倾听的艺术:你听到的,是事实还是自己的“故事”?



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

夏日炎炎,人心也容易变得浮躁。在我的教练室里,我常常听到被各种情绪和观点包裹的“问题”。它们像一团缠绕的毛线,剪不断,理还乱。


而教练的工作,很多时候,就像一个耐心的“解线人”。我们不提供剪刀,我们只是通过一种特殊的“倾听”,帮助客户自己找到那个线头,然后顺着它,将整个生命脉络,重新梳理清晰。

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解线”的故事。



一个“问题员工”,与一团“混乱的毛线”


陈女士(化名)找到我的时候,正被她手下的一位“问题员工”小王,搞得焦头烂额。陈女士是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总监,行事果断,雷厉风行。而小王,是她团队里的一名核心技术人员。


“铁林老师,我快被小王逼疯了!” 陈女士在我们的第一次会谈中,一坐下就开始倾诉。


“他简直就是个‘刺头’!总是在会议上挑战我的决定,我说的每句话他都要反驳。团队合作的时候,他从来都不配合,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最牛的。而且,我感觉他根本就没有责任心,分配给他的任务,永远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交。”


“我找他谈过几次话,想帮他融入团队,但他总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。我觉得他就是不尊重我,甚至可能是在故意针对我。我现在一想到要和他开会,就头疼。”


在陈女士近二十分钟的讲述里,一个不服从管理、个人英雄主义、缺乏责任感的“问题员工”形象,被描绘得淋漓尽致。这团“毛线”,看起来死死地纠缠在小王这个人身上。


作为教练,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 是顺着她的描述,去帮她分析“如何管理一个不听话的下属”? 是给她几个关于“向上管理”或“团队激励”的工具模型?


如果我这么做了,那我就掉进了最常见的倾听陷阱里——我被她的“故事”带跑了。


我听到的,全是陈女士对小王行为的“诠释”“判断”“标签”。而这些,都不是事实本身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用ORID模型,给倾听装上“过滤器”


在我们的教练培训中,有一个最基础,也最重要的倾听工具,叫做ORID焦点讨论法。它像一个精密的“过滤器”,能帮助我们把客户语言中混杂的各种信息,清晰地分离开来。


ORID模型将一次沟通或一次经历,解构为四个层次:


  • O - Objective(客观事实层):发生了什么?具体看到了什么?听到了什么?有哪些可量化的数据?这是最表层的、不带任何感情和评判的事实。

  • R - Reflective(感受反应层):关于这些事实,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?(高兴、愤怒、困惑、喜悦?)

  • I - Interpretive(诠释意义层):这些事实和感受,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?我如何解读这件事?它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信念

  • D - Decisional(决定行动层):基于以上的思考,我决定下一步做什么?


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沟通,都混乱地交织在这四个层面里。而一个未经训练的倾听者,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把客户的“I”(诠释层),误当作“O”(事实层)。


陈女士的讲述,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。 “他总是挑战我”——这是她的“I”(诠释),不是“O”(事实)。 “他从来都不配合”——这是她的“I”,不是“O”。 “他就是不尊重我”——这更是她深层的“I”,是她为所有事实赋予的“意义”和“故事”。


当一个教练,被客户的“I”层信息牢牢抓住时,他所有的努力,都将是在客户编织的“故事”里打转,永远无法触及问题的真相。


所以,我当时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运用积极倾听(Active Listening)的技巧,温柔而坚定地,邀请陈女士和我一起,回到“O”的层面,去看一看,那团毛线的源头,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


从“故事”到“事实”:一场抽丝剥茧的对话


我看着因激动而脸颊微红的陈女士,等她的情绪稍稍平复后,问了她一个问题:


:“陈女士,非常感谢您如此坦诚地分享。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您在这段关系中的困扰和疲惫。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情况,我们能不能回到您刚才提到的‘昨天的会议’那个场景?我想邀请您像一个‘摄影师’一样,只是客观地告诉我,在那个会议上,您看见了什么?听见了什么?” (提问目的:启动V.A.K.中的视觉和听觉通道,将客户从情绪和判断中,拉回到具体的、可观察的感官事实上。)


陈女士:(皱眉回忆)“昨天的会议……我们讨论一个新的产品方案。我提出了我的想法,然后……然后他就开始反驳我。”


:“嗯。当您说‘反驳’的时候,您具体听到了他说的原话是什么?” 提问目的:运用*《干净的提问》的原则,挑战“反驳”这个诠释性的词,探寻事实。)


陈女士:“他说……他说:‘我觉得这个方案的底层逻辑有问题,市场数据支撑不够,我们可能会冒很大的风险。’”


:“好的,我听到了。他说:‘底层逻辑有问题,数据支撑不够,可能会有风险’。当他这么说的时候,您看到他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?”


陈女士:“他……他就是看着我,表情很严肃。”


:“好的。他看着您,表情严肃,并说出了那句话。除了这些,关于那一刻,还有什么别的吗?” 提问目的:这是一个经典的“干净问题”,它不做任何引导,只是创造一个空间,让更多被忽略的信息浮现。)


陈女士:(沉默了很久)“……还有就是,他说完之后,我们团队的另外两个技术骨干,点了点头,说‘小王的这个顾虑,我们也有。’”


当陈女士说出这句话时,我看到她的眼神里,第一次闪过了一丝“动摇”。


你看,通过这样几轮基于“O”层面的提问,原来的“故事”开始发生变化了:


  • 原来的故事:“小王总是挑战我,从来都不配合。”

  • 现在的事实:“在昨天的会议上,小王表情严肃地提出了对方案底层逻辑和数据的质疑,另外两位同事也表示了认同。”


这两句话,描述的是同一件事,但它们所通向的解决方案,会是同一个方向吗?



【铁林视角】


积极倾听(Active Listening),这门在ICF核心能力中占据核心位置的艺术,其精髓,并不在于你听得多认真,记得多牢固,而在于你是否具备这种“区分性倾听”的能力。


一个优秀的教练,他的内在始终有两个“频道”在同时运作:


  • “侦探”频道:这个频道,负责捕捉事实(O)。他会像一个最严谨的侦探,不断地问:“证据是什么?”“具体言行是什么?”“还有谁在场?” 他用这种方式,帮助客户构建出一个坚实的、不被情绪污染的“现实地基”。

  • “人类学家”频道:这个频道,负责捕捉故事(I)。他会带着巨大的好奇去探寻:“这个事实,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”“当你这样解读时,你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?”“这个‘不被尊重’的故事,在你生命中,是否也曾在别处上演?”


一个只停留在“侦探”频道的教练,可能会显得冰冷而缺乏共情;而一个只沉浸在“人类学家”频道的教练,则容易和客户一起,迷失在情绪和故事的丛林里。


而一个大师级的教练(MCC),则能在这两个频道之间,自如地、有意识地切换。他知道什么时候该“求真”,什么时候该“共情”。这种切换的能力,恰是所有教练培训中,最需要“刻意练习”的部分,也是拉开不同级别教练(ACC, PCC, MCC)差距的关键。



当“故事”被听见,真正的看见才会发生


当陈女士和我一起,把事实(O)从她厚厚的故事(I)里打捞出来之后,我并没有急于去帮她分析“如何应对团队的技术性质疑”。


我知道,比事实更重要的,是她为什么会编织出这样一个“被挑战、不被尊重”的故事。


于是,我将频道切换到了“人类学家”模式。


:“谢谢您带我看到了这么清晰的画面。现在,我想邀请您,我们一起来看看您的内心。当您听到小王说出那句话,并看到另外两位同事点头时,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‘愤怒’,在那个‘愤怒’的更深处,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?” 提问目的:从R层(感受)入手,探索I层(诠释)背后的情感根源。)


陈女士:(眼眶有些红)“是一种……恐惧。”


:“恐惧……那是一个什么样的‘恐惧’?” 提问目的:继续用“干净问题”,深入隐喻。)


陈女士:“我害怕……我害怕他们是对的。我害怕我这个总监,其实在专业上,还不如他们。我害怕我失去了对这个团队的掌控。我害怕……他们不再需要我了。”


她说到最后,声音已经带上了哭腔。


在那一刻,所有的“问题员工”、“不尊重”、“没责任心”的标签,都烟消云散了。我们看到的,是一个内心充满不安全感、极度渴望证明自己价值的、真实的“人”。


她的那个关于“被挑战”的故事,其实是一个关于“恐惧被抛弃”的剧本。她之所以会将小王正常的专业质疑,解读为“人身攻击”,是因为那个质疑,恰恰戳中了她内心最深的恐惧。


当这个深层的恐惧,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,被她自己“看见”,并被我(教练)“听见”时,真正的改变,才真正开始发生。




结语:最高级的倾听,是帮助他人听见自己


后来,陈女士和我一起,围绕着她的那份“恐惧”和“对自我价值的渴望”,做了非常深入的工作。我们一起探寻了这个剧本的来源,看见了它如何在她的工作和生活中反复上演,并最终找到了与它和解、共处的方式。


奇妙的是,当我们做完这些工作后,她告诉我:“铁林老师,你猜怎么着?我现在再看小王,觉得他简直是我们团队最宝贵的财富。他的每一次‘挑战’,都像一面镜子,在提醒我,哪里还可以做得更扎实。”


你看,小王还是那个小王,但陈女士内在的“故事”改变了,她的整个世界,都随之改变了。


这就是倾听的艺术,也是教练这门艺术,最动人的地方。


我们常常以为,倾听,是为了理解对方。但一个真正好的教练,他会告诉你:不,最高级的倾听,是为了帮助对方,更深刻、更慈悲地,理解他自己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与你的下属、你的伴侣、你的孩子陷入沟通的困境时,请不妨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此刻,我听到的,究竟是事实,还是我自己内在的“故事”?


当你能带着这个觉察,去重新倾听时,我相信,你将不仅仅是一个“听者”,更将成为一个能为对方的世界,带来光亮与和解的“解线人”。




阅读 1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