毁掉你的不是缺点,而是你看不见的“优势盲区”
欢迎回到我的专栏,我是薛铁鏻。
我们从小到大,似乎都在玩一个“找茬”的游戏。
考试得了98分,父母和老师首先看到的,是那丢掉的2分;工作汇报做得再好,领导也总能精准地指出那个“还可以优化”的细节;我们自己照镜子,看到的也往往是那颗新冒出来的痘,而不是其他99%都很好的皮肤。
我们被整个世界训练成了一个“缺点探测器”,对自己和他人都极为苛刻。我们坚信,成长,就是一场不断发现缺点、修正缺点的战争。
于是,我们焦虑、内耗,把大量的生命能量,投入到“补短板”这场永无止境的战斗中。我们以为,只要把所有的缺点都消灭了,就能变得完美,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。
但作为一名ICF(国际教练联盟)的MCC大师级认证教练,在陪伴了上千个生命故事之后,我必须告诉你一个可能让你震惊的真相:
许多人一生停滞不前,不是因为他们的缺点太多,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优势,处于一种完全“失明”的状态。
这种“失明”,我称之为——“优势盲区”(Advantage Blind Spot)。
比“缺点盲区”更可怕的,是你对自身天赋的一无所知。
在上一篇文章里,我们聊到了“乔哈里窗”和我们的认知盲区(Blind Self)——那些别人看得见,而我们自己不知道的特质。
通常,我们一提到“盲区”,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缺点:口臭、爱插话、不自觉地皱眉头……这些当然很重要。
但《新乔哈里窗》这本书里,提出了一个更深邃的模型,叫做“优势之窗”(Window of Strength)。它告诉我们,在我们的认知盲区里,不仅藏着未被发现的缺点,更藏着大量未被认领的“不透明优势”(Opaque Strengths)。
这些优势,对你而言,可能就像呼吸一样自然,自然到你根本不认为它是一种“能力”。但在别人眼里,它却闪闪发光,是一种独特而稀缺的天赋。
这正应了我常说的那句话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不是一句鸡汤,而是一个事实。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,根本不是“我不够好”,而是“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好”。
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模仿别人的“好”,却把自己独一无二的“天赋”弃之如敝屣。我们拼命想成为别人,却唯独忘了,做自己,才是那条最近的路。
那个“很有才华但极度自卑”的设计师,教会我什么?
让我想起我曾经教练过的一位客户,Leo。他是一家顶尖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,才华横溢,作品拿奖拿到手软,但本人却自卑到了尘埃里。
在Leo的自我认知里,也就是他的“公开区”,他给自己贴满了负面标签:
-
“我只是个技术还不错的画图匠。”
-
“我性格内向,嘴笨,不会沟通,在团队里毫无存在感。”
-
“我反应很慢,每次开会都插不上话,大家肯定觉得我很蠢。”
他活在这些自我评判里,每天如履薄冰。他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产品经理,崇拜那些杀伐果断的业务总监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
作为他的教练,我没有去反驳他,因为我知道,一个人的自我认知,是无法通过“讲道理”来改变的。于是,我为他的团队设计了一场特别的反馈活动。我没有问那些常规的“Leo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?”,而是问了三个问题:
-
在项目最混乱、最紧急的时候,Leo扮演了什么角色?
-
Leo身上有什么特质,是团队里其他人不具备的?
-
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Leo的“超能力”,会是什么?
收回来的反馈,让Leo当场愣住了。团队成员眼中的他,是这样的:
-
“定海神针”:一位同事写道:“每次项目快崩的时候,只要看到Leo还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画图,我们就觉得这事儿还有救。他的‘慢’和‘静’,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”
-
“思想整合器”:产品经理说:“Leo确实不怎么说话,但他总是在我们吵得不可开交之后,拿出一版设计,把所有人的想法都融合了进去,还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。他不是反应慢,他是在深度思考。”
-
“安全提问区”:一位刚入职的年轻设计师说:“我最喜欢找Leo问问题,因为他从来不会不耐烦,也从不评判我的问题有多傻。他的‘嘴笨’,在我看来是最好的‘倾听’。”
你看,多么讽刺。
那些被Leo视为“缺点”的特质——内向、沉默、反应慢——在他的同事眼中,恰恰构成了他最独特的优势和天赋:稳定、深度思考、善于倾听。
这些优势,就藏在他的“盲区”里。他自己看不见,于是把它们当成了垃圾;而别人看得见,并因此深深地依赖和欣赏他。
那次教练,我们没有做别的,就是把他人的反馈,像一面面镜子一样,摆在他面前,让他重新看见自己。当他终于意识到,自己那些“与生俱来、毫不费力”的特质,竟然是别人眼中如此珍贵的“才华”时,他哭了。
那是一种被“看见”的释然。
从那天起,他不再执着于成为一个“外向”的人,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运用他的“安静”的力量。他的人生,从此豁然开朗。
我们为什么会患上“优势失明症”?
Leo的故事不是个例。在我们身边,有太多太多“身怀宝藏而不自知”的人。为什么会这样?
-
“稀缺性”的迷思:我们总觉得,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学来的东西,才叫“能力”。而那些我们天生就会、毫不费力的事,我们往往会轻视它。就像一个天生会游泳的鱼,从不觉得自己会游泳是多么了不起的技能。
-
“标准答案”的诅咒:我们的教育体系,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。这把尺子,奖励“标准答案”,惩罚“与众不同”。久而久之,我们便习惯性地去模仿那些“标准的好”,而忽略了自己身上那些非标准的、独特的闪光点。
-
“缺点聚焦”的惯性:就像开头说的,我们被训练成了“缺点探测器”。这种思维惯性,让我们把90%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修补短板上,而只有10%甚至更少的时间,用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长板变得更长。
这种集体性的“优势失明症”,让我们活得像一个“瘸腿的巨人”——守着巨大的天赋宝藏,却只盯着自己脚上的泥点,步履维艰。
你的天赋,就藏在这些“不经意”里
那么,如何才能点亮自己的“优势盲区”呢?
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我无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,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张“藏宝图”。下面这份「个人优势挖掘清单」,是我在Coach8社群里经常带领学员做的练习,它非常简单,但极其有效。
建议你花上15分钟,静下心来,认真回答:
「个人优势挖掘清单」
-
1. 你的“毫不费力”时刻是什么?
回想一下,做什么事情的时候,你觉得毫不费力,甚至是一种享受,而身边的人却觉得很难?(比如:轻松地和陌生人聊天、快速地整理好一个凌乱的房间、耐心地听完朋友的抱怨……)
-
2. 你的“被求助”高频领域是什么?
朋友、同事、家人最常找你帮什么忙?是让你推荐电影、修电脑、做PPT,还是找你倾诉烦恼?别人向你求助的领域,往往就是你潜意识里的优势所在。
-
3. 你的“奇怪赞美”有哪些?
有没有收到过一些让你觉得“这也能算优点?”的赞美?比如:“你讲道理的样子好有魅力”、“你发呆的时候看起来好专注”、“你失败了还能自嘲,好酷”。把它们记下来,这都是来自他人的“盲区”线索。
-
4. 如果你可以“开一门课”,你会教什么?
抛开所有的“我不行”和“我不配”,凭直觉回答。这门课的名字,可能就指向了你内心深处最想分享、也最擅长的东西。
-
5. 发出一次“优势邀请”
鼓起勇气,向1-3位真正了解你的朋友,发送这样一段话: “嗨,我正在做一个关于个人优势的探索练习。你可否用一两句话告诉我,在你看来,我身上最独特的一个优点或天赋是什么?一个我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那种。”
最后的最后
请记住,真正的成长,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缺点的人,而是成为一个优势被充分看见和发挥的人。
你的缺点,可能只是你优势的另一面。你的自卑,可能只是源于你对自己天赋的无知。
别再盯着那丢失的2分了。去看看你已经拥有的那98分吧,那里藏着你独一无二的生命密码,藏着你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最短路径。
从今天起,愿你把审视缺点的放大镜,变成探索优势的望远镜。
祝你,在阳光下,看见自己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