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人公司》不是躺平,而是顶级教练的“断舍离”


标签: 一人公司

20251014163235745.jpg


最近,我的公众号后台和私信里,关于“一人公司”的讨论突然多了起来,像夏日午后突如其来的一场阵雨,密集而热烈。


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普遍的、既向往又困惑的复杂情绪。而在所有的留言中,有一条来自一位名叫Cathy的学员的私信,像一枚精准的探针,触碰到了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。


她写道:


“铁林老师,最近圈子里都在聊保罗·贾维斯的《一人公司》,我也跟风去读了。说实话,我更迷茫了。书里的理念听起来很美,‘保持小而美’、‘质疑增长’,但这些口号在现实中,和我每天看到的、听到的一切都格格不入。


我身边所有成功的教练前辈,都在教我要‘规模化’、‘做大做强’、‘建立团队’。各种商业课也都在讲如何设计裂变分销、如何搭建矩阵、如何融第一笔资。可这本书却告诉我,这些可能都是错的。


我困惑的是,‘一人公司’,它到底是一种更高级的商业哲学,还是我们这些卷不动了的人,为自己找的一块‘躺平’的遮羞布?我渴望成长,渴望创造更大的价值,但如果‘增长’是错的,那我努力的方向又在哪里?我真的被搞糊涂了。”


Cathy的这段话,瞬间把我拉回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。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同样站在十字路口,一边被“做大做强”的时代洪流推着走,一边又隐隐感觉“有些东西不对劲”的营销人。


她的问题,不是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一代人的问题。


也正因如此,我决定,开启一个全新的系列。我们就以Cathy的困惑为起点,用20篇的篇幅,把我这二十多年来,从一个“增长狂人”的市场人,到一个“小而美”的践行者,再到一个“教练'人'而不教练'事'”的MCC教练,所有踩过的坑、走过的路、看过的风景,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。


我没有标准答案,但我邀请你,带着你的问题,和我一起,踏上这场关于“一人公司”的探索之旅。也欢迎你随时在留言区写下你的困惑,或许,你的问题,就会成为我们下一篇文章的灵感火花。


今天,我们就从那个最根本的误解开始聊起。


1. 最大的误解:我们为何将“小而美”错当成“躺平”?


首先,我要对Cathy,以及所有和她有同样困惑的朋友说:你们的感觉,完全正常。


在一个以“增长”为最高信仰,以“规模”为唯一共识的商业世界里,“保持小”(Staying Small)这个概念,本身就是“反共识”的。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,从职场的第一天起被灌输的理念,都在告诉我们:更高、更快、更强。大,就是好;多,就是强。


这种思维钢印,刻得太深了。以至于当有人告诉你“我们可以选择不长大”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好奇,而是警惕,甚至是轻视。


“这不就是躺平吗?”“这不就是没本事、没野心吗?”“这不就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吗?”


这种联想,几乎是下意识的。尤其是在“内卷”和“躺平”成为社会热词的当下,任何与“不增长”、“不扩张”相关的论调,都很容易被粗暴地归为后一类。


但今天,我想为你揭示一个残酷的真相:“一人公司”的哲学,恰恰是“躺平”这个概念最彻底的反义词。


“躺平”,是一种被动的放弃。是面对无休止的竞争,耗尽了所有能量后,一种“算了,就这样吧”的缴械投降。它的内核是“消耗”与“无力”。就像一片无人打理的荒地,任由杂草疯长,最终失去生机。


而“一人公司”,是一种主动的、极其清醒的战略选择。它不是“更少”,而是“更好”。它并非放弃努力,而是将所有的努力,聚焦于一个极窄、极深、极具价值的针尖之上。它的内核是“聚焦”与“掌控”。它更像一位顶级的园艺师,对着一棵珍贵的盆景,进行长年累月的、极其精微的“断舍离”。


他剪掉那些徒长的、消耗养分的枝杈,不是因为懒惰,而是为了让所有的生命力,都集中供给到最核心的主干上,最终长成一棵姿态清奇、价值连城的艺术品。


“躺平”是放弃掌控,而“一人公司”追求的,是极致的掌控感。


这,就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。前者是生活的奴隶,而后者,是自己世界里绝对的君王。


2. 教练的“断舍离”:为何“做大”,恰恰是教练价值的稀释?


聊清楚了这个本质区别,我们再把焦点拉回到Cathy最关心的教练行业。


为什么我说,“一人公司”的理念,与顶级教练的需求,几乎是“天作之合”?


作为一个从营销战场上“杀”出来,最终选择在教练领域深耕的MCC,我亲眼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教练,是如何一步步被“增长”的魔咒所吞噬的。


传统的商业增长路径是什么?


更多的客户 → 招更多的教练 → 搭建管理团队 → 制定SOP → 融资、扩张、再融资......


这条路听起来无比正确,无比诱人。但对于教练这个极其特殊的行业,它很可能是一条“价值稀释”之路。


为什么?因为教练服务的核心价值,不是标准化的流程,而是“人”本身。是一场深度对话中,那份独一无二的“在场”(Presence);是两个生命能量场共振时,迸发出的“洞见”火花;是一个生命,全然地去“看见”另一个生命。


这种价值,是极其个人化、极其依赖创始人禀赋的,它几乎是不可复制、不可规模化的。


当你从一个每天沉浸在深度个案中的教练,变成一个需要管理几十上百人团队、每天审批报表、处理人际关系的CEO时,你离钱可能更近了,但你离“教练”这个职业的灵魂,却越来越远了。你的客户,购买的是你“薛铁鏻”的品牌,但服务他们的,可能是一个刚刚入行、经验尚浅的年轻教练。


这中间的价值损耗,就是对品牌最大的伤害。


我至今都记得,在Coach8发展最快的那几年,无数的机会摆在面前。有投资人挥舞着支票,建议我们快速在全国开设分校,用加盟模式抢占市场;有平台方抛来橄榄枝,希望我们把课程打包成标准化的视频,进行“知识付费”式的海量分发。


这些诱惑,在当时的我看来,每一个都闪着金光。但我最终,都选择了拒绝。


在无数个深夜里,我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的“发心”是什么? 我在2014年创立Coach8,是为了“把原汁原味的教练技术带回中国”。如果为了规模,我必须把课程“稀释”成快餐,把深度陪伴变成“流水线”作业,那我还是在做当初那件让我热血沸腾的事吗?


答案是,不。


那一刻,我为Coach8,也为我自己,做了一场深刻的“断舍离”。


我意识到,对于教练而言,真正的成长,不是横向的扩张,而是纵向的掘深。我们需要“断舍离”的,恰恰是那些对“规模”的执念。


  • 对客户的“断舍离”: 你不需要服务所有人。你需要勇敢地拒绝那些价值观不匹配、或者议题不在你能力圈范围内的客户,即使他们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。因为一个“不合适”的客户,消耗的能量,可能是“合适”客户的十倍。

  • 对服务的“断舍离”: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“全能选手”。与其开设十门“还不错”的课程,不如用十年时间,打磨一门“惊艳”的王牌课程。在这个时代,平庸,是最大的风险。

  • 对复杂的“断舍离”: 你不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和华丽的办公室。你需要的是一套高效的、能将你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自动化系统,让你能将90%的时间和精力,都聚焦在那最核心的、无法被替代的价值创造上——也就是,做教练本身。


这场“断舍离”,不是退缩,而是一种进攻。是一种积蓄所有能量,准备在最关键的战场上,发起总攻的战略定力。


3. “小”的战略优势:一个营销老兵的视角


聊到这里,可能还有人会觉得,这多少有些“情怀”的成分。那好,现在,请允许我摘下MCC教练的帽子,戴上那顶戴了二十多年的、属于“营销人”的帽子,跟你聊聊最实际的商业逻辑。


在保罗·贾维斯的《一人公司》里,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:“把保持小规模作为终极目标(Staying Small as an End Goal)”。


从营销的角度看,这句话简直是“性感”得无以复加。


在一个所有人都想做“航空母舰”的时代,你主动选择做一艘“隐形潜艇”,这本身,就是最强大的差异化定位。


我们想象两个场景:


场景一:一家大型连锁教练机构。网站上陈列着上百位教练的简历,课程琳琅满目,从职场到亲子,从入门到高阶,应有尽有。它像一家巨大的沃尔玛超市,货架丰满,标准统一,但你总感觉,少了点“灵魂”。


场景二:一位只服务于“科技公司创始人”的独立教练。他的网站极其简单,每年只开放10个名额,收费是前者的十倍。他的文章,从不谈“如何成功”,只谈“创始人的孤独”。


你觉得,哪一个品牌,让你感觉更“稀缺”、更“专业”、更值得“信赖”?


答案不言而喻。


在信息过载、信任稀缺的今天,“小”本身,就是一种强大的品牌叙事。它在无声地向市场传递几个极其重要的信号:


  • 信号一:极致专业。 “我只做这一件事,并且把它做到了最好。”这背后,是匠人般的专注与自信。

  • 信号二:稀缺价值。 “我的时间与精力有限,因此,我只服务于最值得服务的、最能与我同频的少数人。”这天然地构建了一种“排他性”,也支撑了高溢价的底气。

  • 信号三:深度信任。 “与你合作的,就是我本人,我将为此负全部责任。”这杜绝了所有中间环节可能带来的价值损耗,建立了一种最直接、最牢固的信任关系。


我做了二十多年的营销,深知建立“品牌信任”是一件多么困难、多么耗时耗力的事情。而“一人公司”的模式,通过主动选择“小”,天然地就解决了信任这个最难的课题。


你不再需要用海量的广告去证明自己,你的“作品”、你的“专注”、你选择“不做什么”本身,就是最好的广告。


写在最后:重新定义你的“成功”


文章写到这里,我想,我们可以试着回头回答Cathy的那个问题了。


“一人公司”,不是为“躺平”找的借口,它恰恰是这个内卷时代里,我们能为自己选择的一条最高级的、也最清醒的“上坡路”。


它不是让你放弃雄心壮志,而是邀请你,去重新定义你的“雄心壮志”。


在这条路上,成功的衡量标准,不再是你公司有多少员工,办公室有多大,融了多少钱。而是:


  • 你是否拥有了时间的“自由”?

  • 你的工作,是否能持续地给你带来“心流”的体验?

  • 你是否与你的客户,建立了真正“深刻”的连接?

  • 以及,最重要的,你是否成为了那个,你真正想成为的“自己”?


这,是一场从外在规模,回归内在丰盛的旅程。


它很难,因为它要求我们对抗人性中最原始的贪婪,对抗整个时代的惯性。


但它也很美,因为它最终,将我们引向了那份无需向外界证明的、宁静而强大的内在自由。


Cathy的提问,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。门外的世界,辽阔而充满未知。


现在,轮到你了。关于“一人公司”这条路,你内心的困惑又是什么?你又有哪些独特的思考和故事?


在留言区写下来吧。让我们一起,把这场探索,进行到底。




阅读 1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