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练的“底线”与“罗盘”:我们为何要坚守道德准则?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盛夏时节,万物都在热烈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力。而对于我们这些行走在“人”的工作中的教练来说,我们的生命力,则体现在我们能否为客户创造一个绝对安全、全然信任的空间。
而这个空间的基石,不是我们高超的技巧,也不是我们丰富的经验,而是一套看似冰冷,实则温暖的规则——ICF道德准则(ICF Code of Ethics)。
很多人,尤其是刚接触教练的朋友,可能会觉得“道德准则”是一个很虚、很遥远的东西,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。但我想用一个我亲身经历的、也是无数教练都曾面临过的真实困境告诉你:道德准则,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枷锁,而是我们能在黑暗中坚定前行的唯一罗盘。
一个“简单”的请求,与一场“艰难”的对话
几年前,我曾受一家大型企业的委托,为他们的一位极具潜力的中层管理者,李力(化名),提供为期六个月的高管教练服务。
这次教练的发起方,是公司的HR总监,王姐。王姐非常看好李力,认为他有能力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领导者,但同时也觉得他在团队沟通和压力管理上,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。她希望通过专业的教练,能帮助李力突破瓶颈。
我们的教练过程非常顺利。李力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有上进心的客户,在几次会谈后,他逐渐放下了防备,开始和我探讨一些非常深入和私人的话题,包括他对上司的真实看法,以及他在平衡工作与家庭时的巨大压力。我们的信任关系,建立得非常扎实。
转眼间,教练项目进行到了中期。一天,我接到了王姐的电话。
在寒暄了几句,并对我前期的工作表示肯定之后,王姐的语气变得稍微有些迟疑,她说:“铁林老师,我知道教练有保密的原则。我就是想……从侧面了解一下,李力最近的状态怎么样?他有没有在教练中,找到一些……嗯……解决他那些沟通问题的方法?我们也好配合一下嘛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“合情合理”的请求,不是吗?
王姐是为这次教练付费的“Sponsor”(出资方),她关心自己投资的回报,关心员工的成长,这再正常不过了。她措辞委婉,姿态友好,充满了对我的尊重和对项目的期待。
我相信,任何一位教练,在面对这样的情境时,内心都会经历一场“小小的战争”。
-
一个声音会说:HR是我的“金主”,搞好关系很重要。稍微透露一点积极的、正向的信息,比如“李力很有觉察,正在积极改变”,既能让王姐安心,也能体现我的教练成果,何乐而不为?
-
另一个声音则会警铃大作:不行!我答应过李力,我们之间的一切对话都是绝对保密(Confidentiality)的。我一个字都不能说。但如果我生硬地拒绝,会不会显得我不通情理,甚至让王姐觉得,是不是教练过程出了什么问题?
那个瞬间,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根摇晃的钢丝上,一边是出资方的期望,一边是对客户的承诺。
我该怎么办?
【铁林视角】
这个场景,就是教练工作中一个典型的“道德困境(Ethical Dilemma)”。它考验的,早已不是你的教练技巧,而是你作为一名专业人士的“底线”和“风骨”。
在ICF的道德准则里,对这种情况有非常清晰的规定。在第四部分“Ethical Standards for ICF Professionals”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中,明确阐述了教练在处理“客户签约协议(Agreements)”和“保密与法律合规(Confidentiality and Legal Compliance)”时的责任。
其中,关于保密性的条款(如Standard 2.1, 2.3)强调,除非存在法律要求或潜在的伤害风险,否则教练必须对所有客户信息保持最严格的保密。而关于协议的条款(如Standard 1.1, 1.2)则要求,在教练开始前,必须与所有相关方(包括客户和出资方),就信息的交换方式和保密边界,达成一个清晰的、书面的三方协议。
所以,当我面对王姐的提问时,我脑海中浮现的,不是如何用话术巧妙地回答,而是我与公司、与李力签订的那份三方协议。正是这份协议,成为了我此刻唯一的行为“罗盘”。
守住底线:不是冰冷拒绝,而是专业重申
深吸一口气后,我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对王姐说:
“王姐,非常感谢您对李力和我们教练项目的关心!我能感受到您对他的殷切期望。关于李力的状态,有一个好消息是,我们的教练过程非常顺畅,他是一个非常有潜力、也非常投入的客户。”
我先给予了正向的、但不涉及具体内容的肯定。然后,我话锋一转,回到了我们的“罗盘”上。
“同时,按照我们当初签订的三方协议,以及ICF的专业道德准则,我和李力之间具体的谈话内容,是需要严格保密的。这样做,是为了给他创造一个100%安全和信任的空间,让他能够毫无顾忌地去探索自己。我相信,您一定能理解,这个‘安全感’,恰恰是教练能够生效的最重要的前提。”
我没有直接说“不”,而是重申了我们共同遵守的“规则”,并把这个规则的最终目的——为了李力更好的成长——清晰地呈现给她。
“当然,”我继续补充道,“如果您想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,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协议,在约定的时间,安排一次我们三方的中期复盘会。到时,我会引导李力,由他自己来向您分享他的收获和下一步的计划。您看这样安排可以吗?”
我把“皮球”又“踢”回给了最应该为自己成长负责的人——李力自己。同时,也为王姐提供了一个既符合流程,又能满足她需求的解决方案。
电话那头,王姐沉默了几秒钟,然后爽朗地笑了。她说:“铁林老师,你说的对,是我心急了。你这么专业,我就更放心了。那就按我们约定的来,我期待在复盘会上听到李力自己的分享。”
一场潜在的信任危机,就这样,在一个对专业准则的坚守中,化为了一次对专业性的深度认可。
为何要坚守?因为信任是唯一的“工作界面”
这个故事讲完了。你可能会觉得,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博弈。但我想说的是,我们整个教练行业的信誉,正是建立在无数次这样“小小的坚守”之上的。
我们为何要如此“刻板”地坚守道德准则?
因为对于教练来说,信任,是我们唯一的“工作界面”。
-
没有信任,就没有真实。 如果客户怀疑你会将他的脆弱与不堪,转述给他的老板或HR,他呈现给你的,永远只会是一个经过美化的、安全的“外壳”。你将永远无法触及他内心深处真正的“卡点”和渴望。所有的教练,都将变成一场在表面“演戏”的智力游戏。
-
没有信任,就无法处理“利益冲突(Conflict of Interest)”。在企业教练中,教练常常夹在“出资方”和“客户”之间。出资方希望看到员工业绩提升,而客户可能正在探讨自己想“跳槽”的念头。此时,你的屁股到底坐在哪一边?ICF道德准则明确规定,教练的首要责任,永远是面向被教练的客户。当你处理不清这种利益冲突时,你的所有行为都会变形,最终失去所有人的信任。
-
没有信任,就守不住专业边界。 客户在极度脆弱时,可能会将你视为“救世主”,希望你为他的人生做决定。而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教练,会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。我们会支持,会陪伴,会挑战,但我们永远不会替客户做决定。因为我们知道,剥夺客户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权利,是教练最大的“不道德”。
所以,你看,道德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。它是我们手中的“手术刀”,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性丛林中,精准地剖开问题,同时又不伤害到任何一方。它是我们内在的“定心锚”,让任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,能够保持内心的中正与平和。
从“规则”到“罗盘”:如何修炼你的“道德肌肉”?
坚守道德,不是靠死记硬背条文,而是需要我们将这些准则内化于心,成为一种专业的“肌肉记忆”。这同样需要刻意练习。
-
吃透你的“说明书”:认真、反复地去阅读《ICF Code of Ethics》的原文。你不需要背下每一个字,但你需要深刻理解每一条准则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。特别是其中关于保密性、利益冲突、专业行为、教练协议的部分。
-
在“沙盘”中反复演练:在你的教练培训和练习中,主动去寻找和探讨那些复杂的道德案例。和你的同学、你的导师教练(Mentor Coach)一起去讨论:“如果是我,我会怎么办?我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?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风险?”这种“沙盘推演”,是锻炼你“道德肌肉”最有效的方式。
-
为自己寻找一个“灯塔”:当你真正遇到困境,感到迷茫时,不要一个人扛。去寻求督导教练(Coaching Supervisor)的帮助。一个经验丰富的督导,能为你提供一个更超然的视角,帮助你看清局势,并做出最符合专业伦理的决策。这是每一位希望从ACC、PCC走向MCC的专业教练的必修课。
结语:你的专业,首先体现在你的“有所不为”
我们这个行业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练的价值,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成为一名专业的教练。
但我想说,我们能走多远,不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少花哨的技巧,而取决于我们能否共同守住这个行业最根本的“底线”。
一个教练的专业,首先体现在他的“有所不为”——不越界,不评判,不泄密,不把个人利益置于客户福祉之上。
这,才是我们能赢得客户、赢得市场、也赢得自我尊重的唯一方式。
愿我们每一位走在这条路上的伙伴,都能将这份道德准则,内化为自己前行的罗盘,无论风浪多大,都能航行在最清澈、最坚定的航道上。
(未完待续) 下一篇,我们将继续【铁林解读ICF核心能力】系列,深入探讨教练协议的艺术——《一次好的教练,从一份“活的”协议开始》。敬请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