亿美金的支票面前,那似乎都显得有些“平平无奇”了


作为一名在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“老人”,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这件事。我发现,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金钱的“挖墙脚”行动。这场疯狂的人才争夺战,如同一道刺眼的闪电,划破了科技行业的夜空,清晰地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,至少三个正在发生的、深刻的结构性巨变。



第一重巨变:人才即“算力”——价值的天平,从“资本”彻底滑向了“大脑”

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:在AI时代,最稀缺的战略资源,已经不再是资本,而是能够创造高级AI的大脑。


扎克伯格在内部信中坦言,现在付出的这点成本,“那不算钱” 。为什么?因为他清楚,真正的价值创造者,是那个全球范围内可能仅有1000多名顶尖人才的“智力宝库” 。而这其中,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说,至少50%是华人 。这些毕业于清华、北大,在哈佛、伯克利深造的年轻博士们,在二三十岁的年纪,就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


这背后,是一种深刻的价值重估。


过去,我们认为商业的成功,更多依赖于资本、模式、渠道、资源。但AI的出现,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可能性,让“创造力”本身的价值,被史无前例地放大了。一个顶尖的AI科学家,他所能创造的,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模型,一个颠覆性的产品,甚至是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。这种非线性的、指数级的价值创造能力,是任何传统资本都难以比拟的。


所以,扎克伯格不惜重金收购Scale AI,其核心目的,就是将那位年仅27岁的创始人Alexandr Wang“买”过来 。他收购的不是一家公司,而是这颗星球上最聪明的大脑之一。


这验证了我在之前文章中反复探讨的一个观点:一个人的成功,最终源于他内在的“天赋”。在AI领域,这种天赋,就是对数学、逻辑和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。这让我不禁开玩笑地想,我们从小被教育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现在看来,知识不仅是力量,更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硬通货。



第二重巨变:大厂的“黄昏”——从“引力场”沦为“沼泽地”

这场人才大战,揭示了第二个残酷的真相:传统科技巨头的光环,正在褪色。


曾几何含时,进入苹果、谷歌这样的“大厂”,是所有技术人才的梦想。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“引力场”,吸引着最优秀的人才。但今天,情况变了。


我从新闻和身边朋友处了解到,现在顶尖的AI人才,甚至不愿意去苹果 。为什么?因为在他们眼中,这些曾经的“圣殿”,如今正慢慢变成一片“沼泽地”——层级林立、流程冗长、效率低下 。苹果的AI,从去年承诺至今,依然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 。当整个世界都在以“AI速度”狂奔时,大厂内部的“大公司病”,对那些渴望创造、渴望改变世界的天才来说,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消耗。


更有趣的,是Meta自己的故事。几年前,正是因为苹果的隐私政策,封堵了Facebook的广告命脉,Meta才被逼上梁山,破釜沉舟地投入AI 。他们用AI技术,重构了自己的广告推荐系统,不仅弥补了损失,甚至做得比原来更好 。可以说,是AI把Meta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


这段“死里逃生”的经历,让扎克伯格对AI的颠覆性,有着比任何人都更“痛”的领悟。他深刻地知道,在AI革命面前,任何“躺在功劳簿上”的大厂,都可能在瞬间被颠覆。所以,他才会如此不计成本地,用购买核电站来保障算力,用上亿美金来“抢劫”人才


因为他明白,未来的竞争,不再是“大鱼吃小鱼”,而是“快鱼吃慢鱼”。当你的组织本身变成了效率的“沼泽地”,再强大的“引力场”,也终将失去吸引力。



第三重巨变:我们的“窄船”——在巨头的“内卷”浪潮中,普通人如何上船?

聊完了巨头的战争,我想把视角拉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面对如此宏大、甚至有些疯狂的时代浪潮,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?


我在播客里坦言,我没有办法参与到这么高级的AI大战里面,但是,我绝对是AI的受益者 。今年以来,AI在我的写作、学习、工作效率提升等各个方面,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,半年前和现在的AI,其能力已“不可同日而语”



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关键点:我们不必成为“造船者”,但我们必须成为“上船者”。


这个时代,无疑是一个“内卷”的时代 。硅谷在技术上内卷,我们在新能源、在各行各业上内卷 。这种内卷的本质,是效率、速度和学习能力的极限比拼 。AI的到来,则将这场比拼,推向了全新的高度。


大佬们早已在船上,甚至在亲自掌舵 。而我们,就像是站在岸边的人。你可以选择抱怨“浪太大”,也可以选择努力游泳,先爬上一艘离你最近的“窄船”


“上船”意味着什么?


它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学代码,去做大模型。而是意味着,我们必须在思想上、心态上、行动上,与这个时代保持同步


  • 在思想上,要理解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、非线性的改变。过去依赖经验的“线性思维”,正在快速失效。

  • 在心态上,要保持开放和谦逊。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的,我一个二十多年的营销人,都感觉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正在成为“包袱”,这并不可耻,可耻的是对此无知无觉。

  • 在行动上,要积极地去尝试、去使用这些新的工具,让它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“新器官”,去提升我们自身的效率和创造力。


结语


这场硅谷的“抢人”大战,看似远在天边,实则近在眼前。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事件,而是这个时代发出的一个最强烈的信号:一个由“智慧”和“创造力”定义价值的新纪元,已经到来。


在这个纪元里,个人的价值将被前所未有地放大,而组织的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。这是一个对“天才”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对“普通人”最具挑战的时代。


我们能做的,就是保持清醒,保持学习,找到自己的那艘“窄船”,然后奋力划桨。因为,正如我在播客里说的,我们虽然无法在身体上(技术上)跟上那些顶尖天才的步伐,但我们的头脑和心灵,必须与他们所开启的这个未来,同频共振


我们,都能上船




阅读 1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