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“增长焦虑”:如何找到让你幸福的“足够好”边界?


标签: 一人公司

20251014163649293.jpg


写下这个标题时,我正在昆明我最常去的那家咖啡馆。


窗外是熟悉的街景,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,在木质桌面上投下慵懒的光斑。我没有看手机,没有回复任何信息,只是看着咖啡师不紧不慢地冲泡着一杯手冲,闻着空气中那股醇厚的、令人心安的香气。


就在几分钟前,我刚刚结束了晨泳。在水里,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感受身体的舒展和呼吸的节奏。那一刻,没有KPI,没有增长目标,没有需要追赶的“风口”。


我知道,这样的一个上午,对于很多身处一线城市、正在为事业打拼的朋友来说,是一种奢侈。而这种“奢侈”,恰恰是我在很多年前,为自己主动选择并亲手设计的。


这个选择,在当时看来,无比“反常”。它意味着放弃了北京更多的资源、更快的节奏和更大的“可能性”。但今天,当我能拥有这样一份从容,去思考、去创作、去生活时,我无比庆幸自己当年的那个决定。


这个决定,正是我今天想和你深入探讨的核心——我们,是否能够以及如何,去主动设计一个“不再增长”的公司,和一个“足够好”的人生?


1. “增长”,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的“成瘾”


作为一个在营销和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年的人,我比任何人都更懂“增长”的魔力。


增长,是写在所有商业教科书第一页的“天条”;是所有创业者在投资人面前,唯一通用的“语言”;是衡量一家公司、甚至一个人是否“成功”的、最坚硬的“金标准”。


我们像一群被设定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人,从踏入社会的第一天起,就被植入了一个不可动摇的指令:Go Bigger(做大)。更大的团队,更多的客户,更高的营收,更广的市场……我们从不怀疑这个指令本身,我们只是焦虑于自己增长的速度,还不够快。


我们患上了一种时代的“成瘾症”,一种对“增长”的无意识崇拜。


  • 你是否会在夜深人静时,因为看到同行的营收又创新高而感到焦虑?

  • 你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粉丝数、客户量没有达到某个“指数级增长”的曲线而自我怀疑?

  • 你是否常常把“等我做大一点,我就……”挂在嘴边,把幸福抵押给一个永不确定的未来?

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,欢迎来到“增长成瘾”的世界。


在这个世界里,我们都成了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。我们以为山顶有宝藏,但每一次接近山顶,那块名为“增长”的巨石都会滚落,然后我们不得不开始新一轮的、更疲惫的攀爬。我们从未问过自己:这座山,真的有顶吗?或者,山顶的风景,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

保罗·贾维斯在《一人公司》里,用一整章的篇幅,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:“Growing a Company That Doesn't Grow (增长一个不增长的公司)”。


这句话,就是那声试图唤醒所有“西西弗斯”的棒喝。它在告诉我们:我们,其实可以选择不推那块石头。我们可以选择,在半山腰那片风景最好的地方,停下来,为自己盖一座房子。


2. 你的“边界”在哪里:一场关于“足够好”的教练


“停下来”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无比困难。因为它要求我们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我的“足够好”边界,到底在哪里?


这几乎是所有来找我的高管客户,最终都会触及的“灵魂拷问”。


我想和你分享一段,在我Coaching Log里,经过匿名处理的、极具代表性的对话。我的客户,我们称他为David,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个人成长教练(Life Coach),也是一位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知识博主。


David: “铁林老师,我卡住了。我的线上课程卖得很好,但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。我想把事业带到下一个层级,我计划在明年,把我的教练团队,从现在的5个人,扩张到50个人,服务一万名客户。”

我: “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。我想邀请您,我们一起想象一下,当这个目标实现的那一天,您,David,作为一个50人团队的管理者,您的一天,会是什么样的?”

David: (他愣了一下,开始想象)“嗯……我早上起来,可能就要看各种数据报表,然后是连续不断的管理会议,协调不同团队的工作。下午可能要去见投资人,或者处理一些人事问题。晚上……可能还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,回复邮件……”

我: “在这个画面里,我听到了报表、会议、投资人、人事……我很好奇,在这一天里,有多少时间,是属于您自己,安安静静地,做一次一对一的、深入的教练的?”

David: (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,眼眶有些发红)“……好像,一分钟都没有。我成了一个CEO,一个管理者,但我,不再是一个教练了。”

我: “那么,当您不再是一个教练时,您内心最宝贵的那个部分,那个当初让您奋不顾身投入这个事业的部分,它还在吗?”

David: (他深吸一口气,像是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)“……我明白了。我追求的,根本不是一个50人的团队。我追求的,是那个能让我感到自己‘活着’的、深度助人的‘心流’状态。为了一个我并不想要的‘更大’,我差点丢掉了我唯一珍视的‘更好’。”


这场对话,就是一次典型的、关于寻找“足够好”边界的教练过程。


我们常常被一个抽象的“增长”目标所驱动,却从未真正地、像电影导演一样,去清晰地“可视化”那个目标达成后的“生活场景”。而教练的工作,就是陪伴客户,去拉开那块未来的“幕布”,让他亲眼看一看,幕布后面的风景,到底是不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“桃花源”。


“足够好”的边界,从来不是一个数字,而是一幅画面,一幅关于你“理想生活”的、纤毫毕现的画面。


只有当你看清了那幅画,你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内在定力,去抵御外界那些关于“更大、更多、更快”的噪音。


3. 我的“昆明选择”:以生活为中心,重构事业


聊到这里,我想,是时候分享我自己的故事了。


很多人都知道,我曾在北京打拼多年,在上市公司做到了副总裁,管理着庞大的团队,操盘着上亿的市场预算。按照世俗的标准,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“增长之路”。


但只有我自己知道,在那条路上,我正在慢慢地“丢失”自己。我丢失了健康,丢失了陪伴家人的时间,更重要的是,我丢失了那种能让我沉下心来,去深度思考和学习的“宁静”。


最终,我选择了离开,选择了昆明。


这个选择,在当时很多人看来,是“倒退”,是“放弃”。但我自己清楚,这是我为我的人生,做的一次最重要的“战略聚焦”。我不是在选择一座城市,我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。


我为我的生活,设定了几个不可动摇的“边界”:


  • 健康的边界: 每天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运动(比如游泳)和静心。这是我所有创造力的“能源站”,它的优先级,高于一切工作。

  • 家庭的边界: 必须有高质量的时间陪伴家人,参与孩子的成长。我不想成为一个“成功”,但却在家庭中“缺席”的父亲。

  • 创造的边界: 必须有大块的、不被打扰的“留白”时间,用来阅读、写作、研发课程。这是我作为一名MCC教练和教育者,保持“精进”的生命线。


当我把这些“边界”清晰地画出来之后,我所有关于事业的决策,都有了明确的“参照系”。我不再问“这个机会能让公司做多大?”,我开始问:


“这个机会,是否会侵犯到我为自己设定的'幸福边界'?”


  • 一个需要我频繁出差、牺牲家庭时间的投资机会?——不,谢谢。

  • 一个能带来巨大流量,但需要我去做大量重复性、低创造力工作的项目?——不,谢谢。

  • 一个虽然规模不大,但能让我和一群同频的人,共同创造一些真正有价值、有深度内容的机会?——是的,这正是我想要的。


你看,当我不再以“增长”为中心,而是以“生活”为中心去构建我的事业时,所有的决策,都变得简单而清晰。Coach8这家公司,也就在这样的哲学下,长成了它今天的样子——它没有快速地扩张,但它很健康,很深入,并且滋养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,包括我自己。


这,就是“增长一个不增长的公司”的真实含义。它的增长,不在于规模的膨胀,而在于价值的沉淀、影响力的加深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创始人幸福感的提升。


写在最后:你的“足够好”说明书


文章的最后,我想邀请你,也来为自己的人生,做一次“边界设定”的练习。


请找一个安静的时刻,像我一样,泡一壶茶,或者一杯咖啡,然后,真诚地回答自己这样几个问题:


  1. “理想的一天”: 如果完全由你设计,你最理想的一天,是由哪些“元素”组成的?(例如:2小时的深度阅读,1小时的运动,与家人共进晚餐,做一个深度个案……)请尽可能地把它写下来。

  2. “幸福的成本”: 为了支撑这样的一天,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物质基础?请试着把它量化成一个具体的、能让你感到“富足而从容”的年收入数字。不要贪婪,也别客气,写下那个让你感到“刚刚好”的数字。

  3. “甜蜜点”业务: 什么样的业务模式(服务多少客户?提供什么产品?),能够让你在“理想的一天”框架内,轻松地实现那个“幸福的成本”?


当你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时,你就拥有了专属于你的、“足够好”的人生说明书。


它将成为你内在最强大的“罗盘”,让你在未来面对所有关于“增长”的诱惑与焦虑时,都能清晰地知道,你的“北方”,究竟在哪里。


而这,正是“一人公司”这场修行,能带给我们的、最宝贵的礼物。


现在,轮到你了。关于“增长”,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挣扎与反思?你对自己的“足够好”边界,又有哪些新的发现?


在留言区写下来吧。我期待着,看到你的故事。




阅读 1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