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le Podcast 20年后,播客为何成了我们对抗孤独的“任意门”?
最近工作比较忙,又开始恢复写公众号了,感觉是在原来的基础上,又给自己加了一项“工作”。而且我现在每天还要运动,但有趣的是,我发现每天运动的时候,反而成了我一个重要的创作源泉。很多头脑中萦绕的思路,都是在运动时想出来的,我会先把它们记录下来,然后再整理成文。
今天这篇文章,就主要来自于前两天,我在播客节目《胡讲8讲》里,和 联合主持人大象一起聊“苹果播客20年”这个话题时的一些火花。我将那场对谈里的思考,重新整理了一下。这或许不是一篇有巨大流量的文章,但希望能为所有正在做播客、或对这个媒介感到好奇的朋友,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。
1
一场源于iPod的“意外革命”
聊播客,绕不开苹果。
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,以前从没想过,我们现在这种在手机里录音、上传、然后大家可以随时收听的音频节目形式,竟然是从苹果开始的。
时间回到2004年,英国《卫报》的一位记者本·哈默斯利(Ben Hammersley),为了描述这种新兴的音频形式,创造性地将当时风靡全球的播放器“iPod”和“广播”(Broadcast)两个词组合在了一起,生造出了“Podcast”这个词。
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,以至于苹果自己都“笑纳”了。2005年6月,乔布斯宣布,在iTunes 4.9版本中,将正式内置播客功能。这个举动,可以说是一炮而红,直接为播客的早期普及,提供了最关键的平台和土壤。
当然,我们中国在这个领域也并未落后。大象在节目里分享到,早在2004年,国内就有电台主持人“平客”和南开大学学生“飞猪”,共创了国内首个播客《反波》。后来还出现了像《糖蒜广播》这样在文艺青年中极具影响力的节目。
你看,用户的需求,总是随着硬件的改变而改变。就像汽车的普及,让车载收音机迎来了第二春一样。iPod的出现,也催生了播客这种全新的内容消费形式。这背后,其实是一条非常清晰的技术发展脉络。
2
我们在信息茧房时代,为何需要播客?
我有一个观点,我们每个人,其实都生活在自己或大或小的“信息茧房”里。
你的家庭、你的朋友圈、你的学校、你的公司……这些我们最熟悉的环境,都在用它们独特的视角和信息,塑造着我们的认知。我们很容易被圈在里面,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。
而播客,在我看来,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、也最高效的“破壁机”。
它能轻易地打破你的信息茧房。就像我,一个对亲子话题没有那么深入研究的人,但当我听到一位前电台主持人,记录她与女儿之间对话的播客时,那种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流露,瞬间就让我对“亲子关系”有了全新的、更柔软的感知。
我们可以在播客的海洋里,随意切换自己的“认知频道”。今天听听《半拿铁》用说相声的方式聊商业沉浮,明天再听听《纵横四海》的全球故事。我甚至可以关注很多小众领域的专家,比如程序员、心理咨询师,去聆听那些我平时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的、来自不同圈层的真实声音。
正如大象所说,传播学里有个“知沟理论”,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之间,存在着巨大的知识鸿沟。而播客,无疑是帮助我们快速、低成本地跨越这条“知沟”的绝佳途径。
3
当耳朵成为新的“主屏幕”
播客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魅力,那就是它的“伴随性”。它解放了我们的眼睛和双手,让我们可以在那些“垃圾时间”里,完成高质量的信息输入。
我最近就找到了一个听播客的绝佳场景——游泳。
你可能很难想象。我之前游泳,其实不觉得累,但觉得特别烦、特别枯燥。一个25米的泳池,要游几十圈,就是不断地重复摆臂、划水,心里老想着“怎么还没完?”。
直到我买了一个骨传导的防水耳机。奇妙的事情发生了,在水面上嘈杂的声音,一进入水下,就变得异常清晰。我就把我们的播客下载进去听,一边游,一边听着我们几个聊天,有时候听到不二的“话风”,自己还在水里忍不住笑出声来。那种感觉,哇,太棒了!原本枯燥的一小时,瞬间就变成了一段愉悦而充实的时光。
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。大象会在走路通勤、做咖啡、甚至洗漱的时候听。我们可以在开车时、在做家务时、在健身房里,把这些被占用的时间,通过耳朵,变成自己的“第二块学习屏幕”。
行业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:68%的用户在通勤路上听播客,52%在做家务时听,47%在睡前听。可以说,播客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“伴随媒介”。
4
中文播客的“鲶鱼”与生态
聊中文播客,有一个平台是绕不开的,那就是小宇宙。
我和大象在节目里都认为,2020年小宇宙的出现,对整个中文播客圈,起到了巨大的“鲶鱼效应”。
所谓“鲶鱼效应”,就是指通过引入一个强大的竞争者,来激活整个群体的活力。
在小宇宙出现之前,喜马拉雅、蜻蜓FM、荔枝等平台早已存在。但它们越做越大,也越做越“重”,逐渐偏离了纯粹的音频内容。像我之前和喜马拉雅合作,发现他们更像是一个“流量生意”,用私域、广告、卖课的模式在运作,平台里充斥着大量的广告,这让我渐渐失去了兴趣。
而小宇宙的出现,以其简洁的界面、纯粹的播客体验和浓厚的社区氛围,重新唤醒了大家对“好内容”的追求。它就像一条充满活力的鲶鱼,让整个中文播客这池“沙丁鱼”,又重新游动了起来。
当然,现在各大平台也都在发力。小红书推出了播客扶持计划,微信的“听一听”甚至支持AI克隆音色来生成播客。整个生态,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。
5
我们普通人,为什么要做播客?
聊了这么多,最后还是想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我们普通人,为什么要做播客?
我知道,起步阶段非常难。特别是前三个月,你对着麦克风讲得口干舌燥,结果后台听众寥寥无几,朋友圈发了也没几个人点赞。那种失落感,很容易让人放弃。
但我想分享大象在节目里对他学生说的一段话,我深受触动。他说:他鼓励学生们去持续更新一个账号,这不关乎于你能获得多少流量,而关乎于,当你在一年半以后去找工作时,你可以告诉面试官:“
我虽然不是一个大V,但我为一个账号,持续地、认真地坚持了一年半。”
这种坚持本身,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。它所展现出的执行力、耐力和对一个领域的热爱,会成为你简历上最闪亮的“光晕”。
对于我个人而言,做播客最大的收获,是它坚定了我做自媒体的信心。我曾经也一度觉得自己不行,但当《胡讲8讲》坚持了一年多,并且好像根本停不下来的时候,我知道,我找到了那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正如小宇宙的COO陈林峰所说:“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圆心,生成一个圈层。”无论你的喜好再小众,你都要相信,这个世界上,一定有一群人和你一样。而播客,就是那个能让你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,又能找到“同类”的、最温柔的媒介。
结语
从20年前,苹果在iTunes里种下的一颗小小的种子,到今天,成长为一个拥有数百万创作者的繁茂生态。播客,这个看似“复古”的媒介,在今天这个喧嚣、浮躁的时代,反而展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。
它让我们有机会打破信息茧房,去聆听更广阔的世界;它让我们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,进行深度的学习;更重要的,它给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,一个可以真诚表达、寻找同类的机会。
所以,如果你也有一些想说的话,有一些想分享的思考,不妨,也来做一档属于你自己的播客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