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佳音的“围城”:当“安全牌”成为我们每个人的“金丝笼”




今天我想聊聊雷佳音。

这可能是一个很容易陷入八卦的话题,但请允许我,我想从他身上,去探寻一个我们每个人,尤其是在这个“人人都是IP”的时代,都可能面临的深刻困境。

最近,网络上有一种声音,说开始对雷佳音感到“审美疲劳”。从张艺谋到冯小刚再到姜文,大银幕上似乎“哪哪都是他”。而他所扮演的角色,也愈发趋同——那个我们熟悉的、有点“窝囊”、时常被人欺负的老好人。

这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职业选择,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“资本”、“流量”与“个人天赋”之间,那场永恒的、令人着迷又深感无奈的博弈。




1. “安全牌”的悖论:是资本的“成就”,还是对天赋的“绑架”?

为什么各大导演和资本,都如此青睐雷佳音?

答案很简单,因为他是一张“安全牌”。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中,选择他,意味着选择了可预期的演技、可被观众接受的形象,以及可被量化的票房保障。

资本的本质,是厌恶风险,追求确定性。它会本能地去寻找、复制和放大那些被市场验证过的“成功公式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雷佳音的“霸屏”,是资本逻辑下的必然结果。资本“成就”了他,让他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具商业价值的男演员之一。

但悖论也恰恰在于此。当资本用“安全”为他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时,是否也为他的“天赋”,打造了一座“金丝笼”?

我们每个人,或许都面临着类似的“安全牌”困境。在工作中,我们倾向于重复使用那些被证明有效的技能,因为这最安全、最省力;在生活中,我们习惯于扮演那个被亲人、被社会所期待的“老好人”角色,因为这能避免冲突。

我们以为这是“成熟”,但日复一日,我们是否也发现,自己被困在了这个“安全”的标签里?我们是否也像雷佳音一样,演活了一个深入人心的“角色”,却渐渐模糊了自己本来的面目?资本的“成就”,有时恰恰是以对天赋的“绑架”为代价的。




2. “红与不红”的宿命:在“曝光”与“消耗”之间,寻找那条窄路

我在播客里感慨,做艺人,其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。

不红吧,想红。因为“后继无人”是最大的恐惧。我们见过太多流星般的艺人,一部作品爆火,然后便销声匿迹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
可红了以后呢?又想拼命维持这个“红”。于是,像雷佳音一样,频繁地曝光,不断地接戏,试图用量的积累,来对抗被遗忘的焦虑。

这背后,是一种深刻的生命课题:如何在“曝光”所带来的名利,与“过度消耗”所带来的枯竭之间,找到一条微妙的平衡之道?

这本身就是一场“修行”。

我钦佩巩俐。她说,如果没有打动她的新角色,她宁愿不拍。她用漫长的“等待”和“空白”,来为自己的艺术生命“蓄能”。这种定力,是敢于对抗“消耗”的勇气。我也欣赏胡歌,他在事业巅峰期选择出国留学,主动为自己的生命按下“暂停键”。

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去寻找那条“窄路”。

而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天才女歌手——Alicia Keys

我至今都记得,二十多年前,第一次听到这首《Fallin'》时的震撼。那独特的灵魂唱腔,那与古典钢琴完美融合的R&B旋律,让她如同一颗璀璨的彗星,划破了当时的主流音乐界。她几乎横扫了格莱美,全世界都认为,一个新的音乐女王诞生了。

然而,在这石破天惊的开场之后,我们却感觉,Alicia Keys渐渐“销声匿迹”了。她不像Lady Gaga或麦当娜那样,通过不断重塑形象来持续引爆市场;也不像阿黛尔那样,每隔几年就用一张专辑来血洗各大榜单。

她去做了《The Voice》的评委,去主持格莱美颁奖礼,去投身社会活动,去生儿育女,去过自己的生活。她的音乐,也变得更加内省、平和,不再追求那种石破天惊的“爆款”。

我们能说她失败了吗?显然不能。但她的选择,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“红与不红”的极佳范本。她用自己的职业生涯,诠释了一种可能:当一个人的才华,已经获得过世界级的认可之后,她完全有权利,选择不再参与这场“维持热度”的消耗战,而是将生命的能量,转向更广阔、更滋养自己的领域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她的“销声匿迹”,或许并非一种“陨落”,而是一种更高级的“得道”。她守住了自己的创作能量,没有让它在市场的无尽需求中,被消耗殆尽。




3. “狼来了”的疲惫:当“顶流”的刺激,也开始“熵增”

我在节目里开玩笑说,最近都有点不想聊马斯克和特朗普了。因为他们制造的“漩涡”太多,剧情反转太快,就像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喊多了,大家也就疲了、麻木了。

这个现象背后,是一个冰冷的物理定律——熵增定律。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,一切最终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,从激情走向死寂。

一个明星、一个IP,同样是一个系统。

当雷佳音第一次以“窝囊老好人”的形象出现时,他是新鲜的,有序的,能为观众带来巨大的情感刺激。但当这个形象在十部不同的电影里,以相似的方式重复出现时,观众的“刺激阈值”就会不断提高。最初的惊喜,会逐渐变成熟悉,再到习惯,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“审美疲劳”和“无序”。这就是一个IP的“熵增”过程。

我们自己做内容,又何尝不是如此?

我在节目里反思,当我开始每天在社群里分享公众号文章时,第一天,大家觉得很惊艳;第三天,还不错;到了第五天,我自己都开始担心,这种持续的、同质化的“刺激”,会不会让大家感到厌烦?

如何对抗“熵增”,是我们每个创作者的终极天问。

或许,唯一的办法,就是不断地从外部“吸取负熵”——去学习新的知识,去体验不同的生活,去挑战未知的角色,去打破自己建立的“舒适圈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为自己这个“系统”,注入新的“有序”的能量,延缓走向“死寂”的必然。




4. 回归“本分”:我们是自己人生的“方法派”还是“体验派”?

聊到最后,我又想起了雷佳音。我听说,他对于外界的这些争议,心态很好。他说,我就是一个演员,你现在你把我当主演,我就演,你不把我当主演,我就当配角。

这句话,看似朴实,却充满了智慧,也触及了表演艺术乃至人生哲学中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论:我们,究竟要做“方法派”,还是“体验派”?

在戏剧表演的百年历史中,这两大流派壁垒分明。

  • 以斯特拉斯伯格和演员工作室为代表的“方法派”(The Method),要求演员极致地向内探索,挖掘自己过往的真实情感甚至创伤,与角色“融为一体”。马龙·白兰度、罗伯特·德尼罗都是此中翘楚。这是一种通过“成为”来表演的路径。

  • 以劳伦斯·奥利弗等为代表的“古典技术派”,则强调演员作为“创作者”的身份。他们依靠精湛的外部技巧、想象力和对人性的观察,来“塑造”一个角色,而非成为角色。演员与角色之间,始终保持着一丝清醒的距离。这是一种通过“扮演”来表演的路径。

这两条路,没有绝对的优劣,都诞生了伟大的演员。

但有趣的是,在今天这个“人人都是IP”的时代,这场争论,以一种全新的方式,发生在了我们每个人身上。

我们看到,市面上大量的个人品牌课程,都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“新时代的方法派”。它们给你提供各种“模版”:爆款的标题公式、必火的人设标签、标准的视频脚本……它们试图让你通过学习和模仿一套外部的“方法”,去“成为”一个所谓的“成功IP”。

这条路,看似是捷径,但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说,当你开始拼命学习别人的“天赋”时,你可能正在悄悄放弃自己的“宝藏”。你学会了所有的方法,却唯独失去了你自己。

而雷佳音那句“我就是一个演员”,在我看来,恰恰是一种回归“体验派”的宣言。

这里的“体验派”,不再是指某种表演技巧,而是一种人生姿态。它意味着,我不再执着于要“成为”谁,不再纠结于外界的评价,而是回归我的“本分”,去全然地“体验”我当下的角色。

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过于执着于扮演一个“好员工”、“好母亲”、“好伴侣”的角色,而忘记了去体验这个角色本身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?我们是否也因为过于迷信外部的“方法论”,而忽略了去倾听自己内在“天赋”的声音?



结语

雷佳音的“围城”,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“围城”。

我们都渴望被看见,又害怕被定义;我们都畏惧被遗忘,又担心被消耗。我们都在“做自己”与“被塑造”之间,反复拉扯。

或许,这场修行的终点,不在于我们最终成为了一个怎样“红”的IP,而在于,我们是否能在所有的角色中,都保有那份清醒的觉知。

就像电影《超体》的结尾,当警察问Lucy“她在哪”时,她回答:“I am everywhere.”(我无处不在)。

真正的“得道”,不是找到了一个完美的、永恒的“角色”,而是能够全然地投入每一个当下的体验,最终,在所有的体验中,“成为”本身。

或许,真正的“红”,不是让全世界都看到你,而是在每一次亮相时,都能让世界看到一个更新、更真实的你。这场修行,无关流量,只关乎我们,是否敢于在每一个角色里,都活出自己的“魂”。





阅读 1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