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最好的状态:停止寻找,开始给予
前几天,我在昆明翠湖边散步,看到一个拉小提琴的年轻人。
他不是在卖艺。你感觉得到,他整个人的状态,和那些在旅游景点循环播放《回家》的萨克斯手,完全不同。他没有招揽的眼神,也没有迎合的曲目,只是闭着眼睛,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拉着一首我叫不上名字的古典乐。
他的身前,放着一个打开的琴盒。但那感觉,不像是一个等待“投币”的容器,更像是一个敞开的“邀请”——邀请你,来分享他此刻的丰盛。
果然,不一会儿,就有三三两两的路人,被这专注的琴声吸引,驻足聆听。没有人觉得被打扰,反而都在那份投入的能量场里,获得了一瞬间的宁静。曲终,有人往琴盒里放了钱,有人报以微笑和掌声。年轻人只是微微点头,又沉浸到了下一首曲子里。
那一刻,我突然想通了一件,关于我们这个时代,最普遍也最深刻的“精神困境”。
我们大多数人,都活在一种永不停歇的“寻找”模式里。
-
我们寻找认可,渴望在老板、同事、朋友的眼中,看到那个“被肯定”的自己。
-
我们寻找机会,焦虑地刷新着招聘网站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让我们“更上一层楼”的“风口”。
-
我们寻找人脉,穿梭于各种饭局和“圈子”,试图与那些“大牛”建立链接。
-
我们寻找幸福,以为它藏在下一次升职、下一套房子、下一个更完美的伴侣身上。
我们就像一群饥饿的“搜寻者”,永远相信,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块“拼图”,在别处,在外部,在未来。
但今天,我想借由翠湖边那个年轻人的状态,和你分享一个,可能会让你长舒一口气的真相:
人生最好的状态,恰恰是“停止寻找”。当你不再向外抓取,而是开始向内创造,向外“给予”时,那些你苦苦寻找的东西,才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,自动向你涌来。
第一章:“黑洞心态”:我们是如何把自己活成一个“乞丐”的?
在聊“给予”之前,我们必须先看清“寻找”模式的本质。
“寻找”模式的底层心理,是“匮乏”。
它的潜台词是:“我不够好”、“我没有”、“我需要”。
当你带着这种“匮乏感”去生活时,你就把自己,活成了一个能量上的“黑洞”,一个精神上的“乞丐”。
-
你去参加一个行业聚会,你不是去“分享”你的见解,你是去“索取”别人的名片和资源。你的眼神里,写满了功利和企图。
-
你发一条朋友圈,你不是在“分享”你的生活,你是在“索取”别人的点赞和关注。你焦灼地刷新着,每一个小红点的出现,都像是一次短暂的“施舍”。
-
你和伴侣相处,你不是在“给予”你的爱和关注,你是在“索取”对方的情绪价值,抱怨他为什么“不懂你”、“不满足你”。
在这种“黑洞心态”下,你永远不可能感到满足。 因为一个“黑洞”,无法靠吞噬外部的东西来填满自己,它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空洞,越来越沉重。
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这个时代,明明物质如此丰盛,但大多数人却活得如此疲惫、如此精神内耗。
因为我们都在玩一场注定会输的游戏。我们试图用“外部的拥有”,来填补“内部的空虚”。这就像试图用喝海水来解渴,只会越喝越渴,直到被欲望的潮水所吞没。
第二章:“恒星模式”:从“被动索取”到“主动创造”
好了,既然“寻找”是一条死胡同,那我们真正的出路在哪里?
答案,就是从“黑洞”,切换到“恒星”模式。
黑洞,是吸收光。恒星,是创造光。
“恒星模式”的底层逻辑,不再是“我需要”,而是“我拥有,我可以给予”。
这并不是说你要家财万贯,或者功成名就。这种“拥有”,是一种源于内在的、精神上的丰盛感。
当你不再焦虑地问“这个世界能给我什么?”,而是平静地问自己“我能为这个世界,创造点什么?”时,一场奇妙的“炼金术”,就开始了。
第一,你的“焦虑”消失了。
当你专注于“创造”和“给予”时,你就从一个焦急等待结果的“赌徒”,变成了一个享受过程的“玩家”。
-
你写一篇文章,不再是为了“10万+”,而是为了清晰地表达你独特的思考。
-
你做一个项目,不再是为了“升职加薪”,而是为了打造一个让你自己都感到骄傲的作品。
你把评判的标准,从外部,收回到了内部。 你不再需要任何人的“认可”,因为创造本身,就是对你最好的“奖赏”。你的内心,获得了巨大的“掌控感”和“确定性”。
第二,你的“价值”被看见了。
当你持续不断地“给予”时,无论你给予的是独特的知识、精湛的技能,还是一份真诚的善意,你都在向这个世界,发出一个极其清晰的信号:“我,是一个有价值的人。”
你就像翠湖边那个拉小提琴的年轻人,你只是在专注地演奏你自己的“乐曲”。但你的这份专注和才华,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“吸引力”。
那些真正“对的人”——欣赏你才华的合作伙伴、愿意为你的价值付费的客户、与你同频共振的朋友——会被你的“光芒”所吸引,主动向你靠近。
你不再需要“混圈子”,因为你自己,就成了一个“圈子”的中心。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你获得了真正的“财富”。
这里的“财富”,远不止是金钱。
当你给予时,你启动了宇宙中最强大的一个法则——“回旋镖效应”。
-
你无私地分享你的知识,最终,你会收获一个“专家”的声誉,和无数个因此而来的机会。
-
你真诚地帮助你身边的朋友,最终,你会收获一张坚不可摧的“信任网络”,在你需要时给你最坚实的支持。
你付出的越多,你生命的“容器”就越大,你最终能承载的丰盛,也就越多。
这,就是从“寻找”到“给予”的 paradigm shift(范式转移)——从一场越玩越累的“零和博弈”,切换到一场越玩越富足的“无限游戏”。
第三章:“给予者”修行指南:如何点燃你内在的“恒星”?
聊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:“铁鳞,我也想成为一个'给予者',但我感觉自己空空如也,没什么可以给的,怎么办?”
这,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“谎言”。
你不是“没有”,你只是“忘了”你拥有什么。
现在,我们要做的,就是一场向内的“修行”,去重新点燃那颗,早已存在于你内在的“恒星”。
指南一:给予你的“独一无二”
你最宝贵的“给予”,不是去模仿别人,而是去分享那个“独一无二”的你自己。
正如我在《我们都搞错了,你最值钱的能力,恰恰是教不会的那个》里所说,你的“专长”,藏在你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里,藏在你那些独特的生命体验里。
-
给予你的“思考”:为你最近看的一本书、一部电影,写一篇500字的感受。别怕浅薄,你的视角,本身就是一种价值。
-
给予你的“热爱”:为你那个让你“废寝忘食”的爱好(无论是养花、烘焙还是研究历史),创建一个社交账号,开始记录你的“玩耍”过程。
-
给予你的“故事”:把你人生中,某一次“卡点”和“跨越”的经历,真诚地讲给一个朋友听。
停止对标任何“大牛”。在“做你自己”这件事上,你就是全世界唯一的“专家”。 你的真实,就是你最强大的“给予”。
指南二:从“微小的善意”开始
“给予”,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。它更多的时候,是一些“微小的善意”。
-
在同事为PPT的某个图表发愁时,主动分享一个你收藏的模板。
-
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篇让你受益匪-浅的好文,真诚地为作者写下一段走心的评论。
-
在你常去的那家咖啡馆,由衷地对咖啡师说一句:“你今天做的这杯拿铁,特别好喝。”
不要小看这些“微小的善意”。每一次善意的流出,都是在为你自己的人品账户,存入一笔“信任”。 而这笔“信任”,会在未来的某一天,以“复利”的方式,回报给你。
指南三:给予你的“在场”
在这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,有一种“给予”,比金钱和资源,都更宝贵。
那就是,你的“在场”(Presence)。
下次,当你和家人吃饭、和朋友聊天、和孩子玩耍时,试着,把手机放到一个你看不见的地方。
全然地,把你的注意力,作为一份“礼物”,送给眼前这个人。
-
去真正地“听”,而不是等着“说”。
-
去真正地“看”,而不是“瞥”。
你会发现,当你开始如此慷慨地“给予”你的注意力时,你的人际关系,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。你不再需要苦苦“维系”关系,因为深刻的“连接”,会在真正的“在场”中,自然发生。
结语:你不是在等待被发现,你就是那个“宝藏”
聊到这里,我想把视角,最终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“修行”上来。
我们这一生,总是在寻找。寻找爱,寻找价值,寻找归属感。
但或许,人生的真相是:我们苦苦寻找的,恰恰是我们本自具足的。
你不是在等待那个“对的人”来爱你,你本身,就是爱的源头。 你不是在等待那个“伯乐”来发现你,你本身,就是那个未被开掘的“宝藏”。
别再等了。
从今天起,试着,从一个“寻找者”,切换成一个“给予者”吧。
当你开始发光时,整个世界,都会因你而来。
互动一下:
今天的分享,是否让你对“人生”这场游戏,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?
请在评论区,用一句话告诉我:从今天起,你最想“给予”世界的一件东西,是什么?
写下你的“创造”宣言,让我们一起,从一个微小的“给予”开始,活出那个最丰盛、最闪亮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