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与特朗普的“网红”心法:一场关于漩涡、信念与偏执的终极真人秀
最近,其实我已经不想再聊,但又不得不聊的一个话题,就是马斯克和特朗普。
前两天我刚聊完他们因为《BBB法案》(“重建美好未来法案”)开撕,结果话音未落,马斯克就在推特上振臂一呼,宣布成立“美国党”,要在两大传统政党之间,撕开一道口子。他搞了两次投票,支持率都高得惊人,然后就这么顺水推舟地干了。
不过呢,我觉得这些新闻大家已经都看过了,不算什么新鲜事。我今天想换个角度,站在一个营销老兵的视角来聊聊:这俩哥们,他们到底是咋回事?
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,现在是“人人网红”的时代。那我们普通人到底要怎么做,才能像他们一样,源源不断地吸引世界的目光呢?我觉得,马斯克和特朗普,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参考素材。他们俩,可以说是把成为“顶流网红”的三套核心“心法”,玩明白了。
第一重心法
制造漩涡 —— 没有冲突,就没有传播
首先,我想表达第一点,作为一个网红,你首先就得“抓马”(Drama)。
在网红直播界,有个词叫“制造漩涡”。如果你经常看一个主播,他每天都心平气和地讲同样的话,时间长了,你肯定审美疲劳。但是,你注意看,一旦直播间里出现了人事纠纷、战斗互撕,唉,那真是太容易把粉丝的情绪给调动起来了。
你看我们很有名的董宇辉老师,他天天在这个地方讲文学、诗词歌赋,一开始很OK,但时间长了也就那么回事。可如果剧情变成“我们家孩子被人欺负了”,那“丈母娘们”立刻就不干了。这种 drama,就非常有意思,有了漩涡。 娱乐圈也是一个道理,两位明星合作很美好,但如果因为“争番位”而导致粉丝互掐,那立刻就成了全网的焦点。
我们看电视剧不也是这样吗?如果天天平铺直叙,那还不如自己去看历史书。我们想看的,就是他们之间斗来斗去,你看我不顺眼,我看你不顺眼,这样才有意思,对不对?
而马斯克和特朗普,简直是把“制造漩涡”这件事,搅到了极致。
其实我们有多少人,真正去读了那长达八个小时的《BBB法案》原文呢?几乎没有。我们都是“吃瓜群众”,我们关心的不是法案,而是“你们两个会撕成什么样?”
你看这整出戏的剧本,完美地遵循了“英雄之旅”的模板:我(马斯克)本将心向明月,出钱出力支持你(特朗普);结果你一个法案下来,背刺了我;那好,我愤而反抗,化身正义使者,成立第三党跟你硬刚到底! 这一套“受挫-背叛-重生”的戏码,跌宕起伏,充满了戏剧张力,全世界都看得津津有味。
所以你看,但凡一个公众人物,想成为一个长久的网红,就必须具备这种不断制造漩涡的能力。当然,这对我这种MBTI里的“I人”(内向者)来说,是个巨大的挑战,我天生就不喜欢搞那些抓马的剧情。 但我们必须承认,这几乎是所有顶流网红的一门“必修课”。
第二重心法
自我聚焦 —— “我即真理”的强信念灌输
除了制造外部的“漩涡”,顶流网红还必须具备一种向内的、极其强大的能力——“自我聚焦”(Look at Me)。
就是他们会不停地说:“看我,看我,再看我!”<笑声> 你必须有一种近乎催眠式的、坚定不移的信念:“我”是重要的,“我”是值得被关注的,“我”就是世界的中心,很多人都想到我这来找一个榜样。
你看特朗普,他的人格里有个核心的“赢学”——不管事实如何,他永远对外传达“我赢了,我赢了,我赢了”。这种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”的强大信念,在我们正常人看来,是有点“神经质”的。 但恰恰是这种极致的自信,塑造了他独一无二的、极具煽动性的人格魅力。
这背后,是一种“演员式”的自我修养。
我记得陈凯歌导演曾分享过,当年他找张国荣演《霸王别姬》里的程蝶衣,把剧情讲完后,张国荣沉默片刻,抬头说:“不用再说了,我就是程蝶衣。” 在那一刻,他已经与角色融为一体。陈凯歌说,他当时就知道,这个人选对了。
做顶流网红,也是如此。你必须先让自己“入戏”,你得从心底里相信你所扮演的“人设”。
马斯克也一样,他的人设是“人类救世主”。所以他要不断地重复:“我要救人类,我要上火星,我要殖民太空!” 尽管很多科学家会从逻辑上反驳他(比如,有能力改造火星,为什么不先去改造撒哈拉沙漠? ),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“故事”的宏大与迷人。
因为他传递的,早已不是一个科学计划,而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伟大梦想。他用强大的个人信念,为无数追随者构建了一个可以寄托希望的“理想国”。这种“我思故我在”、“我相信,所以我就是”的强信念灌输,是吸引和凝聚粉丝最核心的精神力量。
第三重心法
偏执狂的胜利 —— 将“一根筋”走到黑的非线性坚持
这第三个特质,也非常重要。我们在马斯克身上,看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品质,那就是——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。
这种“偏执”,在我看来,就是一种“一根筋”的精神。
-
当所有人都觉得民营公司搞航天是天方夜谭时,他的SpaceX在多次失败后,最终成功了;
-
当特斯拉一度濒临破产,他睡在工厂地板上,最终力挽狂澜;
-
当脑机接口还停留在科幻层面时,他的Neuralink已经开始人体试验了。
这种看似不理性的坚持,就是我在之前文章中反复提到的“非线性”思维的体现。
线性思维者,看到困难、看到失败,就会觉得“此路不通”,然后放弃。而非线性思维的“偏执狂”,他们认准了一个方向,就会无视所有的短期挫折,持续地投入、试错、迭代。他们坚信,在漫长的、混沌的非线性过程中,总会有一个“突变”的奇点会到来。
很多网红的崛起之路也是如此。在他成名之前,可能已经在一个不被看好的领域,默默坚持了很久很久。周围的人都觉得:“你干嘛呢?折腾什么?找个班上好不好?” 突然有一天,他就火了,就跟算法“Match”到一起了。 你可以把这归结为意外,但更深层的原因,是他偏执地、一条道走到黑地坚持了下来。
所以,当我们把这三个特质放在一起——制造漩涡、自我聚焦、偏执坚持——你也可以开玩笑地说,这个人,是不是“有点神经质”?<笑声> 但你同样可以说,这种人就是我们生命中想做,但是又没有去做的人,他们是天才,是少数派。
结语
聊了这么多,我们再回头看马斯克和特朗普。他们能成为搅动全球风云的人物,绝非偶然。他们的每一个看似“疯狂”的举动背后,都暗合了深刻的传播规律和人性洞察。
我们普通人,当然不必像他们一样,活得如此戏剧化。但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,看到这个时代获取影响力的底层逻辑。
最重要的,是看清自己的“天赋”,找到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“主线”。你可以不制造漩涡,但你内心必须要有值得坚持的“信念”;你可以不那么“偏执”,但你必须对自己所爱之事,有长久的“耐心”。
我们身处一个喧嚣的时代,每天被各种消息裹挟。但或许,看懂了这些顶流的“玩法”之后,我们也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,然后,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、不那么抓马,但同样坚定有力的路。
就像我在播客最后说的,今天纯属我个人的一个小八卦、小杂谈,思想不成熟,大家就当一个笑话,听就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