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人生故事,换个“比喻”来讲,会是什么样?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最近我一直在持续地写作,我发现,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我们能送给自己,最有力量的礼物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我们,到底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故事?
一颗“螺丝钉”的宿命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对话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工作了近二十五年的资深经理人,我们称他为老张(化名)。他专业、严谨、任劳任怨,是公司里公认的“老黄牛”。但他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被一种深层的、无声的绝望所笼罩。
老张(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平,平到几乎没有一丝波澜): “铁林老师,我可能……就到这儿了吧。我的职业生涯,已经看到头了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‘看到头了’这个感觉,让你觉得有些……灰心?”
老张(一声轻笑,带着一丝自嘲): “灰心?谈不上。可能,这就是我的命吧。我就是一个‘螺丝钉’。一颗还算好用,但随时可以被替换的,标准的,螺丝钉。”
“螺丝钉”,这个词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他内在世界的图景。
他继续说道:“我刚进公司的时候,也是满怀激情的。我觉得自己是这台巨大机器的一部分,能为它的运转贡献一份力量,我感到很自豪。二十五年了,我把自己打磨得越来越标准,越来越契合这个岗位。我熟悉每一个流程,能解决所有突发的技术问题。我把自己,拧得很紧,很牢固。”
“但是,”他的声音里,终于有了一丝裂缝,“我慢慢发现,机器需要的,只是我的‘功能’。它不在乎我有没有生锈,不在乎我有没有磨损。只要我还能用,就继续用。如果有一天,有了一颗更新、更亮的螺丝钉,我就会被毫不犹豫地,替换下来。”
“我看着那些比我年轻、比我更会‘表现’的同事,一个个地升上去,成了机器的‘设计师’、‘工程师’。而我,好像永远,都只是一颗,在原地,默默旋转的螺丝钉。我感觉自己,没有价值,也没有未来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真实的故事。
一个勤勤恳恳的贡献者,却把自己,活成了一个冰冷的、没有生命的“零件”。他用“螺丝钉”这个比喻,为自己的人生,谱写了一曲悲壮而无奈的宿命交响曲。
在这个“剧本”里,他的所有优点——可靠、严谨、专注——都变成了他“无法晋升”的证据。他所有的努力,都只是在更好地,扮演一颗“螺丝钉”。
此刻,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,开始和他探讨:
-
“我们来分析一下,你和那些晋升的同事,在能力上有什么差异?”
-
“你要不要去争取一些能‘表现’自己的机会?”
-
“我们来制定一个‘职业转型’的计划,看看有没有别的可能性?”
这些建议,都非常“正确”,也非常“务实”。但在那个当下,它们都可能,是无效的。
因为,它们都还在试图,去帮助一颗“螺丝钉”,如何能让自己,看起来更像一个“齿轮”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他“变形”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他,去看一看,如果,他的人生故事,根本就不是一部关于“机器零件”的工业纪录片呢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比喻(Metaphor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充满了魔幻色彩,却又无比强大的心法,我称之为——“重塑比喻(Reframing the Metaphor)”。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我们并非活在客观现实里,我们活在我们用来描述现实的“比喻”里。而改变了核心的比喻,就等于,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游戏规则。
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张的“螺丝钉”比喻,它为老张的世界,设定了什么样的规则:
身份规则: 我是“零件”,不是“生命”。我的价值在于“功能”,而非“独特性”。
关系规则: 我与“机器”(公司)的关系,是“被使用”和“被替换”的关系。
成长规则: 我的成长,是“变得更标准”,而不是“变得更丰富”。
情绪规则: 我的情绪,是“冰冷的”、“无声的”,热情和创造力,与我无关。
在这个比喻的笼罩下,老张所有的思考和行为,都会被自动地,限制在这个框架之内。他看不见自己的价值,看不见新的可能,因为,一颗“螺丝钉”,本来就不应该有那些东西。
“重塑比喻”的魔力在于,它不与客户的“事实”争辩(你的处境是真实的),也不与客户的“感受”对抗(你的无奈是真实的)。它只是,带着全然的好奇,向客户发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邀请:“让我们一起,来玩一个‘故事新编’的游戏,好吗?”
这个提问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的“有力”之处,在于它的“创造性”。它像一个高明的导演,在演员深陷于一个悲剧角色无法自拔时,不是去教他“你应该笑一笑”,而是递给他一个全新的剧本,对他说:“来,我们试试这个喜剧角色,怎么样?”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零件”,到“生命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老张还在反复地,向我倾诉着他作为一颗“螺丝钉”的宿命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,分析那台“机器”的冷酷。我让他内在的那份无奈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静静地流淌。
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老张,我完全听到了你作为一颗‘螺丝钉’,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、辛劳,以及那份不被看见的孤独。这是一个非常强大,也让人非常心疼的比喻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玩一个最大胆的故事新编游戏?”
“我们暂时,先把这台冰冷的‘大机器’,放到一边。如果,你的人生故事,不是‘一颗螺丝钉的宿命’,而是另一个,一个充满了生命力的、你更想成为主角的故事,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?在那个故事里,你,是谁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重塑比喻”的提问。我首先用共情,全然地进入并尊重了他现有的比喻世界。然后,我用一个充满游戏感的、不带任何压力的邀请,引导他,从一个被动的“角色扮演者”,切换到一个主动的“故事创造者”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我能感觉到,老张的大脑,正在进行着一次剧烈的、非习惯性的“重启”。他习惯了在“机器”的框架里思考,却从未想过,可以,离开这台机器。
老张(声音里充满了迟疑): “……另一个故事?我……我想不出来。”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没关系,我们不着急。它可以是任何东西。一个植物?一个动物?一个自然景观?或者,一个神话人物?当我们想到‘二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’、‘默默地提供支撑’、‘让周围的一切,因此而变得更好’时,你的脑海里,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?”
(教练心法:我没有放弃,而是将他已有的品质,作为“素材”,为他搭建了一座,通往新比喻的桥梁。我正在引导他,看见他自己的力量,并为这份力量,寻找一个新的“形象代言人”。)
电话那头,又是一段漫长的沉默。这一次,我能听到他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带出了一些,积压了二十五年的,冰冷的铁锈味。
当他再次开口时,那个冰冷的“螺丝钉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,和一份久违的生机的“人”。
老张: “……一棵树。一棵……长在山坡上的,看起来不怎么起眼,但扎根很深的,黄桷树。”
他开始,第一次,向我讲述那个,他从未讲述过的,关于“一棵树”的故事。
“它不像那些名贵的树,被人围起来观赏。它就长在那里,默默地,把根,深深地扎进岩石的缝隙里。它的树冠,不算最大,但能为树下的行人,遮挡一片最实在的荫凉。它的存在,让那片原本光秃秃的山坡,开始有了生机。会有鸟儿来筑巢,会有孩子来玩耍……它不说话,但它,用它的存在,本身,就在创造着一个小的生态。”
当“创造生态”这四个字,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声音里的那份平直的、金属般的质感,开始被一种全新的、充满了生命力的、温润的能量所取代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比喻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重塑世界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运用“比喻”的深度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帮助老张,去探讨“如何成为一颗更有价值的螺丝钉”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“行为”和“能力”层面的教练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挑战那个“螺丝钉”的比喻。他们会问:“‘螺丝钉’,真的是对你最准确的描述吗?”他们开始帮助客户,松动那个限制性的身份认同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创造性的层面去工作。他不仅能帮助客户看见旧比喻的局限,更能创造一个安全的、充满游戏感的“炼金场”,去陪伴客户,亲手“炼”出一个,能真正代表他生命渴望的,全新的比喻。
这种“炼金”的过程,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敢于跳出逻辑框架的、孩童般的创造力,以及对人性深处,那份对“意义”和“故事”的渴望的,深刻的理解与共鸣。
当“故事”被改写,“命运”便随之转向
当老张开始将自己,看作是一棵“黄桷树”,而非一颗“螺丝钉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耗费任何能量去抱怨“机器”的冷酷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了生命力的议题展开:
“作为一棵‘黄桷树’,你,希望如何,去滋养你周围的这片‘生态’?”
老张的能量,被彻底点燃了。他不再是一个等待被“替换”的“零件”,而变成了一个主动创造价值的“生态营造者”。
他开始,把他那份“严谨”和“可靠”,用在了“改善土壤”上——他重新梳理了团队的知识库和工作流程,让新来的“小树苗”,能更快地成长。 他开始,把他那份“默默无闻”,用在了“提供荫凉”上——他利用自己的资深经验,为那些冲在前面的年轻同事,挡住了许多来自其他部门的“风雨”。
奇妙的是,当他不再向上“索要”认可时,真正的认可,却开始从四面八方,向他涌来。
结语:你是你自己故事的“作者”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老张并没有离开那家公司,但他的人生故事,却被他自己,彻底地,改写了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生活,定义了、困住了、写好了结局的你。
请相信,你并非真的,只能扮演那个,你已经演了太久的角色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你自己人生故事的,唯一的“作者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感觉,自己的人生,像一部情节乏味、结局注定的老电影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快进”或“放弃”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游戏的精神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如果,我的人生故事,换个‘比喻’来讲,会是什么样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,为你的生命,书写一个全新的比喻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那个你苦苦追寻的、关于“意义”和“价值”的答案,其实,早已在你的笔端,悄然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