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级的存在,是“在场”而“无我”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云南的盛夏,空气里总有一种黏稠而浮躁的气息,像极了很多客户找到我时的内心状态——充满了各种想法、情绪和可能性,却又杂乱无章,抓不住头绪。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混乱”的故事,以及我,作为教练,是如何在那场“混乱的风暴”中,找到了那枚最宁静的“风眼”。
一场“才华横溢”的风暴
Alex(化名)是我的一位高管教练客户,他是一家AI创业公司的创始人。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、最有激情的人之一,他的大脑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超级计算机,随时都在迸发着各种天才般的想法。
他来找我,是因为他感觉自己和团队都“卡住”了。
“铁林老师,”他语速极快,几乎没有标点,“我们的技术很牛,但市场方向一直没想清楚。我一会儿觉得应该做A,因为它的想象空间最大;一会儿又觉得应该做B,因为它的现金流最稳;昨天晚上我又想出了C,它能把A和B结合起来,但是……”
在我们的第一次会谈中,他就这样,在短短三十分钟里,为我呈现了一场才华横溢的“头脑风暴”。他的思维在不同的产品线、市场策略、技术路径之间高速跳跃,每一个点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,但这些火花,却始终没有汇聚成一束能够照亮前路的光。
作为教练,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动,一种几乎是本能的欲望,想要冲进这场风暴里,去“做点什么”。
我的“专家大脑”在飞速运转:
-
“我应该用SWOT分析帮他梳理一下A、B、C的优劣势。”
-
“我应该用我们讲过的‘紧急重要四象限’,帮他确定事情的优先级。”
-
“我应该挑战他,问他‘你到底想要什么?’,逼他做一个选择。”
你看,我的工具箱里,有十八般武器。我只需要随便拿出一样,就能让这场混乱的对话,变得“井然有序”。
但我没有。
我强行按住了那个急于“出手”的自己。因为我深知,一旦我出手“整理”这场风暴,我可能就会扼杀掉风暴中正在孕育的、最重要的东西。
【铁林视角】:“临在”的反面,是教练的“小我”在刷存在感
这个场景,精准地呈现了“保持临在(Maintains Presence)”这门功课最大的敌人——教练自己的“小我”(Ego)。
ICF将“临在”定义为:与客户一起,全然地有意识和临在,并采用一种开放、灵活、扎根和自信的风格。 这是一种“在场”的状态。
而当一个教练,面对客户的混乱、沉默或痛苦,内心产生“我必须做点什么”的冲动时,他其实已经“离场”了。他的注意力,已经从客户的内在世界,悄悄地转移到了自己的内在需求上。
这个需求可能是:
-
“我需要证明我是有价值的。” (所以我要给出一个漂亮的分析框架)
-
“我需要显得我很专业。” (所以我要问一个一针见血的犀利问题)
-
“我无法忍受这种不确定和混乱。” (所以我要尽快把它理顺,让我自己感觉更舒服)
当这些“小我”的需求浮现时,教练就不再是一个清澈的“容器”,而变成了一个急于刷存在感、填补空白的“表演者”。他所有的动作,看似在“帮助”客户,实则是在“安抚”自己的焦虑。
这就是为什么,很多看似高效的教练,客户却感觉“不对劲”。因为客户的潜意识能感受到,教练并没有真正地“与他同在”,他只是在执行一个“让他自己感觉良好”的程序。
所以,修炼“临在”的第一步,就是觉察。觉察自己内在那个蠢蠢欲动的“小我”,并有意识地对它说:“谢谢你的提醒,但现在,不是你的时间。现在,是客户的时间。”
从“手忙脚乱”到“如如不动”:修炼“临在”的三把钥匙
在那场与Alex的“头脑风暴”中,我运用了三把我称之为“临在三要诀”的内在工具,帮助我从一个几乎要被卷入风暴的“小船”,变成了一座任凭风吹浪打、自岿然不动的“灯塔”。
钥匙一:锚定呼吸——回归“此时此刻”的身体
当Alex的思维风暴向我袭来,我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,大脑也在高速运转,试图跟上他的每一个跳跃。我立刻意识到,我“快要被带走了”。
于是,我做了一个非常微小的、内在的动作:我将一部分注意力,轻轻地放回到了自己的呼吸上。
我没有去“控制”呼吸,我只是去“感觉”它。我感觉到吸气时,空气如何进入我的鼻腔,胸腔如何起伏;感觉到呼气时,那股温热的气流如何离开我的身体。
这个简单的动作,就像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,抛下了一枚沉重的“锚”。它瞬间将我从那个纷乱的、关于“过去”和“未来”的思维世界,拉回到了唯一的、真实的存在——此时此刻的身体里。
我的心跳慢了下来,那个想要“做点什么”的冲动,也随之平息了。
这,就是正念(Mindfulness)的威力。它不是什么玄学,它是一种科学的、可以被刻意练习的“注意力训练”。它帮助我们在“刺激”(客户的混乱)和“自动化反应”(我想去整理)之间,创造出一个宝贵的“选择空间”。
在这个空间里,我得以重新选择我的状态——从一个“焦虑的思考者”,切换回一个“平静的观察者”。
钥匙二:全然倾听——在“噪音”中寻找“信号”
当我重新“锚定”自己之后,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“听”Alex。
我不再试图去理解他每一个想法的逻辑,不再试图去记住他提到的每一个数据。我放弃了用“左脑”去分析和整理,而是用“右脑”去感受和接收。
我开始倾听那些语言之下的东西:
-
我听他的语调:在谈论哪个想法时,他的声音会不自觉地提高八度,充满能量?
-
我听他的能量:在哪几个关键词上,他会无意识地加重语气,甚至出现短暂的停顿?
-
我听他的模式:在这场看似随机的风暴里,有没有一个反复出现的“旋律”或“节奏”?
很快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模式。Alex的每一个天才想法,最终都会以一个“但是……”来结尾,然后迅速跳到下一个。 “我们可以做A,它能改变世界,但是,它的研发周期太长……” “那我们可以做B,它能马上盈利,但是,它的天花板太低……” “或者C!它结合了A和B,但是,我们没有合适的团队……”
这个“但是”,就像一个永恒的“取消键”,在他每一次即将触及真正可能性的时候,都会精准地跳出来,将一切清零。
这个“但是”,就是这场混乱风暴的“风眼”。它不再是“噪音”,而是最重要的“信号”。
【铁林视角】
这就是“此时此刻原则(Here and Now Principle)”的精髓,它源自格式塔心理学(Gestalt psychology)。这个原则告诉我们,对教练来说,最有价值的信息,不是客户讲述的那些关于过去和未来的“故事”,而是此时此刻,在这个房间里,正在发生的一切。
客户的“混乱”,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“问题”,它本身就是最重要的“信息”。它正在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,向你展示他内在世界的运作模式。
你的任务,不是冲进去“清理”这个模式,而是像一个最敏锐的田野调查员一样,去观察、留意(Notice)和反馈这个模式。当你能把这个模式,像一面镜子一样,清晰、不带评判地呈现在客户面前时,你就给了他一个“看见自己”的宝贵机会。
这种基于“此时此刻”的反馈,其力量,远远超过任何基于“过去经验”的分析和建议。
钥匙三:信任沉默——给“觉察”留出“呼吸”的空间
当我捕捉到那个反复出现的“但是”之后,我没有立刻用一个问题去“戳破”它。
我选择了沉默(Silence)。
在那场风暴稍作停歇的间隙,我没有急于去填补那片刻的空白。我只是保持着全然的专注,用我的眼神和能量,安静地陪伴着他。
在那片沉默里,空气仿佛变得浓稠起来。我能感觉到,Alex自己的内在,也开始从那场高速的思维奔跑中,慢慢地慢了下来。他开始真正地“感受”到自己的状态。
这个沉默,持续了大概有十几秒。然后,我用一种非常平和、好奇的语气,将我的观察,像一份礼物一样,轻轻地递给了他。
我说:“Alex,在刚才的十几分钟里,我听到了至少五个足以改变行业的绝妙想法。我也留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每一个想法,当它快要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,您都会用一个‘但是’,非常精准地,把它变回了一颗种子。我很好奇,对于您来说,这个‘但是’,它在保护着什么?”
我没有问“你为什么总是说但是?”,那是一个带有评判的、会引发防御的问题。
我问的是:“这个‘但是’,它在保护着什么?”。我将那个“但是”,拟人化,并赋予了它一个积极的意图——“保护”。
Alex愣住了。他看着我,眼神里第一次没有了那种四处扫描的焦躁,而是出现了一种向内看的、深邃的专注。
他再次陷入了沉默。
这一次,当他开口时,那个“才华横溢的创始人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带着一丝脆弱和坦诚的、真实的“人”。
他说:“它在保护我……不犯错。如果我从不真正开始,我就永远不会失败。”
在那一刻,那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的“头脑风暴”,终于停息了。真正的教练,才刚刚开始。
结语:最高级的存在,是成为一面“纯净的镜子”
Alex的故事,完美地诠释了“保持临在”这门艺术的真谛。
真正的“临在”,不是一种需要费力去“做”的状态,恰恰相反,它是一种全然“不做”的状态。
-
不做评判:放下所有关于“对错”、“好坏”的念头。
-
不做分析:放下所有试图将客户“归类”和“理解”的冲动。
-
不做引导:放下所有想把客户“带到”某个“更好”地方的企图。
当你把所有这些“小我”的动作都放下时,你就从一个“忙碌的教练”,变成了一面纯净的、不带一丝尘埃的“镜子”。
你唯一要做的,就是在场——全然地、不带评判地,与眼前这个生命同在。然后,将你所看到的,如实地、清晰地、慈悲地,映照给他看。
这,就是“在场”而“无我”的境界。
这需要我们持续地、勇敢地,与自己内在那个渴望“证明”、渴望“掌控”、渴望“正确”的“小我”作战。这很难,甚至会让你在初期感到自己“毫无价值”。
但请相信我,当你真正能够做到时,你给予客户的,将不再仅仅是一次教练,而是一次深刻的、被全然看见和接纳的生命体验。
在那样的体验里,他会自己找到所有的答案。而你,将有幸,见证一个灵魂,在你的“无我”之中,绽放出最璀璨的“自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