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以为离成功100公里,其实就差一次“失控”
欢迎回到我的专栏,我是薛铁鏻。
我得承认,我人生中很多次重要的跃迁,都源于一次“失控”。
二十多年前,我还在公司做网络营销,是个没什么经验的“生瓜蛋子”。当时的我,坚信成功是一门科学,只要严格遵循前辈的经验和书本里的理论,就一定能做出成绩。我做着最详尽的计划,严格控制着每一个环节,结果呢?业绩平平,毫无起色。
直到有一次,我“失控”了。在一次极度沮丧的加班后,我做了一件完全不符合“规则”的事——绕过销售部门,直接用他们的电话联系客户。在那个职场规则森严的年代,这无异于“自杀”。
但就是那一次“失控”,让我第一次真实地听到了客户的声音,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场的“手感”。我开始根据这些真实反馈,而不是理论,去调整我的网页和沟通方式。结果,业绩翻了倍,我也从此走上了快车道。
我们常常觉得,成功离我们有100公里那么远,需要我们用钢铁般的意志,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丈量。但回望过去,我越来越笃信:
有时候,我们离成功,真的只差一次“失控”的距离。那一米,就是你敢不敢,把自己从完美的计划里,推出去。
你不是在“控制”人生,你是在“囚禁”潜能
为什么我们如此迷恋“控制”?
因为我们的教育,本质上都是“线性思维”教育。第一章学完才能学第二章,A步骤做完才能做B步骤。我们坚信“因为...所以...”,只要规划得足够好,执行得足够到位,就能得到预期的结果。
这种思维模式,让我们成为了自己人生的“狱卒”。我们用KPI、周报、年度计划,为自己打造了一座看似坚固,实则密不透风的“监狱”。
在这座监狱里,一切都井然有序,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唯一的缺点是,你永远只能在已知的牢房里打转。
在我们教练的“乔哈里窗”模型中,过度控制,本质上就是拒绝与你的“未知区(Unknown Self)”相遇。
未知区,是连你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领域,那里藏着你未被发掘的天赋、沉睡的热情和你人生的所有“隐藏剧情”。它是一座宝藏,但入口,却不在你那张写得满满当-当的人生规划图上。
它的入口,恰恰在那些计划之外的、“失控”的瞬间。
教练视角:真正的创造力,诞生于“混沌边缘”
在《新乔哈里窗》这本书里,作者引用了“混沌理论(Chaos Theory)”来描述人际关系。其中一个比喻我特别喜欢:湍急的白水河。
一条河里,有平稳的主流,有停滞的死水潭,但最有活力、最有能量的地方,是哪里?
是主流与障碍物碰撞时,产生的那些不可预测的、混乱的“湍流区”。
这,就是“失控”的真相。
“失控”不是坠入悬崖,而是有意识地,将你的人生之舟,划入那片充满不确定性,但也充满最大可能性的“湍流区”。
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称这种状态为“心流(Flow Experience)”。当我们完全沉浸在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,忘记了时间,忘记了自我,那种极度的专注和愉悦,就是心流。而进入心流的关键,恰恰是在“秩序”与“混乱”的边缘地带,也就是在一种“可控的失控”中。
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我发现,那些能够实现人生突破的客户,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敢于在我的鼓励下,进行小小的“失-控”练习。
我曾有一个在昆明做财务的客户,生活精准到秒,每天的路线、餐食、工作流程都一成不变。他很成功,但也很痛苦,觉得人生像一潭死水。我给他的教练“作业”,不是让他去学什么新技能,而是:“这周,请你随机坐上一趟公交车,坐到你从未听过的终点站,然后想办法自己回家。”
他觉得这个建议“疯了”。但他还是去做了。
后来他告诉我,那次“失控”的下午,是他那一年里最“活着”的时刻。他在一个陌生的城中村迷了路,吃到了一碗终生难忘的豆花米线,还跟一个修鞋的老师傅聊了半小时天。
他说:“薛老师,我那天什么‘正事’都没干,但我好像第一次发现,昆明不只是我地图上的那几个点。我也发现,我自己,好像也不只是那个做报表的我。”
这次小小的“失控”,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物质回报,却为他那被过度控制的人生,打开了一扇通往“未知区”的窗。后来,他开始玩爵士鼓,开始背包徒步,人生从一张精准的Excel表,变成了一幅充满即兴色彩的生动画卷。
Coach8社群实验:你的“失控”挑战周
你是不是也觉得,自己的生活,需要一点“湍流”了?
你不需要辞职,也不需要离家出走。你只需要,给你那该死的、完美的、令人窒息的控制感,放一个小小的假。
我正式邀请你,加入Coach8社群本周的“失控”挑战。这是一个安全、低成本,却可能带来巨大惊喜的人生实验。
| “本周,做一件从未做过的小事” |
实验规则: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,选择并完成至少一件你从未做过,甚至想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小事。
核心原则: 这件事必须是安全的、合法的、非破坏性的,并且最好是**“无用”的**——它不以任何功利为目的,唯一的目的就是“体验”。
一些“失控”灵感包:
路线失控: 不用导航,凭感觉在城市里走一个小时。
味觉失控: 去超市闭着眼睛指一种蔬菜,然后回家研究怎么做它。
社交失控: 对今天为你服务(如收银、送餐)的第三个陌生人,真诚地说一句“谢谢你,祝你今天过得愉快”。
形象失控: 穿一件你衣柜里最不敢穿出门的衣服,去楼下散步。
创造失控: 用手机给脚边的一只蚂蚁拍一部“史诗大片”。
语言失控: 试着用一种你完全不会的外语,点一杯咖啡。
打卡方式: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,用【失控打卡】+ 你做了什么 + 你的感受,来分享你的“失控”体验。让我们一起,看看失控能带我们去到哪里。
最后的最后
我一直认为,营销是非线性的,人生更是如此。
我们以为成功在100公里外的终点线上,于是我们埋头赶路,不敢有丝毫偏离。但真正的宝藏,往往就藏在路边那片我们从未涉足过的、看似“危险”的森林里。
一次小小的“失控”,就是你走进那片森林的邀请函。
它或许不会立刻让你升职加薪,但它会让你那颗被“控制”得快要停跳的心,重新感受到活着的热情与惊喜。而这,比任何所谓的成功,都重要得多。
别再做自己完美的“狱卒”了。
去“失控”一次吧,哪怕只有一小会儿。去看看你的“未知区”里,到底藏着怎样一个连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、闪闪发光的“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