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陷入细节的泥潭无法自拔?用“向上分类”带他看见整片森林
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最近我一直在持续地写作,我发现,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,特别感兴趣。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,给了我巨大的能量,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,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。


做教练久了,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。这种幸福感在于,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,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。但奇妙的是,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,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,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,我们自己,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,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。这真的是一份“三分助人,七分助己”的事业。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,那里面记录的,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,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。我为这份幸运,深怀感恩,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,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。
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,最普遍的一种“内耗”模式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那就是,当我们感觉自己,被无穷无尽的细节淹没时,该如何找到那片,能让我们重新呼吸的,宁静的森林?


一个被“完美”淹没的创作者

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。

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自由职业者,我们称她为小敏(化名)。她曾是一家知名杂志的资深编辑,为了追寻内心的声音,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,准备打造一门关于“女性写作疗愈”的线上课程。


但当她找到我的时候,这个本该让她充满激情的梦想,却变成了一个,让她夜夜失眠的噩梦。


小敏(视频会议那头,她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疲惫,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自己快要被这个课程给淹没了。我已经准备了快半年了,但好像,一步都没有往前走。每天都有无数个细节,像潮水一样向我涌来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这些‘细节’,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海洋,让你感觉有些……溺水?”


小敏(长叹了一口气,我能清晰地听到她叹气声中的那种无力感): “是的!就是溺水!你看,我为了课程的Logo,找了三个设计师,改了十几稿,到现在还没定下来。我为了课程介绍的文案,每一个字都在反复推敲,光是第一段,我就写了二十多个版本。我甚至,为了选择一个最完美的视频背景布,花了一周的时间,逛遍了所有的家居市场……”


她继续说道,语速开始加快:“我每天从早上八点,忙到凌晨两点,感觉自己比上班的时候还要累。我列的待办事项清单,越来越长,划掉的却寥寥无几。我感觉,我像一只在泥潭里挣扎的牛,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却只是,陷得更深。我开始怀疑,我是不是,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件事?”


一个本该在创造中尽情绽放的生命,却陷入了“战术勤奋,战略懒惰”的泥潭。她对每一个“零件”的打磨,都追求着100分的“完美”,但那艘她梦想中的“大船”,却迟迟,未能扬帆起航。


此刻,一个常规的、非常专业的教练流程,可能就会立刻启动。很多教练,在面对这样的情境时,会非常自然地,开始帮助客户,去“解决”这些细节问题。他们可能会问:


  • “我们来用‘紧急重要四象限’,帮你梳理一下这些待办事项的优先级,好吗?”

  • “关于Logo的设计,你内心的核心标准是什么?我们能不能先聚焦在一个方向上?”

  • “为了避免完美主义的干扰,你愿不愿意,先完成一个60分的‘测试版’?”


这些提问,都非常标准,也非常有效。它们能帮助小-敏,快速地,从当下的混乱中,理出一条清晰的“行动路径”。


但是,这种做法,也常常会错过一个,能让改变,发生得更深刻、更持久的,宝贵的机会。它可能,只是帮助小敏,学会了如何在“森林”里,更高效地,辨认每一棵“树木”。


但真正的问题,可能根本不在于“树木”本身。而在于,她,已经忘了,自己当初,为什么要走进这片森林。

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

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强大,堪称“升维打击”的心法,我称之为——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

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细节,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、更宏观的类别或目标。当我们被细节所困时,往往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这个细节,所服务的那个更大的“意义”。


  • 向下分类(Chunk Down): 是从“森林”看到“树木”,是将一个宏大的目标,分解成具体的、可执行的步骤。这在项目执行阶段,非常重要。


  • 向上分类(Chunk Up): 则是从“树木”回到“森林”,是将一个具体的细节,重新链接回它所服务的、那个更高层次的“为什么”。这在一个人迷失方向时,至关重要。


小敏,就是一个极其擅长“向下分类”的专家。她能把一个课程,分解成成千上万个完美的“细节”。但她,却忘记了,如何“向上分类”,去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:“我拼尽全力,打磨这些完美的细节,最终,是为了创造一份,什么样的价值?”


“向上分类”的魔力在于,它能瞬间,将一个人的认知,从“战术”层面,提升到“战略”和“使命”的层面。它不去评判任何一个细节的对错,而是提供一个更高维度的“坐标系”,让所有的细节,都能在这个坐标系中,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。


  • 这个提问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的“有力”之处,在于它的“升维”功能。它像一个高明的登山向导,在登山队员都埋头于崎岖山路,为“先迈左脚还是右脚”而纠结不休时,他会轻轻地拍拍大家的肩膀,指着远方的山顶,问一句:“嘿,朋友们,我们还记得,我们要去的是那里吗?”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怎么做”,到“为何做”

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小敏还在历数着那些让她无能为力的“细节”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继续和她一起,分析任何一个关于“Logo”或“文案”的细节。我让她内在的那份焦虑和挫败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静静地流淌。


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: “小敏,我完全听到了你在这片‘细节的海洋’里,那种快要溺水的无助和疲惫。也看到了你,为了让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,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按下那个神奇的‘暂停键’?我们暂时,不去看任何一个具体的细节——不管是Logo的颜色,还是文案的措辞。”


“然后,我想邀请你,像一只雄鹰一样,飞到万米的高空,去俯瞰这个,你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课程。我想问你一个,可能已经很久,被你遗忘在角落里的问题。这门课程,它被创造出来的、那个最根本、最触动你内心的使命,是什么?它,最终,要为那些,你最想帮助的女性,带去一份,什么样的光和热?

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在一般情况下,直接打断客户的倾诉,去挑战她的思考方向,是有风险的。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小敏,需要的不是更多的“方法”,而是一次“唤醒”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用一个典型的“向上分类”的提问,没有停留在“怎么做(How)”的战术层面,而是直接将她,邀请到了“为何做(Why)”的使命和愿景层面。)

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充满了焦虑的急促描述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他的语气也节奏明显的舒缓了下来。其实我能感觉到她就想卸下了一个巨大的重担。


小敏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): “……最根本的使命……?”

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她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是的,使命。那个能让你,在某个深夜,回想起时,依然会热泪盈眶的,那个‘为什么’?” (教练心法:我继续使用开放式提问,并加入了“热泪盈眶”这样的情感意象,旨在连接她内在最深层的、被日常琐碎所掩盖的动机和热情。)


那是一段漫长得足以让窗外的天光,再明亮一分的沉默。


当她再次开口时,那个焦虑的“完美主义者”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,和一份久违的坚定的“梦想家”。


小敏: “……是……是‘看见’。我希望,那些和我一样,曾经在深夜里,因为自我怀疑而痛哭的女孩们,能通过写作,被她们自己,也被这个世界,温柔地‘看见’。我希望,她们能找到一种力量,去讲述自己的故事,去拿回自己人生的那支笔。我希望……我希望她们,能活得,更像她们自己。”


当“活得更像她们自己”这句话,从她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声音里的那份疲惫和迷茫,开始被一种全新的、充满了力量和方向感的能量所取代。



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升维”的修炼之旅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重塑意义”。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提问的“维度”上。


  • 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帮助小敏,去设计一个更高效的“工作流程”,来解决她的“细节”问题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“行为”和“环境”层面的教练。

  • 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这个冲突背后,小敏的信念价值观(比如她对“完美”的执着)。他们开始将“事”与“人”进行链接。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使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向上分类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客户,看见那个,超越了所有个人偏好和技术细节的、共同的“北极星”。他相信,当客户被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“使命”所感召时,所有的“细节之争”,都会自动地,找到一个全新的、服务于这个使命的解决方案。


这种“升维”的对话能力,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敢于跳出问题本身,去追问“终极意义”的勇气,以及对一个人、一个系统,那份深层的、整体性的洞察力。


20250822153134221.png

当“森林”被看见,“树木”便各归其位


当小敏重新连接上那个“帮助女性被看见”的使命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耗费任何能量去讨论“Logo的颜色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了战略高度的议题展开:


“作为一个渴望帮助女性‘活得更像她们自己’的‘点灯人’,你,希望如何,将这份使命,转化为你课程中的,每一个,能让学员感受到被‘看见’的细节?”


小敏的能量,被彻底点燃了。她不再是一个疲于奔命的“细节完美主义者”,而变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“体验设计师”。


她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放弃了那个让她纠结了一个月的“完美Logo”。她用五分钟,在纸上,手绘了一个,虽然不完美,但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的,简单的图案。


然后,她开始,用那个“帮助女性被看见”的最高标准,去重新审视和校准她的每一个工作。


“这个文案,是否能让一个正在自我怀疑的女性,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力量?” “这个练习,是否能真正地,引导她,去听见自己内在的声音?”


奇妙的是,当“使命”这个更高维度的“滤镜”,被重新戴上时,那些曾经看似无法逾越的“细节泥潭”,都开始自动地,变成了通往终点的、坚实的阶梯。


结语:你是那片森林的“守护者”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小敏的课程,在三个月后,成功上线。它没有成为市场上最“精美”的课程,但它,却成了最“走心”的课程之一,收获了无数学员,发自内心的、含着泪水的感谢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无穷无尽的细节,耗尽了心力的管理者、领导者,和每一个独立的创造者。


请相信,当你感觉自己,深陷于一片由无数棵“树木”所组成的、密不透风的丛林时,你最需要的,不是一把更锋利的斧头。


你最需要的,是一次,勇敢的“上升”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片森林的“守护者”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被一个具体的“细节”所困,忍不住要卷入一场“对错之争”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证明自己”的冲动。

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份对终极意义的追寻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,也问你的团队一个问题:


“我们,先不谈树木。我们能不能,一起,再看一眼,那片我们共同守护的,森林?”


当你开始勇敢地,去回答这个问题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那条能带领你,走出所有迷雾的、最清晰的道路,其实,一直都在你的心中。





阅读 1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