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为教练的第一步:修炼你的“教练心态”,而不只是学习技巧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七月,窗外是盛夏的光景,万物都在热烈地生长。这个时节,总让人想为下半年做些新的规划,为生命注入些新的能量。
所以,我决定开启一个全新的系列文章。我想把我这十几年作为一名ICF大师级教练(MCC)的思考、感悟,特别是对ICF核心能力的解读,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。我希望,它能像一杯冰镇的柠檬水,在炎炎夏日里,给你带去一丝清凉与通透。
今天,我们就从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开始。我想和你聊聊,在我看来,成为一名真正教练——无论是帮助他人的个人成长教练(Life Coach),还是在组织中赋能团队的高管教练——那至关重要的第一步,到底是什么。
一次“完美”的教练,与一个“疲惫”的客户
几年前,我曾在一次教练实训营里,见证过一次堪称“教科书般失败”的教练。
主角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学员,阿杰。他聪明、努力,背景光鲜,掌握了我们课堂上教的所有教练技巧和模型。他的结业考核,是为一位志愿者做一次关于“职业发展困惑”的教练。
从技术的角度看,阿杰的整场表现近乎“完美”。他严格按照流程,熟练地运用GROW模型,提问精准,逻辑清晰,最终为客户制定了一份详尽的行动计划。在场的很多学员,都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教练示范。
然而,作为督导,我却看到了另一幅画面。
我看到那个扮演客户的女士,在最初几分钟的礼貌回应后,身体就逐渐变得僵硬。她的眼神开始闪躲,回答越来越简短,到最后,几乎只剩下“嗯”、“是的”、“好的”。当阿杰用一个漂亮的总结结束这次“高效”的教练时,她的脸上,没有一丝被启发后的光彩,反而写满了无法掩饰的疲惫。
在之后的复盘环节,我问她:“你有什么感受?”
她犹豫了一下,轻声说:“我感觉……像被一位非常厉害的咨询顾问审问了一遍。他说得都对,但我就是不想再多说一句了。”
阿杰的脸,瞬间变得煞白。
【铁林视角】
这个场景,如此经典,几乎是每一位教练成长的必经之路。阿杰的问题,不在于他不够专业,恰恰在于他“太想”专业了。
他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错误:他想用自己的能力,去“解决”客户的问题。
当一个教练的起心动念是“我要帮你解决问题”时,他已经不自觉地为自己戴上了一顶“拯救者(Rescuer)”的帽子。这个角色的背后,藏着一个巨大的、未被言说的假设——“我OK,而你不OK”。
这个心态,哪怕被包装在最专业的教练技巧之下,客户的潜意识也一定能感受到。那种不被信任、被评判的感觉,会瞬间触发她的心理防御机制。于是,教练越是用力“拯救”,客户的心门就关得越紧。一场本应是共舞的探索,变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拉锯。
这无关技巧,无关模型。这关于,你坐在客户面前时,最根本的内在状态。ICF(国际教练联盟)将它定义为所有专业能力的地基——教练心态(Coaching Mindset)。
从“证明自己”,到“全然好奇”
阿杰的案例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一个没有“教练心态”的教练,他掌握的技巧越多,可能会离客户的心越远。
因为他所有的“术”,都服务于一个潜意识的目标:证明“我”是对的,“我”是有效的,“我”是有能力的。 他在乎的,是“搞定”问题,而不是“看见”那个人。
那么,一个真正的“教练心态”是什么样的?ICF官方的定义是:开放、好奇、灵活且以客户为中心。 在我看来,它核心是一次内在的身份切换,是从一个渴望“证明自己”的专家,切换到一个对眼前这个人“全然好奇”的伙伴。
这种切换,会带来两个关键的改变:
第一个改变:从“寻找答案”,到“探索隐喻”
一个“拯救者”式的教练,他的耳朵像雷达,在客户的讲述中拼命搜索“问题”和“答案”。而一个拥有教练心态的教练,他的耳朵像一台灵敏的声纳,在探寻客户内在世界的“地形图”。
他知道,客户之所以卡住,不是因为缺少答案,而是因为被困在了一个自己都未曾察觉的“隐喻景观(Metaphor Landscape)”里。
比如,当客户说:“我觉得我的压力像一座大山。”
-
一个急于“解决问题”的教练会问:“这座山有多高?要怎么翻过去?”
-
而一个“全然好奇”的教练会问:“那是一座什么样的‘大山’?”
前者试图将客户拉到自己的逻辑框架里,而后者则选择走进客户的内在世界。他会继续用《干净的提问》(Clean Language),陪伴客户去探索:“这座‘山’是什么颜色的?它有什么样的质感?当你站在这座‘山’前,你感觉如何?你和‘山’之间,有什么样的关系?”
当客户的内在景观被充分地探索和看见时,他往往会自己发现那个出口。也许他会发现,这座“山”其实是他童年时父亲严厉的眼神;也许他会发现,“山”的另一侧,是他渴望已久的自由。
这种由客户自己生发出的洞见,其力量,远胜过教练给出的任何答案。这,就是ICF核心能力中“唤起觉察(Evokes Awareness)”的真正威力。
【铁林视角】
我们所有的痛苦,都源于我们对自己内在剧本的“无明”。我们被一个看不见的信念所困,却以为是外界的环境在阻碍我们。
教练的工作,就像一个“提灯人”。我们不负责指路,我们只是用全然的好奇与临在(Presence),为客户点亮一盏灯,让他自己能看清脚下的路,以及路旁那些他从未留意过的风景和资源。
这个过程,需要教练放下所有“想要帮助”的欲望,全然地信任客户、信任这个过程本身。这很难,但这是从一名普通的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、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走向一名真正能触动生命的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的唯一路径。
第二个改变:从“教练事”,到“教练人”
一个“技术控”的教练,他关注的是客户带来的那个“议题(Problem)”,并致力于将其拆解、分析、解决。
而一个拥有“教练心态”的教练,他永远记得:议题只是一个入口,我真正要工作的对象,是坐在我对面的、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。
他会去好奇:
-
这个“职业困惑”的背后,藏着他什么样的人生剧本?
-
他反复提及的“不公平”,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哪个关于“被认可”的渴望?
-
他在描述挑战时紧锁的眉头和无意识攥紧的拳头,又在诉说着什么样的身体故事?
当教练开始从“人”的层面去工作时,他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“目标达成”的工具,而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生命伙伴”。他能够帮助客户看见,那个卡在“职业发展”里的自己,和那个卡在“亲密关系”里的自己,背后可能拥有着同一个限制性信念。
当这个核心信念被松动时,客户收获的,将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而是一整个生命系统的焕然一新。这,才是ICF所定义的“促进客户成长(Facilitates Client Growth)”的真正含义。
如何修炼你的“教练心态”?
修炼教练心态,是一条没有终点的内在旅程。它关乎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,如何与世界相处。在这里,我想为你提供几个切实可行的修炼方向:
-
为自己建立一个“反思场”:无论是坚持写教练日志,还是定期寻求专业的教练督导(Coaching Supervision),你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,去复盘和看见自己在教练中的内在状态。
-
刻意练习“正念”(Mindfulness):这是训练“临在”肌肉最有效的方法。每天10分钟的呼吸或静坐练习,能帮助你在风暴中,锚定自己,保持内在的清明与平静。
-
带着“空杯心态”去学习:保持对世界的好奇。去学习不同的心理学流派(如积极心理学、韧性科学),去了解最新的行业报告,去探索那些与你观点不同的声音。你的内在越是丰盛,你就越能为客户提供一个广阔而包容的空间。
结语:你的内在,是你最宝贵的工具
回到阿杰。那次“失败”的教练,对他来说是一次宝贵的“当头棒喝”。在那之后,他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从“技巧”转向“修心”。几年后,他不仅成为了一名深受客户信赖的优秀教练,更是顺利地通过了ICF的PCC认证。
他后来对我说:“铁林老师,我现在才明白,我能提供给客户最有价值的东西,不是我的头脑,而是我自己的‘状态’——当我真正做到不评判、全然好奇地与他同在时,奇迹就会自然发生。”
是的,奇迹会自然发生。
这,就是教练心态的威力。
所以,如果你正走在成为专业教练的路上,或者渴望将教练的能力应用于你的生活和工作中,请一定记住:去学习所有的工具和技巧,但永远不要忘记,你最重要的修炼,永远是你的内在。
你开放、好奇、清澈的内在状态,才是你作为一名教练,最宝贵、最不可替代的工具。它决定了,你究竟是一个冰冷的手术刀,还是一个温暖的提灯人。
(未完待续) 下一篇,我们将继续【铁林解读ICF核心能力】系列,深入探讨《教练的“底线”与“罗盘”:我们为何要坚守道德准则?》。敬请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