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好的教练,从一份“活的”协议开始



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

夏日午后,最容易让人感到困倦和迷茫。这很像我很多客户来找我时的状态——他们很努力,很优秀,却感觉自己像一艘在迷雾中航行的船,拼命划桨,却不知道港湾在何方。

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港湾”的故事。



“我想提升我的时间管理能力”


几年前,我的一位高管教练客户,张总(化名),在我们的第一次会谈时,开门见山地告诉我:“铁林老师,我今天想跟你谈谈我的时间管理问题。我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,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,但到了晚上,总感觉一天下来,最重要的事一件都没干。”


这是一个多么经典、多么常见的教练议题,对吗?几乎每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,都在教我们如何应对它。


如果我是一个初级的教练,或者是一个咨询顾问,我可能会立刻启动我的“工具箱”: “好的,那我们今天就来用‘紧急重要四象限’分析一下您的工作任务。” 或者,“我们来一起做一个行动计划,确保您能专注在最重要的三件事上。”


这些方法都很好,都很有效。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,我几乎可以肯定,这次教练,将会是一次“有用”,但绝不“深刻”的会谈。


因为,当一个客户告诉你他想谈“时间管理”时,他告诉你的,很可能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角。而一个专业教练的价值,恰恰在于,我们不急于去搬动那块冰,而是会带着全然的好奇,去探索水面之下,那座更庞大、更隐秘的冰山主体。


而我们潜入水下的第一步,就是去澄清一份“活的”教练协议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协议的三个层次


ICF的核心能力模型中,“建立和维系协议”被放在了“共创关系”这个领域的第一位。这绝非偶然。一份清晰的协议,是教练和客户之间信任的基石,也是整个教练过程的“GPS导航系统”。


但很多人对“协议”的理解,仅仅停留在:“我们这次谈话要达成什么目标?”这远远不够。


一本被誉为“ICF教练圣经”的书——


《Becoming a Coach》,清晰地指出了专业教练协议的三个层次 。这三个层次,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,一层包裹着一层,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固而有深度的教练容器。


  • 层次一:关系协议(The Coaching Relationship) 这是最外层的“娃”,是关于我们整个教练“关系”的约定。它包括:什么是教练,什么不是?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?保密原则是怎样的?会谈的频率、时长、费用如何? 这份协议,通常在我们第一次合作时就要用书面形式确认下来,它确保了我们合作的专业性和安全性。

  • 层次二:整体协议(The Overall Coaching Plan) 这是中间的“娃”,是关于我们这整个项目(比如3个月或6个月)想要达成的长期目标。比如张总,他的整体协议可能是“在6个月后,能够游刃有余地管理工作,并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”。这个目标,是我们整个教练旅程的“北极星”。

  • 层次三:单次会谈协议(The Session Goal) 这是最核心的“娃”,也是我们每次会谈都要澄清的——为了实现那个长期的“北极星”,在今天的这60分钟里,我们具体要完成什么? 我们如何衡量今天的谈话是成功的?


大多数教练只关注了第三层,却忽略了前两层的重要性。而一个成熟的教练,他会在每一次会谈开始时,都将这三个层次的协议,在心中清晰地串联起来。


20250716104934294.jpg



从“事”到“人”:让协议“活”起来的关键提问

回到张总的案例。当他说出“我想提升时间管理能力”时,这只是一个关于“事”的、非常初级的第三层次协议。


我的工作,不是立刻帮他去“管理时间”,而是通过提问,帮助他自己去探索:这个关于“时间管理”的议题背后,那个“人”是怎么了?


于是,我问了他几个问题,让这份协议开始“呼吸”:


:“听起来,‘时间管理’这件事,最近确实给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我很好奇,如果今天我们的谈话非常成功,您的‘时间管理’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。在60分钟结束的时候,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?” 提问目的:将客户的注意力,从外在的“问题”,引向内在的“感受”。)


张总:(思考片刻)“感觉……会是一种轻松感吧。感觉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头,终于被搬开了。”


:“嗯,轻松感,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了。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‘大石头’呢?关于这块‘大石头’,还有什么别的吗?” 提问目的:运用《干净的提问》,不带任何预设地去探索客户的隐喻。)*


张总:“这块‘石头’……很沉,压得我喘不过气。它上面好像刻着很多字,有‘责任’、有‘期待’,还有‘失望’……是我对自己的失望。”


:“当您说到‘对自己失望’的时候,我留意到您的眉头锁紧了。这份‘失望’,在对您说着什么?” 提问目的:通过反馈观察到的身体语言「V.A.K.即视觉、听觉、感觉」,深化对情绪的探索。)


张总:(长叹一口气)“它在说,我辜负了团队的信任。我作为领导,没有能力带领他们打胜仗。我每天都在忙着救火,处理各种琐碎的事务,却没有时间去思考真正重要的战略方向。我感觉,我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。”


你看,对话进行到这里,我们还一个字都没谈具体的“时间管理”技巧。但是,那座水面下的冰山,已经开始浮现了。


原来的议题是:“如何管理时间?” 现在的议题变成了:“如何成为一个我心中那个‘合格的领导者’?”


哪个议题,更能触及核心,更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改变动力?


答案不言而喻。


这就是一份“活的”协议的威力。它不是一个被写在纸上、需要去“完成”的任务,而是一个被层层剥开、不断澄清、最终能照见我们内心的“洋葱”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

一个教练的功力,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缔结协议的能力上。一个优秀的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他可能用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,只为了和客户澄清一个真正有意义的、能触动灵魂的会谈协议。


因为他知道,当那个真正“对”的协议被找到时,教练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。客户内在的智慧和能量,会像找到了泉眼一样,自然而然地喷涌而出。


我们课程中教授的“太极会谈法”,其精髓也在这里。我们不是生硬地去“确定目标”,而是在与客户的能量共舞中,顺着他的“劲”,引导他自己去“听劲”,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。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疗愈与整合。


在为追求ICF认证的学员做导师教练(Mentor Coach)时,我发现,能否建立一份深刻的协议,是区分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和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水平的一个关键Markers。ACC水平的教练,往往能建立一个清晰的“做什么”的协议;而PCC水平的教练,则能进一步探索“为何做”,将协议与客户的价值观和意义感相关联。



创造一份“活的”协议,你需要掌握的三个心法


那么,在我们的教练实践中,如何才能创造出一份“活的”协议呢?这需要我们掌握三个核心的“心法”:


1. 心法一:永远在“人”的层面工作


时刻提醒自己,客户带来的“问题”只是一个载体,我们真正工作的对象,是这个“人”。多问一些关于“人”的问题:


  • “当这个问题解决后,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”

  • “这个目标,触动了你内心哪个重要的价值观?”

  • “如果完全按照你渴望的方式来生活/工作,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?”(视觉化/Visualization


2. 心法二:让协议“可衡量”


一个好的协议,不仅要有深度,还要有“颗粒度”。它需要是可衡量的,否则我们就不知道谈话是否有效。我们可以问:


  • “在今天的会谈结束时,我们如何知道我们达成了这个‘轻松感’?”

  • “如果我们把现在的状态定为1分,你最理想的状态是10分,你希望今天我们能走到几分?”

  • “当你达到那个‘几分’的状态时,具体会看见什么,听见什么,感觉到什么不一样?”


3. 心法三:协议是“动态”的,随时可以“重塑”


教练过程不是一条直线。我们常常会在对话中,发现新的、更重要的议题浮现出来。这时,一个专业的教练,会勇敢地停下来,重新与客户缔结协议。


  • “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探讨A,但我留意到,我们在B这个话题上,聊得更深入,你的能量也更高。对你来说,在剩下的时间里,我们继续探讨哪个话题,价值会更大?”


这种灵活的调整,本身就是对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最好诠释。



结语:协议,是共同探索的起点,而非终点


最终,我和张总那次会谈的协议,从“提升时间管理能力”,变成了一个全新的、充满能量的目标——“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,找到三件能让我重新感受到作为‘领导者’的价值感和掌控感的事,并付诸行动。”


当这个“活的”协议诞生时,我看到张总的眼睛里,重新燃起了光。后来的故事,自然是充满了突破与成长。


所以,我想对所有走在教练培训和成长路上的朋友们说:请一定要重视“教练协议”的力量。


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流程,不是一个需要被快速完成的“任务”。它是一场充满好奇的共同探索,一次深入客户内在世界的邀请。


一份好的协议,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教练。当你真正掌握了与客户共创一份“活的”协议的艺术时,你就拿到了开启任何一场深度、有效、乃至“神奇”的教练会谈的钥匙。




(未完待续) 下一篇,我们将继续【铁林解读ICF核心能力】系列,深入探讨教练关系的“炼金术”——《如何让客户敢于“暴露”?——创造信任与安全的艺术》。敬请期待。




阅读 1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