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,前提是你得有这两样东西



昆明这座城市,有一种很奇妙的“在地感”。我每天游泳、喝咖啡、散步,总能遇到一些“奇人”。


他们不是那种在聚光灯下高谈阔论的商业大佬,恰恰相反,他们通常很安静。可能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街角,开着一家只卖手冲咖啡的小店,老板对每一颗豆子的产地都如数家珍;也可能是一个隐于市井的银匠,日复一日地敲打着,每一锤都带着自己的节奏和呼吸。


每次遇到这些人,我都会停下来,看很久。因为在他们身上,我看到了这个时代一种极其重要,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生存状态——“一人公司”


他们没有KPI,没有复杂的层级汇报,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老板”。他们自己,就是一家完整的、自给自足的、运转良好的公司。


这个观察,让我愈发笃信一个判断:在未来,最稳定、最抗风险的职业,不是进入某家“大厂”,而是把自己,活成一家“公司”。


这个想法,让很多人兴奋,也让更多人焦虑。兴奋的是那种对“自由”的向往,焦虑的是那份对“不确定性”的恐惧。“我凭什么?”、“我能卖什么?”、“谁会买我的东西?”


这些问题,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:成立一家“一人公司”,到底需要什么?


今天,我想告诉你,答案其实很简单。你不需要巨额的资本,也不需要复杂的商业计划书。你只需要两样东西。一样是你的“产品”,另一样是你的“分发渠道”。


第一章:“产品”——你身上那个独一无二的“专长”


一家公司,首先得有产品。对于“一人公司”而言,你的“产品”是什么?


不是你简历上那些可以被量化的“技能”,也不是你在培训课上学到的那些“通用方法论”。


你的产品,是你身上那个独一无二的、无法被教授、只能被学习的“专长”(Specific Knowledge)。


这个概念,听起来有点玄,对不对?我用我的话给你“翻译”一下,你就明白了:


你的“专长”,就是那件对你而言像“玩耍”,对别人而言却很难的事。


它通常藏在你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里,藏在你那些独特的、无法被复制的生命体验中。它不是你为了“谋生”而去学习的东西,而是你发自内心热爱,愿意为之废寝忘食的东西。


你的“产品”,是你“玩”出来的,不是“学”出来的


我刚开始做营销的时候,完全没有“手感”。后来我发现,我真正擅长的,不是去套用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模型,而是去跟客户“聊天”,去感受他们的真实需求,然后像一个“导演”一样,把这些需求编排成一个个“盲盒”和“钩子”。这种近乎本能的“手感”,就是我最早的“产品”。


我母亲也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她做生意总比别人成功,不是因为她学过什么定位理论,而是因为她把做了一辈子的京剧演员的“表演”天赋,用到了销售上。她的气场、她的语气、她看穿人心的能力,是她几十年“玩”出来的,而不是在商学院里“学”出来的。


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“内卷”陷阱,就是拼命地向外“学”,学AI、学直播、学各种“风口”上的技能。但我们恰恰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:


如果一个东西,是可以通过上课、通过培训就能学会的,那么,社会也一定可以培训出另一个人来取代你。


在这条路上,你永远没有真正的“护城河”。


而你的“专长”,恰恰是你最坚固的护城河。因为它源于你的基因、你的经历、你的热爱——这些东西,组合起来,是独一无二的。


在“做自己”这件事上,你没有竞争对手。


所以,成立“一人公司”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就是一场向内的“寻宝”。停止向外追逐,转而向内挖掘。问问自己:


  • 我到底是什么?

  • 什么事情让我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?

  • 我身上有什么别人觉得很神奇,但我自己却不以为然的“怪癖”?


找到它,你就找到了你这家“公司”,可以卖一辈子的核心产品。

20250814114322497.jpg

第二章:“分发渠道”——撬动世界的“杠杆”


有了顶级的产品,如果把它锁在仓库里,那它也一文不值。你需要一个强大的“分发渠道”,把你的产品,送到那些最需要它的人面前。


对于“一人公司”而言,这个“分发渠道”,就是“杠杆”(Leverage)。


在过去,杠杆是“劳动力”和“资本”,门槛极高。但在今天,互联网给了我们每个普通人两种近乎免费,也最强大的杠杆:


第一种杠杆,叫“代码”。 第二种杠杆,叫“媒体”。


1. “代码”:把你打造成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“产品”


我说的“代码”,不只是程序员的专利。它是一种“产品化思维”。


它的核心是:如何将你的“专长”,打包成一个可以被无限复制和销售的数字化产品。


一个在线课程、一个付费社群、一个知识星球、一份PDF攻略、一套PPT模板……这些都是“代码”杠杆。


你只需要投入一次创造的精力,但这个“代码”产品,就可以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军团,24小时不间断地为你服务成千上万的客户。


这,就是从“按时收费”到“按价值收费”的关键一跃。你不再是出售你有限的时间,而是在出售你创造的、可以被无限放大的价值。


2. “媒体”:把你打造成一个拥有无限“分身”的“品牌”


如果说“代码”是你的产品,那么“媒体”就是你的“品牌部”“市场部”。


你写的每一篇文章,录的每一期播客,拍的每一条视频,都是你的一个“分身”。


它们不受时空限制,为你吸引那些与你同频共振的人。我此刻在昆明写下这篇文章,但它可能会被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,那个恰好需要这份思考的人看到。


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我做了二十多年的营销和教练,积累了一些经验。但如果这些经验只停留在我的脑子里,或者只在我的课堂上讲,那它的价值,就是极其有限的。


但当我开始做播客,开始写公众号,我就是在为我的“专行”(产品),加上“媒体”(分发渠道)这个杠杆。越来越多的人,通过这些内容认识我,信任我,最终选择成为我的客户。


你看,媒体杠杆的本质,不是让你去“吆喝”,而是让你去“发光”。


你不需要去追逐流量,你只需要持续地、真诚地,分享你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。你的“专长”,就是你最好的内容。而那些被你的光芒吸引而来的人,就是你最精准的客户。


第三章:“商业模式”——当“产品”和“渠道”开始共舞


好了,现在我们有了“产品”(专长),也有了“分发渠道”(杠杆)。一家“一人公司”的雏形,就诞生了。


它的商业模式,可以用一个极其简单的公式来概括:


专长 × 杠杆 = 财富


更美妙的是,这两样东西,会形成一个强大的“飞轮效应”。


  1. 你通过媒体杠杆(写文章、做播客),分享你的专长

  2. 这些内容,为你吸引来了第一批认可你价值的受众

  3. 这些受众,会给你提供宝贵的反馈,让你更清晰地知道他们的痛点是什么,从而进一步打磨你的“专长”。

  4. 同时,他们中的一部分人,会成为你“代码”杠杆产品的第一批付费用户(比如购买你的课程、加入你的社群)。

  5. 你通过“代码”产品获得的收入和成功案例,又会成为你“媒体”杠杆上最有力的信任背书,为你吸引来更多的受众。


你看,这个轮子一旦转起来,就会越转越快。你不再需要费力地去“推”,它会自己产生强大的增长动力。


这正是我一直信奉的“非线性”哲学。你不再是投入一分力,收获一分钱。你是在构建一个系统,一个可以为你带来源源不断机会和收益的系统。


结语:一场关于“成为自己”的终极创业


所以,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。


一个人,如何成为一家公司?


答案是:停止成为一颗“螺丝钉”,开始成为一个“创造者”。


这听起来,可能比每天打卡上班要难得多。因为它需要的,不是体力上的勤奋,而是认知上的觉醒和精神上的勇敢。


但这条路,是唯一一条,能让你摆脱“内卷”的仓鼠轮,赢得人生终极游戏的路。


因为,成立这家“一人公司”的最终目的,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,而是为了赢得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——自由


是那种可以自由选择“做什么”和“不做什么”的自由;是可以把生命,投入到那些真正让你感到热血沸腾的事情上的自由;是最终,可以全然地、毫无保留地,成为你自己的自由。


这,才是这场创业,最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大奖。


互动一下:


今天的分享,是否为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?


请在评论区告诉我:


你的“产品”(那个让你废寝忘食的专长)是什么?你准备为它搭建什么样的“渠道”(媒体或代码杠杆)?


或者,你也可以简单地打下“一人公司,启动!”,让我们一起,开启这场属于我们自己的、独一无二的创业之旅。


期待在评论区,看到你的“创业计划书”。




阅读 1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