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AI比我们更“懂”知识,我们教练,还剩下什么?


20250713133815820.jpg



今天,我想聊聊AI。


在我的播客节目《铁林物语》里,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我们见证了AI以一种翻天覆地、极其迅猛的速度,从一个与我们无关的遥远概念,变成了我们工作中离不开的日常。


我自己就是一个AI的重度用户。从最初用豆包来满足日常的好奇心,到后来用Grok和Claude来辅助我的内容创作,再到今天,深度依赖Perplexity和Google的NotebookLM来进行课程研发……我能清晰地感知到,这场革命,已经渗透到了我工作的每一个毛孔。


也正因如此,作为一个身处“教育”和“教练”这个以“人”为核心的行业的从业者,我被越来越频繁地问到一个问题,一个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、充满了焦虑和好奇的问题:


教练,这个行业,会不会被AI给替代?


今天,我不想给出一个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的答案。我想借由这个问题,和大家一起,进行一次更深层的探讨。当AI兵临城下,我们首先要看清的,不仅仅是它的“矛”,更是我们的“盾”——作为人类教练,我们那不可被替代的、最终极的价值,究竟是什么?


1. 直面“替代”的焦虑:当AI成为比你更博学的“初级教练”


对于“会不会被替代”这个问题,我的第一个观点很直接:当你在认真问这个问题的时候,那答案一定是——会,至少一部分会被替代。


否则,这个问题本身,就只是浪费时间的杞人忧天。


我们必须谦卑地承认,在某些维度上,AI已经是一个比绝大多数人类都更出色的“初级教练”了。


  • 在知识的广度上:一个人类教练,无论他多么博学,其知识储备都必然是有限的。而AI,它基于全网的公开数据进行训练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。当你向它请教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时,它能给你的,大概率比任何一个人类专家都更全面。

  • 在辅助工作的效率上:大量的助理级、重复性的工作,比如资料整理、信息检索、会议纪要、甚至一些标准化的客户问答,AI都能够以远超人类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来完成。


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我现在用AI来萃取播客文稿,用它来建立个人知识库,用它来完成课程研发的初步框架。我甚至在播客里算过一笔账:我一年为AI工具花费几千块钱,但它为我省掉的,是至少两个助理两年月的工作量。


所以,我们必须直面这个现实:在“知识搬运”和“信息服务”这个层面,我们,正在被快速替代。 如果一个教练的核心价值,仅仅是“比客户懂得多”,那么他的职业生涯,无疑已经进入了倒计时。


2. 数据的“围墙”与人类的“自由”:AI无法触及的两个“彼岸”


既然AI的“矛”如此锋利,那么我们人类教练的“盾”,又在哪里?


我认为,AI在现阶段,乃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都存在两个它无法逾越的“彼岸”。


第一个彼岸,是数据的“围墙花园”。 AI的强大,源于它所“吃”下的海量数据。但这些数据,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公开的互联网


正如我在节目中提到的,没有任何一家医院,会把所有患者的私密病历,公开给大模型训练;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系统,会把所有的案件卷宗,都喂给AI。


同样的道理,我也不可能把我们Coach8成立以来,所有付费学员的教练会谈录音、案例报告、成长数据,这些最核心、最私密、也最有价值的“活数据”,上传给任何一个公域大模型。


这意味着,AI的认知,被一堵高高的“围墙”所限制。它可以成为一个“通才”,但很难成为一个拥有独特、私有、深度数据的“专才”。而真正的教练洞察,恰恰源于这些充满“人味”的、具体的、不可被复制的生命经验。


第二个彼岸,是人类的“自由意志”。 这是更本质的一个区别。


我在播客中说:“AI做得再好,他也不可能像人这样随心所欲,因为他必须得有指令在,而人是不需要指定的……人有选择权,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,人是自由的。


AI,本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“响应机器”。它的所有行动,都源于一个“指令”(Prompt)。而人,特别是教练过程中的人,其行动的源头,是“发心”(Intention)。


一个客户,他可能说着A,但他的“发心”却是B;他可能在逻辑上认为应该做C,但他的直觉和感受却在呼唤着D。这种逻辑与情感、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复杂博弈,这种充满着矛盾、即兴、甚至“不合逻辑”的生命状态,是AI的算法难以真正理解的。


一个AI教练,可以根据你的问题,给你一万个完美的“答案”。但一个优秀的人类教练,他会陪着你,在你自己的混沌与迷茫中,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“你的问题”和“你的发心”。


AI追求的是“最优解”,而人类的成长,往往发生在那些“非最优”的选择里。


3. 教练的“真我”:我们仅存的、也是最终的价值是什么?


聊到这里,答案似乎已经浮现。


当AI包办了所有“知识”层面的工作后,我们人类教练,还剩下什么?我认为,剩下的,恰恰是教练这份职业,最核心、最宝贵、也最不可被量化的部分。


第一,是“在场”(Presence)的力量。 一个真正的教练过程,最珍贵的,不是教练说了什么,而是他如何“在”。他是否能提供一个绝对安全、不带评判、全然接纳的场域?他是否能用自己平静而稳定的能量,去“抱持”住客户所有的脆弱、混乱与不安?这种人与人之间,通过呼吸、气场、能量所建立起来的深度连接和信任,是任何代码都无法模拟的。


第二,是“体验”(Lived Experience)的智慧。 AI拥有的,是“信息”和“知识”;而一个优秀的教练,拥有的是“体验”和“智慧”。他自己也曾经历过事业的瓶颈、关系的困惑、内心的挣扎。他懂得“中年危机”的滋味,他知道“创业失败”的痛苦。当他与客户对话时,他带来的,不仅仅是储存在数据库里的理论,更是他自己用生命走过一趟后,沉淀下来的、带着体温的智慧。


第三,是“唤醒”(Evocation)的艺术。 最终,教练工作的目的,不是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“唤醒真我”。我们不是要“教会”客户什么,而是要通过提问、聆听和映照,帮助客户拨开“大脑”的迷雾,去听见自己“内心”真实的声音,去连接那个本自具足的、充满力量的“真我”。


这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共舞。AI可以成为最好的舞伴和陪练,但那最终点燃客户内在火焰的“神圣一瞥”,只能发生在两个真实而自由的生命之间。


结语:从“知识的搬运工”到“智慧的引路人”
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。AI会取代教练吗?


我想,它会,也不会。


它会无情地取代那些,只会“搬运知识”、“提供答案”、“解决表层问题”的“工具型教练”。


但它永远无法取代那些,能够提供深度“在场”、分享生命“智慧”、并最终“唤醒”客户内在力量的“修行式教练”。


AI的到来,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,不是一场“危机”,而是一份极其珍贵的“礼物”。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,逼迫我们去思考、去回归、去精进那些我们作为“人”,最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。


它将我们从成为“无所不知的专家”的重负中解放出来,让我们终于可以,卸下知识的铠甲,回归到一个教练最本真、也最神圣的角色—— 一个“智慧的引路人”。




阅读 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