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级的倾听,是听见客户语言背后的“信念公式”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关于“倾听”的,更深层的话题。我们常常以为,倾听,就是听懂对方在说什么。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力量的倾听,是听懂对方,是如何“制造”出他所说的那个“现实”的。
一句“评价”引发的“职业危机”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非常努力的年轻人,我们称他为阿杰(化名)。他是一家公司的项目助理,做事认真,踏实肯干,最大的心愿,就是能得到领导的认可,在公司里站稳脚跟。
但他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被一次领导的“随口评价”,推入了职业危机的深渊。
阿杰(电话那头的声音很低,充满了压抑和困惑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……我可能,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。我可能,要被淘汰了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‘不适合’和‘被淘汰’这两个词,让你感觉压力很大,甚至有些……恐惧?”
阿杰(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仿佛要鼓起巨大的勇气): “是的……就是恐惧。上周,我们部门的总监,在开会的时候,半开玩笑地,对另一个同事说了一句:‘你看人家小王,脑子就是活,方案总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点。不像有些人,只会埋头做执行。’”
他停顿了一下,声音里带上了一丝颤抖:“他虽然没点我的名,但我知道,他就是在说我。因为小王,就是我隔壁工位的。那一瞬间,我感觉,一盆冰水,从头浇到脚。我脑子里,‘嗡’的一声,后面他们说的所有话,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。”
“那天晚上,我彻夜失眠。总监的那句话,就像单曲循环一样,在我脑子里,放了一遍又一遍。我完了,领导觉得我‘脑子不活’,就等于,我在这家公司,已经没有未来了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,却又无比常见的“内在风暴”。
一句可能并无恶意的、模糊的评价,却被阿杰,解读成了一个关乎自己职业生死的、绝对化的“判决”。
在这个故事里,阿杰为自己,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、充满了痛苦的“信念公式”。
此刻,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,开始和他探讨:
-
“你是不是想多了?也许总监并没有那个意思。”(试图否定他的感受)
-
“我们来分析一下,你如何才能,让自己的‘脑子变活’?”(试图帮他“解决问题”)
-
“别灰心,我们来看看,你的优势在哪里?”(试图用“积极心理学”来鼓励他)
这些做法,都非常“善意”,也非常“积极”。但在那个当下,它们都将是无效的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用我们教练的“世界”,去强行覆盖客户的“世界”。这不仅无法平息那场风暴,反而会让他感觉,自己,更不被理解了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去“反驳”他的结论。我需要做的,是像一个最高明的“侦探”,陪伴他,去看一看,他这个坚不可摧的“结论”,其背后,那条让他深信不疑的“证据链”,到底,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?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现实检验策略(Reality Strategy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有一个极其强大,堪称“读心术”级别的心法,我称之为——“现实检验策略(Reality Strategy)”。
它的核心智慧在于:我们每一个坚不可摧的“信念”,其背后,都有一套独特的、内在的“制造流程”。这个流程,决定了我们如何搜集信息、如何加工信息,并最终,如何得出一个“结论”。而“现实检验策略”的魔力在于,它不去挑战那个“结论”,而是去好奇那个“流程”。
让我们来解构一下阿杰的“信念公式”:
外部事件(E): 领导说了一句关于“脑子活”的评价。
内在加工(I):
听觉加工: 他听到了这句话。
视觉加工: 他“看到”了领导和小王之间的互动,也可能“看到”了自己未来被淘汰的画面。
内在对话: 他对自己说:“他就是在说我”、“我完了”。
身体感觉: 他感觉到“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”。
最终信念(C): 领导觉得我“脑子不活”,就等于,我在这家公司没有未来了。
你看,从一个外部事件,到一个内在信念,中间,隔着一整套复杂的、个性化的“加工程序”。
“现实检验策略”的精髓在于,它会像一个最耐心的软件工程师,去问客户:“你这个‘程序’,是怎么写的?它的每一行‘代码’,是什么?”
这个提问,是ICF核心能力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的精髓体现。它的“有力”之处,在于它的“解构性”。它像一把手术刀,能精准地,将客户那个看似浑然一体的“痛苦”,层层地,剥离开来。
当教练能够精准地运用这个模式时,他就从一个试图说服客户的“辩论者”,变成了一个与客户并肩探索真相的“认知科学家”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结论”,到“流程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阿杰还在反复地,向我陈述着他那个“没有未来”的绝望结论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,分析这个结论有多么“灾难化”。我让他内在的那份恐惧和无助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阿杰,我完全听到了你因为总监那句话,而感受到的巨大冲击和恐惧。也看到了,那个‘我没有未来了’的结论,像一块乌云,正笼罩着你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?我们暂时,不去看这个‘结论’是真是假。我们像一个最高明的侦探一样,回到那个‘案发现场’。当你听到总监说出那句话,一直到你最终得出‘我没有未来了’这个结论,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,你的内在,像放电影一样,都发生了什么?你是先听到了什么,然后又看到了什么,接着又对自己说了什么,最后才感觉到了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在一般情况下,直接去挑战客户的感受(“你太敏感了”)是无效的,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。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否定他的感受,而是要邀请他,成为自己内在世界的‘导演’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找到那条最能引发客户思考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现实检验策略”这个提问,没有聚焦在“结论”上,而是邀请他,去复盘那个“制造”出这个结论的、完整的“心路历程”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我能想象,阿杰此刻一定感到非常困惑。他可能从未想过,一个念头的产生,竟然,还有“流程”可言。
阿杰(声音里充满了不确定): “……流程?我……我不知道。就是……一瞬间的感觉。”
我(保持全然的临在,用我的好奇,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): “我理解。它确实感觉像一瞬间。没关系,我们不着急。让我们把那一瞬间,放慢一千倍。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一样。我们先回到,你‘听到’的那一刻。当你听到那句话时,你的耳朵,捕捉到的,是哪些词?”
阿杰: “……‘脑子活’……‘埋头做执行’……”
我: “好的。‘脑子活’,‘埋头做执行’。当你听到这两个词之后,你的脑海里,‘看到’了什么画面?”
阿杰(声音开始有了一丝变化,从无力转向了回忆): “……我看到……我看到小王,在上次的方案会上,意气风发的样子。然后……我又看到了我自己,坐在电脑前,默默地,敲代码的样子。他的画面,是彩色的。我的画面,是黑白的。”
我: “一个彩色的,一个黑白的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见。当你看到这两个画面之后,你‘对自己’,说了句什么?”
阿杰(声音里,第一次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那个内在声音的,觉察): “……我对-自己说:‘看,这就是差距。你,永远都成不了他那样。’”
我: “当你对自己说完这句话之后,你‘感觉’到了什么?”
阿杰(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): “……我感觉到了……冰冷。就是你说的,那种,从头浇到脚的,冰冷。”
当这个完整的“信念公式”,被阿杰自己,一步一步地,清晰地,复盘出来时,我能清晰地听到,电话那头,他声音里的那份,坚不可摧的“绝望”,开始有了一丝松动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解构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看清问题,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“倾听”的深度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倾听客户的故事。他们能共情客户的感受,理解客户的困境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倾听,客户故事背后的信念。他们开始能识别出那些,隐藏在语言背后的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、“总是”等限制性规则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结构的层面去倾听。他能清晰地,听见客户,在构建这个信念时,所使用的,那个完整的“信念公式”。他能像一个最高明的结构工程师一样,看见那座看似坚固的大厦,其内部的,每一个,环环相扣的,逻辑链条。
这种“解构式”的倾听能力,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语言、对认知、对人性运作模式的,深刻的理解与洞察。
当“公式”被看见,“现实”便有了重写的可能
当阿杰看见,他那个“没有未来”的结论,并非一个客观的“真理”,而只是他内在,一套自动化“程序”运行的“结果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耗费任何能量去讨论“总监到底是什么意思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了力量的议题展开:
“作为一个清晰地看见了自己内在‘判决程序’的、智慧的年轻人,你,希望如何,去重写这个‘程序’的‘代码’?”
结语:你是你自己现实的“总工程师”
后来的阿杰,并没有立刻,就变成一个“脑子很活”的人。但是,他变了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在那天会谈结束后,鼓起勇气,给那位总监,发了一封邮件。
他没有去质问,也没有去辩解。他只是,把他内在的那场“风暴”,以及那个“黑白画面”的故事,真诚地,分享给了总监。
奇妙的是,当他不再把自己,困在那个“等待被判决”的“被告席”上时,那个他想象中的“法官”,也从法官席上,走了下来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被他人的“一句话”,锁住了人生的你。
请相信,困住你的,从来不是那句话本身。困住你的,是你自己,在听到那句话之后,在内在,为自己,编写的那一套,天衣无缝的“程序”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你自己现实的“总工程师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被他人的一个眼神、一句评价,而卷入情绪的风暴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下结论”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科学家的精神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等一下。这个‘结论’,我是如何,一步一步地,‘制造’出来的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,去探索这个问题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那把能改写所有“程序代码”的、唯一的钥匙,其实,一直都在你的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