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真需求》的“真”与“伪”:为何一本让专家“皱眉”的书,却能成为大众的“商业启蒙”?
前两天,应一位粉丝朋友的留言,我们《胡讲8讲》的五位主播,都去读了最近大火的商业书籍——梁宁的《真需求》。
我必须坦诚,这本书,在我们的五人讨论小组里,引发了一场极其有趣、甚至可以说“惊心动魄”的思想碰撞。Frank开玩笑说,他万万没想到我们最后会聊成这样。Tessy也说,她本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唯一的“刺头”,做好了“一对四”的准备。
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同一本书,能让我们产生如此大的观点分歧?
这让我意识到,《真需求》这本书本身,已经超越了其内容,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“现象”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不同认知阶段的人,看待同一个商业问题时,那千差万别的视角。
所以今天,我想把我们那场激烈的对谈,进行一次“转译”,和大家聊聊:一本让很多内行人“皱眉”的书,为何却能精准地踩中大众的“真需求”,成为一本现象级的“商业启蒙读本”?
1. “爽文”的胜利:一本极其成功的“商业科普”
首先,我们必须承认,《真需求》在商业上是极其成功的。Frank分享说,他买完书才发现,他太太的书架上,居然也有一本一模一样的。我们家买重了,这足以证明它的流行程度。
这本书为什么这么“爽”?为什么能让那么多非营销专业的朋友,看得津津有味?
我认为,它成功地扮演了一个“商业科普作家”的角色。
-
它把复杂的概念,“金句化”了。 正如大象所说,这本书的结构,就像一个优秀的短视频——“现象+原因+解法”。它把很多晦涩的商业理论,变成了朗朗上口、易于记忆的“金句”。比如“产品价值=功能价值×体验阀值”,你先不用管这个公式是否严谨,但它足够简单、足够有冲击力,能让你在瞬间感觉“学到了”。
-
它提供了大量的“谈资型”案例。 从Zara、Shein到脑白金,书里充满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案例。对于一个商业“小白”来说,读这本书,就像是参加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商业故事会,能迅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。
-
它迎合了时代的“确定性”需求。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人们渴望找到简单、清晰、能快速上手的“方法论”。《真需求》用它那种高度概括、甚至有些“单一归因”的论断,恰恰满足了大众对“确定性答案”的渴求。
正如Frank所说,这本书就像一份“知识的速食”。你看的时候很爽,但看完一个月后,可能就什么都记不住了。但这并不妨碍,它在你“饿”的时候,为你提供了一次非常愉悦的“进食体验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它无疑是一本写给“圈外人”的、极其成功的商业科普读物。
2. “缝合怪”的争议:为何内行人看它,会“浑身难受”?
然而,当我们团队里几位深耕行业多年的“老兵”,比如Tessy和不二,戴上专业的“显微镜”去看时,却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。
Tessy是第一个提出尖锐批评的。她从专业的课程设计者角度出发,认为这本书的底层逻辑架构,不符合麦肯锡推崇的“MECE法则”(相互独立,完全穷尽)。比如,书中最核心的“价值、共识、商业模式”三角模型,在她看来,三者存在概念上的重叠和包含关系,这让她“浑身难受”。她认为,这是一个逻辑上不够严谨的“缝合怪”。
不二则从另一个角度,提出了对“造新词”的警惕。他认为,好的商业著作,应该是用朴素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真理,而不是创造一套新的、需要被二次翻译的“黑话”。如果一本书,让他把大量精力都花在理解作者自创的语言体系上,那他宁愿直接去看那些经典的大师原著。
而我自己的感受,则更偏向于一个在甲方“摸爬滚打”多年的从业者。我在书中看到,它把很多复杂的商业成功,简单地归因于某个单一的营销策略或创意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公司里那些做PPT特别漂亮的同事——他们总能把一件事情讲得天花乱坠、逻辑自洽,但一到执行层面,就露馅了。
因为真实的商业世界,是一个充满混沌和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,它不是“1+1=2”的单一归因。这种过度简化的论断,在内行人看来,就显得有些“不落地”,甚至有点“正确的废话”了。
3. “快手”与“纳瓦尔”:我们到底在为什么样的“需求”买单?
这场争议,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我们到底在为什么样的“真需求”买单?
不二在节目里,提供了一个极其生猛、也极其精准的观察。他说,如果你想看“赤裸裸的真需求”,你应该去快手。
那里有最原始的对“认可感”的渴望(“我回家一定要开大G”),有对“兄弟情”的执着(“老铁666”),有对“面子”的极致追求(“我把这事儿办得明明白白的”)。这些,都是根植于人性最底层的、未经包装的欲望。
而另一个极端,是我们在节目里一致推崇的《纳瓦尔宝典》。这本书,同样是由一个个“金句”组成的“爽文”,但为什么我们却将其奉为经典?
我想,关键的区别在于“创作者的本源”。
《纳瓦尔宝典》里的每一句话,都是纳瓦尔本人深刻的、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检验的“人生哲学”的自然流露。我们读它,是在与一个真实、深刻且自洽的灵魂对话。
而一本“大杂烩”式的书籍,它可能观点纷呈、案例丰富,但它缺少一个统一的、源于创作者生命体验的“魂”。
这给我们的启发是:无论是读书,还是做产品,我们最终选择的,不仅仅是其“功能价值”,更是其背后创作者的“人格魅力”与“思想深度”。我们是在为那个“本源”买单。
结语: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这个时代的“爽文”?
聊到这里,我想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一个更公允的结论。
《真需求》这本书,本身就是一个“关于真需求的真需求”的绝佳案例。梁宁精准地洞察到了,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,大众对于“快速、简单、体系化地理解商业”的巨大需求,并用一本“商业爽文”完美地满足了这个需求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本书的成功,无可厚非。
那么,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它?
我想,一本书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它给了我们多少完美的答案,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多少有价值的思考。
-
如果你是一位刚对商业和营销产生兴趣的“圈外人”,我依然会推荐你读这本书。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地图,一张带你快速游览商业世界著名景点的“导览图”。它能为你打开一扇窗,激发你的好奇心。
-
如果你是一位像我们一样的“业内老兵”,那么,你可以把它当成一面镜子,一块“磨刀石”。去思考,为什么那些让你“皱眉”的观点,却能让大众“叫好”?去反思,我们所坚持的“专业”与“严谨”,与大众的“易于理解”之间,是否存在一道鸿沟?我们又该如何跨越它?
或许,这才是《真需求》这本现象级畅销书,带给我们这些从业者,最“真”的需求和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