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“错怪”了房主任:她的“封神”,靠的不是励志,而是“出走”
最近,全网都在为房主任的故事而感动。
我们为她笑中带泪的讲述而心碎,又为她“把施暴者送进医院”的强悍而喝彩。我们把“励志”、“天赋”、“大女主”等所有美好的词语都赠予她,将她的爆火,归因于一场纯粹的、坚韧的个人意志的胜利。
但今天,当最初的泪水与笑声沉淀下来,我却想聊一个可能不太“正能量”,但或许更接近真相的视角。
我在她的微博上,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环境改变人,会催发女性的觉醒。”
这句话,像一道闪电,瞬间击中了我。我反复思考,愈发觉得,我们或许都“错怪”了她。我们把所有的光环都加在了她的“励志”上,却可能忽略了那个最关键的、让她得以“重生”的先决条件——“出走”。
1. 信息的“围城”:如果房主任没有离开临沂?
在聊“出走”之前,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:如果房主任,没有来到上海,没有站上脱口秀的舞台,而是永远留在了山东临沂那个她生活了近五十年的村庄里,会发生什么?
她在舞台上那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“梗”,在那个环境里,会变成什么?
-
她调侃自己是“信息中心主任”,在村里,这叫“扯老婆舌”;
-
她讲述自己“净身出户”也要离婚的决心,在村里,这叫“不知廉耻的房金莲”;
-
她自嘲自己40码的“大脚”,在村里,这甚至会成为一个伴随终身的、带有屈辱性的外号,就像她那位至今仍被诟病的“
二奶奶”一样。
在那个环境里,她的幽默,会被视为“不正经”;她的反抗,会被视为“大逆不道”;她的苦难,只会被要求“隐藏”和“忍受”。
正如我在播客里感慨的:
如果你身处一个环境,它离你的梦想有十万八千里,你连产生“愿力”的机会都没有。
我们做个人成长,总喜欢强调“愿力大于业力”。但我们常常忽略,一个人的“愿力”,是需要被“环境”所点燃和滋养的。当一个人身边所有的信息、所有的声音,都在告诉她“你就该认命”时,让她凭空生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愿力,这近乎是一种苛求。
所以,我们必须承认,如果房主任没有“出走”,她那身惊人的喜剧天赋和生命能量,大概率只会被那个被称为“家乡”的“信息围城”,消耗殆尽,永无出头之日。
2. “出走”的真义:从物理空间,到“思想环境”的跃迁
那么,“出走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?仅仅是从一个地方,搬到另一个地方吗?
我认为,物理空间的迁移,只是表象。其真正的内核,是“思想环境”的跃迁。
房主任的“出走”,不仅仅是从临沂到了上海,更是从一个以“熟人社会、道德规训、男权至上”为核心的“思想环境”,跃迁到了一个以“陌生人社会、个体价值、才华至上”为核心的全新“思想环境”。
-
在旧的环境里,评价她的标准是“她是否是一个合格的、顺从的女人”;
-
在新的环境里,评价她的标准是“她的段子,好不好笑”。
当评价体系发生根本性改变时,“重生”才真正成为可能。
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。我是一个东北人,但我第一时间就离开了东北。我在昆明工作多年,但我知道,如果不是后来到了北京,我可能永远无法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是怎样的。而最终,我又选择离开北京,回到云南。
每一次“出走”,都是一次对自我“信息茧房”的突破。你以为你在选择一座城市,其实,你是在选择一套更适合你当下生命状态的“思想操作系统”。
我们每个人,都被自己所处的物理环境、家庭环境、职场环境所塑造。但更深层的,我们是被这些环境所构建的“思想环境”所塑造。它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边界,也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。
3. “信息茧房”的迷宫:我们是如何被自己的“已知”所囚禁?
聊到这里,就触及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: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们最大的“环境”,是什么?
是我们自己,以及算法,为我们精心构建的那个“信息茧房”。
我在播客里提到,很多人为什么容易被“割韭菜”?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自己的信息茧房里,当他们突然看到一个全新的、充满诱惑的“别人家的视角”(比如“五天赚了一千万”)时,就很容易丧失判断力,一头扎进去,结果却进入了一个
“专为韭菜准备的”新的信息茧房。
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困境。我们以为自己在自由地探索世界,其实我们只是在自己那个小小的“信息茧房”里,日复一日地打转。我们被自己的“已知”,牢牢地囚禁着。
而房主任的“出走”,本质上,就是一次最彻底的“破壁”。
她不仅突破了物理的壁,更突破了思想的壁。她用一种近乎“重生”的方式,为自己的人生,置换了一整套全新的“思想环境”。在这个新的环境里,她过去所有的“苦难”,都被重新编码,变成了可以被言说、被共情、被赞美的“宝藏”。
4. “破壁”的修行:如何为自己构建一个允许“重生”的新世界?
那么,我们普通人,该如何实现自己的“破壁”与“出走”?
我想,这本身就是一场修行。它不仅仅是换一份工作,或者搬到一个新的城市那么简单。它更是一场内在的、主动的、持续一生的“环境构建工程”。
第一步,是“觉察”。你必须先清晰地意识到,你正身处一个怎样的“信息茧房”之中?是哪些根深蒂固的观念,在限制着你?是哪些人、哪些环境,在不断地消耗你的能量?
第二步,是“链接”。你要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,主动地去链接那些能为你注入“新信息”、“新能量”的人和场域。去读一本可能会颠覆你认知的书,去听一档你从未涉足领域的播客,去认识一个与你截然不同却让你欣赏的朋友。
第三步,是“创造”。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打破旧茧房最好的方式,就是去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新茧房。
正如我在播客里所说:“
我现在也在拼命地写我的公众号,做我的播客。其实我就是在突破我的信息茧房,同时,我也在带领着我的小伙伴们,从他们原来的那个痛苦的信息茧房里面跳出来,让他们看到一个更新、更美的世界。”
当你开始创造,开始输出,开始构建属于你自己的“世界观”时,你就从一个被动被环境“塑造”的人,变成了一个主动去“影响”环境的人。你就不再需要苦苦寻找“光”,因为,你自己,就成为了“光”。
结语:一场关于“出走”的邀约
所以,我们真的“错怪”了房主任。
我们不能将她的“封神”,简单地归结为一碗“励志鸡汤”。她的故事,不是一个关于“个人意志战胜一切”的神话。
她的故事,是一个关于“环境”与“个人”如何相互成就的深刻寓言。它告诉我们,一个勇敢的灵魂,在遇到一片合适的土壤时,究竟能爆发出多么惊人的生命力量。
世界赠予她雷霆,也最终,赠予她一个可以让她绽放光芒的舞台。而我们每个人,也都在寻找那个能让自己安心“成为自己”的环境。
此刻,我也有一个突发奇想。我希望能构建一个这样的小社群,一个能让我们彼此照见、相互赋能,共同“突破信息茧房”的场域。我们在这里,不贩卖焦虑,不提供标准答案,只分享真实的生命体验,碰撞多元的思想火花。
如果你对这样一次共同的“出走”感兴趣,请在底下给我留言——“希望参与”。我希望能看到你们的“气味”,如果同路人足够多,我们就可以一起,开始这场全新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