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陷入细节的泥潭无法自拔?用“向上分类”带他看见整片森林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在我的教练实践和教学过程中,有一个场景,几乎每周都会在我的课堂或Coaching Log里上演。一个客户,带着一个清晰、具体、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目标,坐到教练面前,说:“我今天想谈谈我的时间管理问题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经典、多么常见的教练议题,对吗?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教练,尤其是那些非常认真、渴望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教练,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专业模式”。他们可能会熟练地拿出GROW模型,或者其他各种目标达成的工具,开始和客户一起,分析现状,探讨方案,制定详尽的行动计划。
这种做法,不能说是错的。它非常结构化,也非常负责任,并且在很多时候,确实能帮助客户,在“事”的层面,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但是,它也常常会错过一个,能让改变,发生得更深刻、更持久的,宝贵的机会。
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,我们会看到,客户带来的那个“问题”,往往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角。而一个真正有经验的ICF认证教练,他不会急于去搬动那块冰,而是会带着全然的好奇,去探索水面之下,那座更庞大、更隐秘的冰山主体。
而我们潜入水下的第一步,就是去共同创造一份“活的”教练协议。这份协议的魔力,就藏在一个我称之为“改变框架大小”的思维开关里。
一个被“细节”淹没的产品负责人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极其优秀的产品负责人,我们称他为老周(化名)。他技术出身,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,带领着公司最核心的研发团队,负责一款战略级产品的开发。
但他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被一种“有力使不出”的挫败感,深深地折磨着。
老周(视频会议那头,他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疲惫,背景音里充满了办公室嘈杂的讨论声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我们团队,快要被细节给淹没了。我们这个产品,已经开发了快一年了,但最近三个月,进度几乎停滞。每天的例会,都变成了无休止的‘技术辩论会’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团队的能量,都消耗在了这些‘辩论’上。”
老周(长叹了一口气,我能清晰地听到他声音里的那种无力感): “是的!A工程师和B工程师,能为了一个API的返回格式,争论整整一个下午。C设计师和D产品经理,能为了一个按钮的颜色,写出三千字的‘需求变更文档’。我,作为负责人,每天都在做裁判,在协调这些无休止的细节冲突。我感觉,我们每个人,都在拼命地划船,但船,却一直在原地打转。我们好像,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了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窒息,却又无比真实的场景。
一个本该充满创造力的团队,却陷入了“战术勤奋,战略懒惰”的泥潭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,追求着100分的“完美”,但整个团队的合力,却趋近于零。
此刻,如果我作为一个企业教练,开始和他探讨:
-
“我们来梳理一下团队的决策流程,看看能不能优化?”
-
“你要不要引入一些新的项目管理工具,来提升沟通效率?”
-
“我们来分析一下A和B的沟通风格,看看冲突点在哪里?”
这些都是非常常规的、非常专业的管理教练思路。它们能帮助老周,找到一些“术”层面的解决方案,去平息当下的某一场“辩论”。
但是,它们很可能,无法解决那个最根本的问题——为什么,这艘船,会失去方向?
因为,这些思路,都还在试图,去帮助老周,更好地,在“森林”里,辨认每一棵“树木”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给他一张更精密的“树木识别图”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他,搭乘热气球,升到高空,去看一看,这片森林,到底是什么样子?它,又要去向何方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强大,堪称“升维打击”的心法,我称之为——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。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细节,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、更宏观的类别或目标。当我们被细节所困时,往往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这个细节,所服务的那个更大的“意义”。
向下分类(Chunk Down): 是从“森林”看到“树木”,是将一个宏大的目标,分解成具体的、可执行的步骤。这在项目执行阶段,非常重要。
向上分类(Chunk Up): 则是从“树木”回到“森林”,是将一个具体的细节,重新链接回它所服务的、那个更高层次的“为什么”。这在团队迷失方向时,至关重要。
老周和他的团队,就是一群极其擅长“向下分类”的专家。他们能把一个产品,分解成成千上万个完美的“零件”。但他们,却忘记了,如何“向上分类”,去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:“我们拼尽全力,打造这些完美零件,最终,是为了组装出一艘,要开往哪里的船?”
“向上分类”的魔力在于,它能瞬间,将团队的认知,从“战术”层面,提升到“战略”和“使命”的层面。它不去评判任何一个细节的对错,而是提供一个更高维度的“坐标系”,让所有的细节,都能在这个坐标系中,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。
-
这个提问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的“有力”之处,在于它的“升维”功能。它像一个高明的登山向导,在团队成员都埋头于崎岖山路,为“先迈左脚还是右脚”而争吵不休时,他会轻轻地拍拍大家的肩膀,指着远方的山顶,问一句:“嘿,朋友们,我们还记得,我们要去的是那里吗?”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怎么做”,到“为何做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老周还在历数着团队的种种“细节之争”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,分析任何一个技术争论的细节。我让他内在的那份挫败感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静静地流淌。
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老周,我完全听到了你作为这艘船的船长,那种既要掌舵,又要协调所有水手的巨大压力。也看到了你的团队,在每一块甲板上,都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按下那个神奇的‘暂停键’?我们暂时,不去看船上的任何一个细节——不管是API的格式,还是按钮的颜色。”
“然后,我想邀请你,像一只雄鹰一样,飞到万米的高空,去俯瞰这艘,你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船。我想问你一个,可能已经很久,没有人问过你的问题。这艘船,它被创造出来的、那个最根本、最触动人心的使命,是什么?它,最终,要为这个世界,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痛苦,或者,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喜悦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向上分类”的提问。我没有停留在“怎么做(How)”的战术层面,而是直接将他,邀请到了“为何做(Why)”的使命和愿景层面。我正在引导他,将这个项目,从一个“技术难题的集合”,重新定义为一个“价值创造的载体”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充满了技术术语的急促描述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卸下了千斤的重担。
老周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): “……最根本的使命……?”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是的,使命。那个能让你们所有人,在某个深夜,回想起时,依然会热泪盈眶的,那个‘为什么’?” (教练心法:我继续使用开放式提问,并加入了“热泪盈眶”这样的情感意象,旨在连接他内在最深层的、被日常琐碎所掩盖的动机和热情。)
那是一段漫长得足以让一杯咖啡,由热变温的沉默。
当他再次开口时,那个焦虑的“项目救火队长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,和一份久违的坚定的“梦想家”。
老周: “……是……是解放。我们想做的,是把那些小微企业主,从繁琐、重复的日常运营中,解放出来。让他们,能有更多的时间,去思考真正的创新,去陪伴他们的家人。我们想……我们想给他们,带去一份,经营事业的‘从容’和‘尊严’。”
当“从容和尊严”这四个字,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声音里的那份疲惫和迷茫,开始被一种全新的、充满了力量和方向感的能量所取代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升维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重塑意义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提问的“维度”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帮助老周,去设计一个更高效的“会议议程”,来解决团队的“辩论”问题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“行为”和“环境”层面的教练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这个冲突背后,团队成员的信念和价值观。他们开始将“事”与“人”进行链接,探讨“是什么让大家如此坚持自己的观点?”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-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使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向上分类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整个团队,看见那个,超越了所有个人立场和技术偏好的、共同的“北极星”。他相信,当团队被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“使命”所感召时,所有的“细节之争”,都会自动地,找到一个全新的、服务于这个使命的解决方案。
这种“升维”的对话能力,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敢于跳出问题本身,去追问“终极意义”的勇气,以及对一个组织、一个系统,那份深层的、整体性的洞察力。
当“森林”被看见,“树木”便各归其位
当老周重新连接上那个“为小微企业主带去从容和尊严”的使命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耗费任何能量去裁决“API的格式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了战略高度的议题展开:
“作为一个渴望为用户创造‘从容和尊严’的‘价值创造者’,你,希望如何,将这份使命,转化为你们团队,在每一个当下,都能清晰看见的‘北极星’?”
老周的能量,被彻底点燃了。他不再是一个疲于奔命的“救火队员”,而变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“战略领航员”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召开了一次,他称之为“重寻灵魂”的团队会议。
在那次会议上,他没有打开任何一张项目排期表。他只是,把那个关于“解放小微企业主”的故事,用他自己最真诚、最充满激情的方式,重新讲给了团队的每一个人。
然后,他问了团队一个问题:“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使命,我们,作为一个整体,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,最应该做好的、最重要的一件事,是什么?”
奇妙的是,当“使命”这个更高维度的“滤镜”,被重新戴上时,那些曾经看似无法调和的“细节之争”,都开始自动地,找到了它们的位置。
团队成员开始,自发地,用那个“为用户创造从容和尊演”的最高标准,去重新审视和校准自己的工作。
结语:你是那片森林的“守护者”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老周的团队,并没有停止争论,但他们的争论,从“我的方案更好”,变成了“哪个方案,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使命?”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无穷无尽的细节,耗尽了心力的管理者、领导者,和每一个独立的创造者。
请相信,当你感觉自己,深陷于一片由无数棵“树木”所组成的、密不透风的丛林时,你最需要的,不是一把更锋利的斧头。
你最需要的,是一次,勇敢的“上升”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片森林的“守护者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被一个具体的“细节”所困,忍不住要卷入一场“对错之争”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证明自己”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份对终极意义的追寻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,也问你的团队一个问题:
“我们,先不谈树木。我们能不能,一起,再看一眼,那片我们共同守护的,森林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,去回答这个问题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那条能带领你,走出所有迷雾的、最清晰的道路,其实,一直都在你的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