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尬聊”到“深聊”,你只需要打开这扇“窗”


标签: 乔哈里窗

20251011123539702.jpg


欢迎回到我的专栏,我是薛铁鏻。

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:


好不容易约到了心仪的对象,或者和新朋友见面,你们坐在昆明一家很有情调的咖啡馆里。你内心充满期待,结果两个小时下来,聊的都是天气、工作、家乡特产,以及一些不痛不痒的社会新闻。


气氛礼貌,但尴尬。你们像两颗隔着厚厚大气层的行星,能看到彼此,却无法感知到真实的温度。


我们管这叫“尬聊”。


“尬聊”的可怕之处在于,它会让你产生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:“是不是我太无趣了?是不是我们根本不合适?” 最终,很多本可能发生的、美好的连接,都在一次次“尬聊”中,无声地耗尽了能量。


但真相是,聊不下去,往往不是因为你无趣,也不是因为对方无心,而是因为你们都只是站在对方“世界的门口”,礼貌地敲了敲门,却谁也没有勇气,把门推开一道缝。


作为一名ICF(国际教练联盟)的MCC大师级认证教练,我发现,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练中,深度连接的秘诀,不在于你有多会“说”,而在于你有多敢“开”——敢于打开一扇小小的窗,让别人看到一点真实的你,也敢于凑到别人的窗前,好奇地向里望一眼。


今天,我就想与你分享一个 Coach8 社群里疯传的“破冰神器”——一个能让你和任何你想深化关系的人,从“尬聊”秒速切换到“深聊”模式的简单游戏。



你的人际关系地图:“乔哈里窗”


在我们教练的工具箱里,有一个经典的模型叫做“乔哈里窗”(Johari Window)。别被这个名字吓到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描绘“你”这个人际关系地图。


这张地图有四个区域:


  1. 公开区 (Public Self):你自己知道,别人也知道。像是你的“客厅”,展示着你的职业、爱好等公开信息。

  2. 隐藏区 (Hidden Self):你自己知道,别人不知道。像是你的“卧室”或“日记本”,藏着你的秘密、恐惧和不愿示人的想法。

  3. 盲区 (Blind Self):你自己不知道,别人却知道。像是贴在你背后的标签,比如你自己没意识到的口头禅、小动作,或者某种性格特质。

  4. 未知区 (Unknown Self):你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。像是你家神秘的“阁楼”,藏着你未被发掘的潜能和天赋。


而“尬聊”,就是两个人一直在对方的“客厅”里打转,谁也不敢问一句:“你的卧室可以参观一下吗?”或者:“我好像看到你背后贴了个什么,要不要告诉你?”


一次“游戏”,让十五年的友情“刷新”


我讲个我自己的故事吧。


我和老周,认识超过十五年了。我们是那种可以随时约出来喝酒,但聊的话题永远是工作、行业、共同朋友的“铁哥们”。我们都以为,对彼此已经了如指掌。


直到有一次,我们在Coach8的一个工作坊里,我拉着他玩了一次“乔哈里窗交友游戏”。


规则很简单,我们各自画了一个窗户,然后开始分享。


轮到“盲区”环节,我让他告诉我,在他眼中,我身上有哪三个我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的特点。


他想了很久,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第一,你总是在谈话进行到一半时,突然拔高到哲学层面,有时候会让人跟不上,感觉你在‘飘’。”


我愣住了。我一直以为这是我的优势,能“看到本质”,没想到在别人眼里,这是一种“抽离感”。


他接着说:“第二,你每次真心夸人之前,都会有一个不自觉的、嘴角微微上扬的‘预备笑’,特别真诚。第三,你可能自己没发现,你对‘不确定性’有种近乎狂热的迷恋,别人都求稳,你好像特别享受那种‘非线性’的混乱感。”


那天的分享,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“认知地震”。尤其是第一点,让我第一次从别人的视角,看到了自己沟通模式里的一个巨大“盲区”。


而我分享给他的“盲区”,也让他惊讶不已。我告诉他,他总以为自己不善言辞,但在我眼里,他有一种罕见的“精准总结”能力,总能在我天马行ok的想法里,一针见血地抓住核心。这个他从未意识到的“天赋”,恰恰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。


那次不到半小时的游戏,让我们这段十五年的友情,像系统重装一样被刷新了。我们发现,原来我们对彼此的了解,还停留在1.0版本。我们聊了那么多“事”,却很少聊聊,我们眼中的“人”。


Coach8社群实验:乔哈里窗交友游戏


现在,我想把这个神奇的游戏,正式介绍给你。


它不需要复杂的道具,也不需要高深的技巧。只需要你和另一个人,一点点好奇心,和一丝丝想让关系更近一步的勇气。


这个实验,你可以和你的朋友、伴侣,甚至是你想深入了解的同事一起玩。


| 乔哈里窗交友游戏 |


准备工具:

  • 两张纸,两支笔

  • 一个不受打扰的15-30分钟

  • 一个你想与之深度连接的人


游戏步骤:


第一步:画出你的“窗” 双方各自在纸上画一个大的“田”字格,分别标上“公开区”、“隐藏区”、“盲区”、“未知区”。


第二步:A的回合(以A分享为例)

  1. 打开“客厅” (公开区):A先分享:“在我们俩都知道的关于我的三件事里,我觉得最重要的三件是……” (例如:工作、都喜欢某支乐队、是老乡)

  2. 推开“卧室”的门 (隐藏区):A接着分享:“关于我,有三件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是……” (例如:我其实恐高、我最近在学尤克里里、我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)

  3. 探索“背后的标签” (盲区):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A真诚地看着B,问道:“在你眼中,我身上有哪些我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的特点?好的坏的都可以,请告诉我三个。


第三步:B的回合 交换角色,由B来分享ta的“公开区”和“隐藏区”,并向A征求关于ta的“盲区”反馈。


第四步:聊聊“神秘阁楼” (未知区) 游戏最后,你们可以一起探讨:“通过今天的分享,我们发现了哪些关于我们自己、或者关于我们这段关系的新的可能性?”


游戏核心原则:

  • 教练式倾听:在对方分享时,不打断、不评判、不辩解。你只需要带着好奇去听。

  • 反馈是礼物:记住,对方给你的“盲区”反馈,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。无论内容是什么,都先说“谢谢”。


最后的最后


为什么这个简单的游戏,有如此大的魔力?


因为它用一种结构化的、安全的方式,完成了两件在日常沟通中极难做到的事:有意识的自我表露(扩大公开区),和被邀请的真诚反馈(缩小盲区)。


《新乔哈里窗》告诉我们,一段关系的深度,几乎就等同于其“公开区”的大小。而扩大公开区的唯一途径,就是勇敢地从“隐藏区”里拿出一点东西分享,以及好奇地从“盲区”里接收一份反馈。


深度的连接,从来不是自然发生的。它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参与、精心设计的“共创”。


别再让那些美好的关系,停留在“尬聊”的门槛之外了。


找个时间,找个人,试试这个游戏吧。


我相信,你会发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、更立体的对方,以及一个连你自己都感到惊讶的、全新的自己。




阅读 1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