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与那英的三十年:一个男人眼中,一个女人的“铿锵”与“平常”





今天,我想聊聊我自己想聊的事——那英。


我知道,在今天这个流量明星以“月”为单位迭代的时代,聊一个活跃了三十多年的“老”歌手,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。但前两天,看到她在长春演唱会的消息,我内心的一些东西,还是被触动了。


请允许我,我想写的,并非一个偶像,而是一段贯穿了我近四十年生命的、持续的回响。


作为一个男性,在成长的不同阶段,去回望这样一个持续在场的、强大的女性生命,本身就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。我们看她,仿佛也是在看我们自己,以及我们身处的那个,不断变化的时代。



1. 最初的“惊雷”:《好大一棵树》与一个男孩的北方想象

我与那英的第一次相遇,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吉林。


我至今都记得那个年代的空气。那是一个我们对外部世界,特别是对港台文化,充满了无限向往的年代。我们的耳朵,被罗大佑的深沉、齐秦的孤狼、童安格的浪漫所占据。


就在这时,一个来自北方的、极其高亢、充满力量的女声,像一道惊雷,划破了当时略显靡靡的乐坛。她唱的,是《好大一棵树》。



那首歌,现在听来,可能带着点晚会的“正气”。但在当时,它所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。她的声音里,没有小情小爱,而是一种如北方黑土地般广袤、坚韧、充满生命力的“大女主”气质。


作为一个东北男孩,在我的世界里,那英的声音,不是一个可以幻想的“偶像”,而是一种力量的符号。她与同门师姐毛阿敏一起,用那种“铿锵”的、不容置疑的声音,定义了那个时代,我们对内地女性歌手的最初想象。


后来,《山不转水转》《雾里看花》接连问世。那英,这个名字,就成了我少年时代记忆里,一个只要出现,就代表着“好听”和“实力”的保证。




2. “征服”与“转身”:当“天后”开始吟唱我们每个人的爱与哀愁

时间的车轮,很快就滚到了1998年。


那一年,那英与王菲,两个我最喜欢的女歌手,在春晚的舞台上,合唱了一首《相约九八》。


那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场面。王菲的空灵,那英的铿锵;一个像天上的云,一个像脚下的路。她们俩,共同定义了华语乐坛女歌手的两种巅峰。


而这次合作,也仿佛是那英职业生涯一次重要的“转身”预告。


不久之后,她去了台湾,推出了那张石破天惊的专辑——《征服》。


“就这样被你征服,切断了所有退路……”


当那熟悉的、带着“烟嗓”的声线,不再歌唱“山与水”,而是开始吟唱都市男女最隐秘的爱与哀愁时,我,也从一个少年,变成了一个初入职场的青年。


我惊讶地发现,那英的歌,开始能“用”了。它不再是电视里那个遥远的、正确的、需要仰望的声音,而是变成了可以陪伴我,走过自己人生起落的“BGM”。她的歌里,开始有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。


从“符号”到“知己”,这是那英完成的第一次重要蜕变。她没有停留在“晚会歌手”的功劳簿上,而是勇敢地跳进了商业流行音乐的浪潮里,用她那把得天独厚的嗓子,去诠释更复杂、更具颗粒度的人类情感。



3. “综艺咖”的“入世”:当“神”选择成为“人”


又过了很多年,我从一个职场青年,变成了一个所谓的“管理者”,一个“创业者”。而那英,也似乎一度淡出了我的视野。


直到《中国好声音》的出现。


当她穿着时尚,坐在导师的转椅上,以一种近乎“傻大姐”式的、直爽甚至有些“口无遮拦”的姿态,去和选手、和其他导师互动时,我身边很多人都说:“那英变了,变成一个‘综艺咖’了。”


我承认,一开始,我也有类似的感觉。那个曾经在舞台上高贵、疏离的“天后”,好像走下了神坛。


但当我作为一个已经经历了一些人生风雨的男人,再去看她时,我看到的,却是一种更可贵的、也更强大的东西——“人性”


如果说,早期的那英,是一个被时代和作品塑造出来的完美的“神”,那么,成为“综艺咖”的她,则选择成为一个有缺点、有情绪、有争议,但无比真实的“”。


“神”是完美的,但也因此是遥远的。而“人”,才是有温度的,可连接的。


她不再只是一个声音的“载体”,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、鲜活的、你可以喜欢她,也可以讨厌她,但你无法忽视她的“生命体”。这场从“神坛”到“人间”的“入世”之旅,在我看来,不是一种“堕落”,而是一种“修行”——是放下了对“完美人设”的执念,回归到真实自我的勇敢。



4. “那又如何”的“平常心”:一个女性IP对抗时间的终极心法


这些年,围绕那英的争议,从未断过。说她“口无遮拦”的,说她“打压同行”的,说她“情商低”的……


但有趣的是,无论外界的风雨如何,她总能“关你屁事”般地,过一段时间,又带着一首好听的歌,或者一个热门的综艺,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。


她仿佛有一种“那又如何”的强大气场。


这种气场,在我看来,源于一种极其宝贵的“平常心”。这种“平常心”,是一种历经千帆后,对自我价值的笃定。


  • 她的“根”,是她那把独一无二的声音。 这是她的“天赋”,是她安身立命的“手艺”。只要这个根还在,无论外界的枝叶如何摇摆,她都倒不了。

  • 她的“干”,是她三十年积累下的无数经典作品。 这些作品,是她穿越时间的“护城河”,是她随时可以“重出江湖”的底气。

  • 她的“枝叶”,才是那些综艺、八卦和争议。 那些是她与这个时代互动的方式,是她保持“在场感”的手段。她允许这些枝叶随风摆动,甚至被暴雨打落,因为她知道,这伤不了她的根本。


这,就是那英这个女性IP,对抗时间的终极心法。


它给到我们这些想做个人品牌的人,一个巨大的启示:真正的“长青”,不是要维持一个永远正确、永远光鲜的“人设”,而是要拥有一个别人拿不走的、强大的“内核”。


你必须问自己,你的那个“内核”,你的那把“声音”,到底是什么?


20250714225456800.jpg



结语


三十年过去,我从一个在东北小城听着《好大一棵树》的少年,变成了一个快要五十岁的中年人。而那英,也从一个高亢的时代符号,变成了一个鲜活的、陪着我们一起变老的“娜奶”。


前两天,看到她在长春的演唱会,三万歌迷冒雨合唱,我内心充满了幸福。


或许,一个偶像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她永远年轻,永远光芒万丈。而在于,她用自己横跨数十年的生命轨迹,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: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,既守住自己的“本真”(那把独一无二的声音),又活出所有的“平常”(那些争议、欢笑与转身)。


她本人,就是一首唱了三十年的,关于时间、成长与和解的歌。



从今天开始,我想在我的公众号和个人博客里,开启一个全新的系列——“看电影,听音乐,聊成长”


最近,我发现自己写了太多关于商业、时事、新闻的“硬核”内容,搞得好像我天天都在关注这些。但实际上,作为一个教练和个人成长路上的探索者,我内心更渴望去分享和探讨的,是那些与我们内在生命息息相关的、更柔软、也更深刻的话题。


所以,我希望在这个新的系列里,回归我的“本心”,去聊聊那些真正滋养过我的电影、音乐,以及它们在我不同人生阶段,所带来的感悟与成长。




阅读 1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