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一场高效的战略会,你只需要掌握“向上分类”和“向下分类”的艺术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个,可能是所有管理者,每年都会投入最高成本,却也常常收获最大挫败感的场景——开战略会。这个灵感,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。
一场“精神分裂”的战略会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失焦”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昆明的一位企业教练客户,一位极富激情和远见的创业公司CEO,我们称她为Grace(化名)。Grace的公司,在云南的旅游科技领域,做得风生水起,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节点。但她找到我的时候,却正被公司一年一度的战略会,折磨得心力交瘁。
Grace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疲惫和无奈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我们公司的战略会,快开成一场‘精神分裂’的辩论会了。每年开完,不仅没有形成合力,反而感觉,团队的裂痕,更大了。”
我: “听起来,你本想通过这场会议,来画一张‘同心圆’,结果,却画出了一条‘楚河汉界’。”
Grace(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那口气里,满是理想被现实拉扯的无力): “是的!非常精准!我的团队里,好像天然就分成了两个‘派别’。”
她开始向我复盘那场,让她感到无比挫败的会议:
“一方,是以我市场合伙人为首的‘梦想派’。我一提,我们明年的愿景,是要‘成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智慧旅游平台’,他们就无比兴奋。然后,整个上午,我们都在讨论,什么叫‘有影响力’,什么叫‘智慧旅游’……各种高大上的概念满天飞,每个人都激情澎湃,但就是落不了地。”
“另一方,是以我技术合伙人为首的‘实干派’。他们对那些虚无缥缈的愿景,毫无兴趣。他们一开口就是:‘别说那些没用的,你就告诉我,我们下个季度,具体要上线哪三个功能?服务器的预算,到底批多少?’然后,整个下午,我们就陷入了,关于某个APP按钮颜色,或者某个代码实现路径的,无休止的争吵里。”
Grace(声音里带上了激动和不解): “最后的结果就是,‘梦想派’觉得‘实干派’格局太小,缺乏想象力;‘实干派’觉得‘梦想派’夸夸其谈,不切实际。而我,作为CEO,就像一个无能的裁判,在两群说着不同语言的运动员之间,来回打转。一场会下来,所有人都筋疲力尽,但我们明年的路,到底该怎么走,没人知道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让领导者感到崩溃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在这场对话里,Grace的会议室,变成了一个无法调和的战场。一半人,在万米高空,谈论着星辰大海;另一半人,则趴在地上,用显微镜,研究着一粒尘土。
他们,都深陷在一个由“仰望星空”和“脚踏实地”所构建的、狭窄而窒息的思维框架里。
在这个框架里,这是一场“思维模式”的零和博弈。要么高谈阔论,要么钻牛角尖。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管理者,包括很多教练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会议技巧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想:
-
“是不是我的会议议程设计有问题?我应该把时间,切分得更细一点?”
-
“是不是我没有做好控场?我应该更强势一点,打断那些跑偏的讨论?”
-
“是不是我应该请一个外部的引导师,来帮助我们聚焦?”
这些做法,都不能说是错的。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,可能有效的管理手段。
但是,它们很可能,都会错过一个,能让改变,发生得更深刻、更持久的,宝贵的机会。因为,它们都在试图,用一种外在的“规则”,去管理一场,由内在的“思维模式”所引发的混乱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Grace,找到一根更响亮的议事槌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她,一起,勇敢地,为她的团队,画一张,能清晰地看见“整片森林”和“每一棵树木”的,作战地图。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与“向下分类(Chunk Down)”
在我的教练体系中,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与“向下分类(Chunk Down)”,是所有语言模式中,最基础,也最核心的一对。它们就像我们思维的“变焦镜头”,赋予我们,在“宏观”与“微观”之间,自由切换的能力。
向上分类(Chunk Up): 是探寻一个具体的行为或事物背后,更高层次的意图、价值观和意义。它回答的是“为何做(Why)?”和“这是为了什么更重要的目的(For what purpose)?”的问题。这,是“CEO”的思维模式,是“梦想派”的母语。
向下分类(Chunk Down): 是将一个抽象的概念,分解成更具体、更细微的部分。它回答的是**“如何做(How)?”和“具体是什么(What specifically)?”的问题。这,是“工匠”**的思维模式,是“实干派”的母语。
Grace的战略会之所以“精神分裂”,其根本原因,不在于团队不优秀,而在于,作为会议的“总指挥”,她,无意识地,允许了这两种思维模式,在同一个时间,同一个空间里,互相打架。
一场高效的战略会,其秘诀,不在于压制任何一方,而在于,像一个最高明的“交响乐指挥家”,清晰地,为乐谱的每一个章节,都标注出,此刻,我们,是应该集体“向上”,去演奏那段关于“星辰大海”的华彩乐章;还是,应该集体“向下”,去精准地,敲击那个关于“第一步行动”的鼓点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裁判”,到“指挥家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Grace还在反复地,诉说着她对两派团队的无奈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她一起,分析如何“平衡”两派的观点。我让她内在的那份挫败感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她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Grace,我完全听到了你,作为一个渴望带领团队,既能仰望星空,又能脚踏实地的CEO,当你发现,你的团队,却在为你,究竟该看天,还是该看地,而吵得不可开交时,那种深深的无力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,先不讨论‘如何管理他们’?”
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,最大胆的,‘角色转换’。让我们假设,你的战略会,不是一个‘辩论场’,而是一个‘音乐厅’。你的‘梦想派’,是悠扬的小提琴;你的‘实干派’,是坚实的定音鼓。他们,都是世界顶级的乐手。那么,你,作为那个唯一的‘指挥家’,为了让这两种,看似冲突,实则缺一不可的声音,能和谐地,奏响同一首名为‘战略’的交响乐,你,需要在你的‘指挥棒’上,做出一个什么样,最微小,却最重要的改变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帮Grace学习会议管理技巧,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学“术”,而是要悟“道”。我能清晰地感觉到,Grace把自己,定位成了一个“无助的调停者”,而不是一个“有力量的引领者”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这个“指挥家”的比喻,将她从对“团队问题”的抱怨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自我角色”的重塑上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抱怨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她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卸下了,一些紧绷了很久的东西。
Grace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角色的,全新的思考): “……我的……指挥棒?”
她顿了顿,仿佛真的,看到了那个,站在舞台中央,手握指挥棒的自己。
Grace(声音里,第一次,带上了一丝,恍然大悟的清醒): “……我需要……在挥动我的指挥棒之前,非常清晰地,告诉所有人,我们,现在,要演奏的是第几乐章。是‘梦想’的乐章,还是‘行动’的乐章。”
当这个,从“无意识的混乱”,到“有意识的区隔”的看见,从她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那场“精神分裂”的战争,在那一刻,找到了,休战的可能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系统设计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提升他设计‘解决问题场域’的能力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处理“组织性难题”的深度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向下分类”,帮助Grace,在行为层面,设计一个,更清晰的会议议程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Grace作为领导者,她自己,是更偏爱“向上”,还是“向下”的思维模式,以及,这种偏好,是如何,在无形中,影响着团队的互动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向上/向下分类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Grace看见,她的核心身份,并非是一个“会议主持人”,而是一个**“团队思维模式的引导者”和“组织能量场的设计师”**。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领导力身份的跃迁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和组织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当“乐章”被清晰,“合奏”便自然发生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Grace并没有,去开除任何一个“梦想派”或“实干派”。但是,她彻底,重新设计了她的战略会。
她把为期一天的会议,清晰地,划分成了两个,拥有完全不同“游戏规则”的“上半场”和“下半场”。
上半场,她称之为“梦想家时间”。在这个时间里,她明确规定:“我们只‘向上’,不‘向下’。欢迎所有天马行空,禁止一切‘但是’和‘不可能’。我们的唯一目标,是找到那个,能让所有人,都心潮澎湃的‘北极星’。”
下半场,她称之为“工程师时间”。在这个时间里,她也明确规定:“我们只‘向下’,不‘向上’。我们不再讨论‘为什么’,我们只讨论,为了我们上午确定的那颗‘北极星’,我们,下周一早上,要做的,第一件,最具体、最微小、甚至有点可笑的‘事’,是什么?”
奇妙的是,当她不再强迫“小提琴”去敲鼓,也不再要求“定音鼓”去歌唱时,她的会议室里,第一次,奏响了,真正和谐的,交响乐。
结语:你是那根能定义乐章的指挥棒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自己的团队,总是在“天上”和“地下”,无法同步的管理者。
请相信,你的团队,并非真的“分裂”,或者“无法沟通”。他们只是,在用各自最擅长的方式,为你,奏响着,他们心中,关于“成功”的,最强音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,唯一有权,为你自己的团队,定义“此刻,我们该为何而歌”的,那个“指挥家”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走进那间,让你感觉无比熟悉的、混乱的战略会议室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“协调”和“平衡”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的企业教练、领导力教练或团队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指挥家般的从容,温柔而坚定地,举起你那根,无形的“指挥棒”,然后,对所有人,清晰地说出,那句,能让所有混乱,瞬间平息的,开场白:
“各位,欢迎来到我们的战略会。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,我们的‘游戏规则’是:只允许‘向上’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