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“混圈子”了,真正的人脉是“吸引”来的
昆明的午后,阳光很好。我约了一个朋友在翠湖边的老茶馆喝茶。隔壁桌坐着几个年轻人,衣着光鲜,人手一杯冰美式,聊得热火朝天。我无意间听了几句,关键词离不开“资源”、“对接”、“某某总”、“这个圈子”。其中一个男孩,唾沫横飞地向同伴传授经验:“你得主动,多加点大牛的微信,多去参加他们的局,混个脸熟,机会不就来了吗?”
看着他那急切而真诚的脸,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。
我们这个时代,似乎对“混圈子”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迷信。我们把“人脉”视为成功的终极密码,把参加各种“高端”饭局、混迹于各种“精英”社群,当作通往罗马的唯一高速公路。我们像一群拿着渔网的猎人,疯狂地追逐着那些被称为“大牛”、“贵人”的蝴蝶,以为只要网住几只,就能装点自己的整个人生。
但今天,我想跟你聊一个可能有点“反人性”,但或许更接近真相的现实:
你所有“混圈子”的努力,可能都是在玩一场注定会输的游戏。
因为,真正的人脉,从来都不是靠“混”来的,而是靠“吸引”来的。
第一章:戳破幻觉:“混圈子”——一场低效的“索取游戏”
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“混圈子”?
因为我们内心深处,都有一种“走捷径”的渴望。我们希望通过认识某个“对的人”,来跳过那些漫长而艰苦的价值积累过程。
但这种思维模式,从一开始就让我们陷入了一场极其低效,且充满挫败感的“索取游戏”。
1. 你不是在“链接”,你只是在“乞讨”
我们不妨做一个残酷的思想实验:当你费尽心机,加上一个“大牛”的微信时,你发出的第一句话,通常是什么?大概率是:“某某老师好,我是谁谁谁,想向您请教/学习/寻求合作……”
你看,在这段关系的开端,你的姿态,就是一个“索取者”。你希望从对方身上“得到”点什么——可能是他的时间、他的经验,或是他的资源。
而人性中最真实的一点是:没有人喜欢被索取。
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,他的身边,永远不缺“索取者”。你的出现,只是为他长长的“待办事项”清单,又增加了一项。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,你很难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关注。
我做了二十多年的营销和投资,见过无数热衷于“攒局”的人。他们最大的爱好,就是展示手机通讯录里有多少个“大佬”的微信。但真正到了关键时刻,你会发现,那些名字,对他而言,只是一个躺在列表里的符号,他根本“调用”不了。
因为,链接的质量,从来不取决于你认识谁,而取决于,你能为谁,提供什么样的价值。
2. 你追逐的不是“人脉”,只是“泡沫”
“混圈子”的另一个陷阱,是它会给你制造一种“我拥有很多人脉”的虚假繁荣。
你参加了一场高端酒会,和十几个“总”交换了名片,朋友圈里发了九宫格合影,配文“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”。那一刻,你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中心,拥有了撬动地球的资源。
但这,只是“社交泡沫”。
这些因为一场活动、一个微信群而建立起来的“弱连接”,极其脆弱。当酒会的灯光熄灭,当微信群的热度退去,你会发现,你和那些“总”之间,依然隔着千山万水。
没有价值作为内核的社交,就像没有地基的沙堡,看起来很美,但潮水一来,瞬间就会崩塌。
你拼命追逐的,不是人脉,只是人脉的“幻影”。
第二章:“花园模式”——从追逐蝴蝶,到吸引蝴蝶
好了,既然“混圈子”是条死胡同,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真正高质量的人际关系?
我想与你分享一个我称之为“花园模式”的思维模型。
停止做那个拿着网兜,气喘吁吁追逐蝴蝶的“猎人”。 开始做那个弯下腰,专注地、日复一日地,耕耘自己花园的“园丁”。
你的目标,不是“抓住”蝴蝶,而是“种”一座足够美丽、足够芬芳的花园,让蝴蝶自己被吸引而来,翩翩起舞。
在这场游戏中,你不再是“索取者”,你变成了一个“创造者”和“给予者”。
那么,如何建造你自己的“花园”呢?这需要两样东西:独特的“花种”和持续的“耕耘”。
1. 你的“花种”:那个独一无二的“专长”
你的“花园”里,要种什么花?
不是那些最流行、最昂贵的“网红”品种。而是那种只有你的土壤、你的气候、你的心血,才能培育出的、独一无二的“特有品种”。
这,就是你的“专长”(Specific Knowledge)。
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《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》里提到的,你的“专长”,就是那件对你而言像“玩耍”,对别人而言却很难的事。
-
可能是你对某个冷门历史领域的痴迷研究。
-
可能是你做木工活时,那种与生俱来的专注与手感。
-
可能是你看待商业世界,那个与众不同的、非线性的独特视角。
你的“专行”,就是你社交世界里的“硬通货”。 它是你这家“一人公司”的核心产品,是你吸引所有高质量合作的基础。
所以,构建人脉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是一场向内的修行。把那些用于“混圈子”的时间和精力,全部收回来,投入到对你“专长”的打磨上。
当你把自己,变成一个领域里不可替代的“稀缺品”时,你就不再需要去“认识”谁了,因为,所有人都想来认识你。
2. 你的“耕耘”:让价值的芬芳,随风飘散
有了独一无二的花种,你还需要持续地“耕耘”,让花园的芬芳,能够飘散出去,被远方的蝴蝶闻到。
这份“耕耘”,就是“分享”。
在这个时代,我们拥有最强大的“扩音器”——媒体杠杆。
你写的每一篇文章,录的每一期播客,做的每一次分享,都是在向世界,释放你花园的“芬芳”。
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。我创立Coach8,做播客,写公众号,从未主动去“拓展”过人脉。我只是持续地,把我对教练、对个人成长、对商业的思考,真诚地分享出去。
慢慢地,我发现,那些我最欣赏的、最希望合作的“蝴蝶”——顶级的导师、优秀的企业家、同频的思考者——都开始主动地飞向我的“花园”。
你看,最高级的社交,不是“索取”,而是“给予”。
当你不再焦虑于“我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”,而是专注于“我能为这个世界,创造什么价值”时,你整个人的能量场,都会发生改变。
你不再是一个焦急的“猎人”,你变成了一个从容的“园丁”。你不再需要去追逐,你只需要静待花开。
第三章:一场关于“长期主义”的修行
聊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,这个“花园模式”,听起来很美,但似乎太慢了。
是的,它很慢。
因为,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都需要时间来酝酿。
“混圈子”,是在玩一场“短期游戏”。你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,是今天就能变现的资源。
而“建花园”,是在玩一场“长期主义”的无限游戏。你投资的,是未来的可能性。
这,正是我一直信奉的“复利效应”。
-
你今天写的一篇文章,可能只有几十个阅读。但十年后,它可能依然在为你,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-
你今天真诚地帮助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。十年后,他可能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翘楚,并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。
人际关系的复利,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。 它需要耐心,需要信念,需要你抵制住所有“走捷捷径”的诱惑。
这,本身就是一场修行。一场关于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的修行。
结语:你最好的名片,是你的作品
所以,别再把宝贵的时间,浪费在那些推杯换盏的无效社交上了。
停止做一个人脉的“收藏家”,开始做一个价值的“创造者”。
这个时代,真正能定义你的,不是你的通讯录里有多少个“大佬”,而是你为这个世界,留下了什么。
-
你最好的名片,是你的作品。
-
你最硬的后台,是你的人品。
-
你最广的人脉,是那些被你的价值所吸引而来的同路人。
从今天起,试着,把向外张望的目光,收回到自己的内心。找到你的“花种”,然后,开始你漫长而美好的“耕耘”吧。
我向你保证,当你把自己的花园建造得足够精彩时,整个世界的蝴蝶,都会为你而来。
互动一下:
今天的分享,是否让你对“人脉”和“社交”有了全新的认识?
请在评论区告诉我:你打算为你的“花园”,种下什么样的“花种”?(也就是,你将专注于打磨你的哪个“专长”?)
让我们一起,停止追逐,开始创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