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甩锅大会”到“共创引擎”:伙伴教练如何将“追责”转化为“当责”?


20250830153227745.jpg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


昆明的雨季,总能涤荡掉空气中的燥热,让万物回归一种清澈的本然。这种感觉,总让我想起在企业教练中,一个最难得,也最宝贵的状态——清澈的“当责”。


就在上个月,我为一个正陷入困境的团队提供教练服务。起因是一个关键项目严重延期,CEO召集了一场“复盘会”。然而,会议开始不到十分钟,就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我见过无数次的“甩锅大会”。


  • 项目负责人说:“市场部给的需求一直在变,我们没法做!”

  • 市场部总监立刻反驳:“是技术部自己承诺的时间,现在又说实现不了!”

  • 技术部主管满腹委屈:“我们的人手根本不够,这个问题我早就提过了!”


会议室里,充满了“我没错”、“都是他的问题”、“这不是我的责任”的辩解和指责。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证明自己的清白,而那个最初的目标——“我们如何解决问题,共同前进?”——早已被遗忘在角落。


最终,会议在CEO的怒火和团队的沉默中不欢而散。没有解决方案,只有怨气和隔阂。


这个场景,你是否也似曾相识?


我们常常陷入一个悖论:为什么管理者越是声嘶力竭地强调“责任”,团队成员越是习惯性地“甩锅”?

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可能颠覆你认知的答案:因为我们从一开始,就混淆了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词——“追责(Blame)”与“当责(Accountability)”。而《伙伴教练》(The Heart of Coaching)这本书,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将“追责的泥潭”转化为“当责的引擎”的强大心法。


“追责”是向后看,“当责”是向前看


让我们先做一个最根本的澄清:


  • 追责(Blame):它的能量是指向过去的。它的核心问题是“是谁的错?”。它是一种基于恐惧和评判的防御机制,最终导向的是惩罚和分裂。一场“追责会”,本质上是一场寻找“罪人”的审判。

  • 当责(Accountability):它的能量是指向未来的。它的核心问题是“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,我能做什么?”。它是一种基于信任和承诺的伙伴关系,最终导向的是学习和共创。一次“当责”的对话,是一场着眼于未来的作战会议。


一个沉迷于“追责”的组织,人人自危,最终的结果就是“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,不做不错”。而一个拥有“当责”文化的团队,则充满了心理安全感,每个人都愿意为共同的胜利,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。


那么,如何才能从“追责”走向“当责”?伙伴教练的智慧,是从源头开始。


引入THOC的智慧:用GRRATE模式,从源头构建当责


伙伴教练模型告诉我们,所有事后的“追责”,都源于事前的“期望模糊”。我们之所以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去“追”,就是因为在一开始,我们从未清晰地“给”。


THOC模型的第一个核心阶段【建立基础】,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源头构建当责的强大工具——GRRATE期望。它要求我们在任务开始前,就通过一场清晰的对话,与伙伴共同明确:


  • A (Accountabilities - 当责): 为了让这件事成功,谁是哪些关键成果或行动方案的“拥有者(Owner)”?


你看,伙伴教练的“当责”,不是一本出了问题后用来惩罚人的“秋后账”,而是一张在出发前,大家共同绘制的、清晰的“作战地图”。它是一种事前共创,而非事后追惩


【铁林视角】:重写你的“企业文化方程式”


一个组织真正的文化,藏在那些看不见的“因为A,所以B”的逻辑代码里。


一个“追责文化”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这样一条致命的方程式:


如果“项目失败”了,那么“负责人的能力”就是有问题的。


当这条方程式成为组织默认的“真理”时,它必然会催生出恐惧、规避和“甩锅”的行为模式。因为没有人,愿意让自己被贴上“能力不行”的标签。


而伙伴教练,恰恰是在邀请我们,去共同书写一条全新的、赋能的文化方程式:


因为我们“事先共识了当责”,所以我们“共同为结果负责”。


这个方程式的转变,将团队成员从潜在的“被告”,变成了并肩作战的“伙伴”。当责,不再是悬在头顶的利剑,而是连接彼此的承诺。


共创当责,而非单向指派


仅仅在事前划定责任范围,还远远不够。因为在复杂的现实中,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。此时,是退回到“追责”的老路,还是继续保持“当责”的伙伴关系,就成了对一个团队真正的考验。


THOC模型的核心引擎【反馈循环】阶段,给了我们一个关键的行动指南——“探索双方在此共创局面中的当责角色”。


这句话的精髓在于,“当责”是双向的、共创的。即便是管理者,在问题出现时,也需要放下“裁判”的身份,坐到“球员”的位置上,和你的伙伴一起,进行一场探索性的对话。


想象一下,当项目延期时,你把项目负责人叫到办公室。你可以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开启方式:


  • 追责式开启: “小王,我跟你说过这个项目很重要,你为什么还是没按时完成?”(质问,评判,将对方置于被告席)

  • 伙伴教练式开启: “小王,我看到项目进度遇到了一些挑战,这肯定也让你压力很大。我想和你一起,作为伙伴,来看一看,在这个我们共同面对的局面里,从你的视角,看到了什么?你认为你的当责是什么?同时,我也在反思,作为你的支持者,我又能当责地为你做些什么,来帮助我们一起跨越这个障碍?”


你感受到了吗?第二种开启方式,瞬间将一场潜在的“审判”,转化为了一次共同的“探险”。你没有指责他,而是承认了“我们共同面对”这个事实。你没有要求他“背锅”,而是邀请他共同探索彼此的“当责角色”。


当你,作为管理者,敢于第一个问出“我能当责地为你做些什么?”时,你就为这段关系,注入了最强大的信任。


结语:当责,是伙伴关系的果实,而非管理的工具


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:如何才能将“甩锅大会”变成“共创引擎”?


伙伴教练给出的答案,既简单,又深刻。


停止向后看,去追究“谁的错”。 开始向前看,去共创“怎么赢”。


请记住,“当责”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靠流程和制度强加给人的东西。它是一种在信任和安全的土壤中,自然生长出来的果实。它是一种伙伴关系的最终体现。


一个真正“当责”的团队,成员之间互为伙伴,他们共同拥有胜利的渴望,也共同承担失败的责任。在那里,没有“甩锅”,只有“补位”;没有“指责”,只有“共创”。


这,才是我们作为领导者,最值得为之奋斗的风景。





阅读 1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