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有失败,只有反馈”——这句教练圈黑话,90%的人都用错了!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昆明的雨季,有一种独特的魔力。一场大雨过后,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青草香,整个世界都仿佛被按下了“刷新”键。这份清爽,总让我想起教练工作中那个最艰难,也最迷人的时刻——当客户深陷“失败”的泥潭时,我们如何能为他,也带来一场认知的“大雨”?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失败”的故事。
主角是我的一个客户,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创业者,我们叫他阿杰。他带着一个近乎完美的商业计划书找到我,眼里闪烁着要改变世界的光。然而,三个月后,他的第一次重要融资路演,惨败。
在我们的下一次会谈中,那个曾经神采飞扬的年轻人,像一只被雨淋湿的鸟,蜷缩在沙发里。
“铁林老师,我搞砸了。”他声音沙哑,“我彻底失败了。投资人当面指出我模型的三个致命漏洞,我哑口无言。我让整个团队失望了,我就是一个笑话。”
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,他反复用“失败”、“愚蠢”、“完蛋了”这些词,为自己这场经历,下了一份沉重的“判决书”。
我相信,任何一个教练听到这里,脑海里都会立刻跳出那句“政治正确”的口头禅:“阿杰,你要知道,没有失败,只有反馈!”
如果我当时真的这么说了,我可以肯定,阿杰会在心里给我贴上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的标签,然后,礼貌地、永久地,关闭他的心门。
为什么?
因为这句被无数教练奉为圭臬的“金句”,在90%的场景下,都被用成了一碗最廉价、甚至有毒的“心灵鸡汤”。
今天,我想为你彻底撕开这句“黑话”的温情面纱,带你回到它的源头——NLP(神经语言程序学)的底层逻辑,去看看,为什么我们越是急于用“反馈”去否定“失败”,就越是把客户推得更远。以及,一个真正的大师级教练,是如何运用这句咒语,完成一次“点石成金”的认知炼金术的。
“毒鸡汤”的陷阱:为什么“只有反馈”会激怒你的客户?
“没有失败,只有反馈”(There is no failure, only feedback),这句伟大的论断,源自NLP的“基本教练信念”(Essential Coaching Beliefs)。它不是一句安慰剂,而是一个深刻的、关于世界运作方式的“前提预设”(Presupposition)。
它的本意,是邀请我们从一个“评判者”的视角,切换到一个“学习者”的视角。
然而,在现实的教练实践中,它却常常被误用为三种最无效,甚至有害的“毒鸡汤”:
第一种误用:把它当作“否认现实”的安慰剂。
客户:“我失败了,我感觉糟透了。” 教练(啦啦队长式):“不不不,你没有失败!你要积极一点!这只是反馈而已!”
这是最低级的用法。教练因为无法承接客户的负面情绪,急于用一句“正确”的口号,将客户从痛苦中“拉”出来。这种行为,本质上不是在共情,而是在**“情感霸凌”**。它向客户传递了一个冰冷的信息:“你的感受是错的,你不应该感到痛苦。” 结果就是,客户感觉自己不仅失败了,连感受失败的权利都被剥夺了。
第二种误用:把它当作“理性分析”的工具。
客户:“我失败了。” 教练(咨询顾问式):“好的,我们承认这次失败了。那么,我们能从这次失败中,得到什么反馈呢?”
这种用法看似更专业,但它犯了一个更隐蔽的错误。它在语言上,依然将这次经历定义为了“失败”,然后试图从“失败的废墟”中,去“捡拾”一些名为“反馈”的砖瓦。客户的内在逻辑依然是:“我是一个失败者,现在我需要从我的失败中学习。” 这非但没有减轻他的身份认同危机,反而加重了“复盘”的痛苦感。
第三种误用:把它当作“逃避问题”的借口。
客户:“我失败了。” 教练(好好先生式):“嗯,我听到了。没关系,过去就让它过去吧。我们聊点别的,看看下一步可以做什么?”
这种用法,是教练在用“未来导向”的教练原则,来掩盖自己不敢触碰客户“当下痛苦”的恐惧。他回避了那份“失败”中所蕴含的、最宝贵的能量和信息,直接跳到了解决方案。这无异于一个医生,不诊断伤口,就直接给病人开止痛药。
这三种误用,其共同的根源,都是教练没有真正理解“失败”和“反馈”在认知层面上的根本区别。
【铁林视角】:“失败”是终点,“反馈”是起点
在成为MCC的漫长旅途中,我花了数千小时,才真正体悟到这两个词语背后,那如同冰与火般的能量差异。
-
“失败”是一个“名词”,一个终局性的“标签”。
-
它指向身份:当我把一件事定义为“失败”时,我很快就会把我自己定义为“失败者”。它攻击的是我的“我是谁”(Identity)。
-
它指向过去:失败是一个盖棺定论的“判决”,它关闭了所有可能性,只留下一地悔恨。
-
它触发“情绪脑”:失败会直接激活我们大脑中掌管恐惧和羞耻的杏仁核,让我们进入“战、逃、僵”的应激状态。
-
-
“反馈”是一个“动词”,一个过程性的“数据”。
-
它指向行为:反馈描述的是“这个行为,导致了这个结果”。它评估的是“我做了什么”(Behavior),而非“我是谁”。
-
它指向未来:反馈是一个路标,它不评判你走过的路,只为你的下一步,提供更精准的方向。
-
它触发“理智脑”:反馈激活的是我们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规划的前额叶皮层,让我们进入好奇、探索和创造的状态。
-
看懂了吗?“失败”是一个句号,而“反馈”是一个问号。
一个业余教练,试图用一个问号,去擦掉客户心中那个血红的句号。结果必然是徒劳。
而一个大师级教练,他懂得,他要做的,不是去“擦掉”那个句号,而是要施展一套“认知炼金术”,引导客户,亲手将那个坚硬的、让他痛苦的“句号”,转化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“问号”。
认知炼金术:四步将“失败”转化为“反馈”
那么,这套“炼金术”具体该如何操作?回到阿杰的案例。在那场被“失败”的阴云笼罩的会谈中,我没有使用任何一句“正确的废话”,而是严格地遵循了以下四个步骤。
第一步:全然接纳——为“失败”的情绪,提供一个安全的容器
我没有打断阿杰的倾诉,也没有反驳他的任何一个负面定义。我只是全然地临在,用我的眼神、我的呼吸、我的沉默,去承接他所有的痛苦。
当他的情绪稍稍平复后,我说的第一句话是:
我:“阿杰,谢谢你如此坦诚地分享。我能深切地感受到,‘失败’这个词,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你的心上,让你感到窒息和绝望。在这个空间里,你所有的感受,都是被允许的。”
【教练心法】:这是所有改变的起点。你必须先验证(Validate)客户的情绪,而不是否定它。你通过共情,让他知道,“你的痛苦,我看见了,并且我能承受。” 这份接纳,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疗愈,它能让客户紧绷的防御系统,开始松动。
第二步:剥离标签——将“事件”与“诠释”分离开
当客户感到安全后,炼金术的第二步开始了。你需要像一个最精细的外科医生,通过提问,帮助客户将那个客观发生的“事件”,与他为之贴上的“诠释”(即“失败”这个标签),分离开来。
我:“阿杰,我听到你为这次路演,下了一个非常沉重的定义,叫做‘失败’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像一个最客观的战地记者一样,暂时放下所有的评判和定义,只是回到那个现场,告诉我,那天下午,具体发生了什么?”
【教练心法】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事实导向”提问。我运用了ORID模型中的“O”(Objective/客观事实),邀请他从“I”(Interpretive/诠释)的层面,回到“O”的层面。这个过程,是在引导他,从一个“当事人”的身份,暂时切换到一个“观察者”的身份。
阿杰开始回忆:“我讲了PPT……然后到了Q&A环节,那个领投的投资人,问了我三个关于用户增长模型的问题……我……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回答得结结巴巴。”
第三步:重新定义——为“事件”提供一个全新的“视角”
当事实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后,最关键的“魔法”时刻到来了。你需要为这个中性的“事件”,提供一个全新的、更具赋能性的“定义框架”。
我:“谢谢你带我看到了这么清晰的画面。一个年轻的创始人,在面对一个顶级投资人的压力提问时,感到了紧张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来做一个最大胆的思想实验。如果我们不把这件事,看作是一次关于‘你行不行’的审判,而是看作是市场,用最真实、最昂贵的方式,给了你一份关于‘你的商业模式行不行’的体检报告,那么,这份报告上,写了些什么?”
【教练心法】:这,才是“没有失败,只有反馈”这句话的正确打开方式。我没有直接抛出“反馈”这个词,而是用了一个更形象、更具价值感的隐喻——“昂贵的体检报告”。我没有否定他的经历,我只是邀请他,为这段经历,换一个诠释的框架(Reframe)。这个动作,瞬间将他从一个被动的“受审者”,变成了一个主动的“解读人”。
第四步:探寻反馈——在“新框架”内,提取“可行动”的信息
当阿杰接受了“体检报告”这个新框架后,他的整个能量场都变了。那个“失败者”的身份被暂时搁置,一个“学习者”的身份开始浮现。
我们的对话,也自然而然地,从对“失败”的哀悼,转向了对“反馈”的探寻。
我:“这份‘体检报告’,用那三个犀利的问题,精准地指出了我们身体里,可能存在的三个‘健康隐患’。它们分别是什么?这份报告在提醒我们,为了让这个‘身体’(商业模式)变得更强壮,我们下一步,最需要在哪三个方面,补充‘营养’?”
阿杰的眼睛里,重新燃起了光。他拿起笔,第一次,不是为了写“检讨”,而是为了写“行动方案”。
结语:别再对客户说“没有失败”,请帮他看见“反馈”
阿杰的故事,后来充满了逆风翻盘的精彩。那份“昂贵的体检报告”,最终成了他优化商业模式、并成功拿到下一轮融资的最宝贵的“导航图”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在教练路上,渴望能真正触动生命的你。
请停止再将“没有失败,只有反馈”当作一句轻飘飘的安慰。它不是一句口号,它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全然的临在、深刻的共情和精湛的技巧,才能施展的“认知炼金术”。
我们教练的价值,从来不是去否定客户的痛苦,而是去创造一个足够安全的容器,让他有勇气,自己去转化这份痛苦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的客户再次深陷“失败”的泥潭时,请不要急着对他“说教”。
请试着,像一个真正的炼金术士一样,陪伴他,走完这四步:
-
接纳他的感受。
-
剥离他的标签。
-
重构他的视角。
-
探寻他的智慧。
当你能这样做时,你给予他的,将不再是一碗廉价的“鸡汤”,而是一份能让他从废墟中站起,并重新看见满天星辰的、真正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