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见语言的魔力:如何用回应术模式,改写你的人生脚本?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今天,我们谈谈“语言的魔力”,如何碰撞出,改写我们命运的火花?
一场名为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”的心理游戏
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,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,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人生脚本”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昆明的一位客户,一个在呈贡信息产业园工作的、技术过硬但性格温和的程序员,我们称他为小宇(化名)。小宇是团队里公认的“大好人”,有求必应,任劳任怨。但也正是这个“好人”的身份,让他,陷入了一场无法自拔的“心理游戏”。
小宇(电话那头的声音,充满了被榨干后的疲惫和委屈): 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我快扛不住了。上周,我们项目经理又临时加了一个紧急需求,团队里没人愿意接。我看他很为难,就又硬着头皮,接下来了。结果,我连续加了三个通宵的班,还是延期了。今天早会上,老板点名批评了我。我真的不明白,为什么,受伤的总是我?”
我: “听起来,你付出了最大的善意,结果,却收获了最不公平的对待。”
小宇(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那口气里,满是自我怀疑的无奈): “是的!而且,这种事,总是在我身上发生!我好像,就是那种‘吃力不讨好’的命。我努力地,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,想让所有人都满意。但最后的结果,就是我自己,身心俱疲,还成了那个,背锅的人。”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,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。
在这场对话里,小宇看起来,是一个无辜的、被过度压榨的“受害者”。但如果我们用沟通分析(TA)的“放大镜”去看,就会发现,这,其实是一场,由他自己,无意识地导演和主演的,心理游戏。
在这种情况发生时,很多朋友,甚至很多教练,可能会立刻启动他们的“共情”模式。他们可能会说:
-
“小宇,你真的太善良了。这不是你的错,是你的老板和同事,太不体谅人了!”
-
“你做得已经够多了!你得学会拒绝,要不然,他们就会一直欺负你!”
-
“别难过了,我们不想这些了。下班我请你吃饭,好好放松一下。”
这些话,都充满了善意。但它们,也都在无形中,把小宇,更深地,推入了他那个“受害者”的角色里。它们,都在一个错误的框架里,做着徒劳的努力。
我需要做的,不是去安慰那个“受伤”的小宇。我需要做的,是邀请他,一起,勇敢地,去看一看,那个躲在“受害者”面具背后的,真正的“游戏导演”。
【铁林视角】:当沟通分析遇见语言的魔力
沟通分析,是一个极其深刻和实用的心理学流派。它有三个,我们今天必须了解的核心概念:
人生脚本(Life Script): TA理论认为,我们每个人,在童年早期,都会为自己,写下一个无意识的、关于“我是谁”、“别人是谁”、“世界是怎样的”的人生剧本。比如,小宇的脚本,可能就是“我必须努力取悦别人,否则我就是不够好的”或“我注定是一个失败者”。
心理游戏(Psychological Games): 为了不断地“证明”,我们的人生脚本是对的,我们会无意识地,反复地,和身边的人,玩一些,有着固定结局的“心理游戏”。
戏剧三角形(The Drama Triangle): 这是心理游戏最经典的“舞台”。它有三个角色:迫害者(Persecutor)、拯救者(Rescuer)和受害者(Victim)。
在小宇的故事里:
他的老板和经理,扮演了“迫害者”的角色(不断施压,最后批评)。
那些安慰他的朋友,扮演了“拯救者”的角色。
而小宇自己,则稳稳地,站在了“受害者”的“C位”上。
这个游戏的“终极回报”是什么?就是当他被批评,并被朋友安慰时,他内在那个童年的声音,就会得意地说:“你看!我说的没错吧!我,就是那个,总是受伤的、不被公平对待的人!”——人生脚本,再一次,被成功验证。
那么,“语言的魔力”如何介入?
答案是:用一个,能瞬间跳出“戏剧三角形”的,清醒的“回应”,去打破这场,无意识的“游戏循环”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受害者”,到“选择者”
在那次线上教练会谈中,当小宇还在反复地,诉说着他的“不幸遭遇”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,分析他的老板有多“不近人情”。我让他内在的那份委屈,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,充分地流淌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,让他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我: “小宇,我完全听到了你,在这场‘好心没好报’的循环中,那种深深的无力和疲惫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,先不讨论‘谁对谁错’?”
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,最大胆的,‘角色互换’。让我们假设,你不是一个‘被迫’接下这个任务的‘受害者’,而是一个,拥有100%选择权的‘成年人’。当你,在那个当下,选择,对那个你本可以拒绝的任务,说‘Yes’的时候,你,是希望通过这个‘Yes’,为你自己,得到一个什么样的,更重要的东西?”
(教练心法:那一刻,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。常规的做法是帮小宇学习“拒绝的技巧”,但我的直觉告诉我,此刻的关键,不是去学“术”,而是要改“脚本”。我能清晰地感觉到,小-宇并非“不会”拒绝,而是“不敢”拒绝。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,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,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“数据库”,去相信自己的直觉,去选择一条,可能更具挑战,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。所以我选择了“意图(Intention)”这个模式,将他从对“被迫行为”的抱怨中,直接拉升到了对“主动选择”的探寻上。)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那份沉默,和之前急促、激动的抱怨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我能清晰地听到,他轻轻地、长长地,呼出了一口气。那口气里,仿佛卸下了,一些紧绷了很久的东西。
小宇(声音变得很轻,也慢了很多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内在的,真正的好奇): “……我……选择‘Yes’……是为了得到……什么?”
他顿了顿,仿佛在努力地,回看那个,他一直以为自己“别无选择”的瞬间。
小宇(声音里,第一次,带上了一丝,对自己内在的,反思): “……我想……是想得到,经理的‘认可’。是想,维护我那个,‘有担当、靠得住’的‘好人’形象。我害怕,如果我说‘No’,他会觉得,我是在推卸责任,会对我失望。”
当这个,隐藏在“被迫”行为背后的,“主动”的选择和意图,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那个坚不可摧的、“无辜受害者”的面具,在那一刻,第一次,出现了一道,微小,却足以致命的,裂痕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ACC到MCC,一场“脚本改写”的修炼之旅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解决问题”,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“看清他,是如何,在无意识中,创造着自己的问题”。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处理“人生脚本”的深度上。
一个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,可能会非常出色地,运用“向下分类”,帮助小宇,在行为层面,设计一个,既能表达困难,又不伤和气的,“向上管理”的话术。
一个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,小宇的“讨好模式”背后,所隐藏的核心信念(比如,“我必须让别人满意,否则我就是没有价值的”)。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。他能够通过“意图”和“结果”这样的模式,帮助小宇看见,他整个“受害者-人生脚本”的运作机制,并支持他,去做出一个,关于“我是谁”的,全新的、有意识的身份选择。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人生脚本的改写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,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。
当“游戏”被看见,“回应”便不止一种
当小宇看见,他并非一个“无辜的受害者”,而是一个“渴望被认可的选择者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他的议题,也从一个关于“如何才能不受伤”的议题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如何才能,既满足我‘被认可’的需求,又保护好我自己的边界”的、充满了创造性的全新议题。
我们一起,为他,设计了一套,全新的“回应术”。下一次,当经理再带着一个紧急任务找到他时,他,可以不再下意识地,用他那个“讨好的小孩”去回应,而是,启动他内在的那个“清醒的成年人”,说:
“经理,我非常理解这个任务的紧急性,我也很想支持你。同时,我现在手头,正有三个同样重要的任务在处理。为了保证我们整个项目的最终成功,我们,能不能一起,花五分钟,把这四个任务的优先级,重新排一下?你看可以吗?”
你看,这个回应,既没有进入“受害者”模式(“为什么又是我”),也没有进入“迫害者”模式(“我做不了,你找别人”),更没有进入“拯救者”模式(“没问题,都包在我身上”)。
它,只是,作为一个“成年人”,在陈述事实,表达需求,并邀请对方,共同,解决问题。
它,是一个,能瞬间,让所有“心理游戏”,都无法再继续下去的,终极“回应术”。
结语:你是你自己人生脚本的“总编剧”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感觉自己,总是在重复着某种“宿命”般的人际关系模式的你。
请相信,那个你以为,坚不可-摧的“命运”,它之所以如此强大,并非因为它有多么正确。
恰恰相反,是因为,你从未,像一个真正的“总编剧”一样,去审视过,你,是如何,在用你自己的每一个“回应”,为这部,你并不喜欢的“剧本”,一笔一笔地,写下续集。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,唯一有权,为你自己的人生,选择“下一场戏,该怎么演”的,那个人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发现,自己又陷入了那个,熟悉的、令人疲惫的“戏剧三角形”时,请不妨试着,暂停你所有想要扮演“受害者”、“迫害者”或“拯救者”的冲动。
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,带着全然的好奇,和一点点编剧般的从容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如果,我不想再演这部‘老戏’了。那么,我,现在,想用一个什么样的‘回应’,来为我的故事,写下一个,全新的结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