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君子慎独”与“回旋镖”:从山姆的“退卡潮”,看一个品牌最重要的修行
最近,山姆会员店的“退卡风波”在网络上持续发酵。
作为一个忠实付费会员,我必须坦诚,当最初的传闻出现时,我的内心是复杂的。我看着那些愤怒的声讨,也看着那些依然在为山姆辩护的声音,一时间,竟不知该作何感想。
这一切,都源于山姆最近的一次“骚操作”:悄悄下架了太阳饼、米布丁这些深受会员喜爱的口碑产品,却换上了一系列充满争议的大众品牌——比如那个曾陷入‘配料双标’风波的好丽友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选品失误,它更像一支精准的“回旋镖”,也引出了一个极其古老的东方智慧——“君子慎独”。今天,我想借由这个事件,和大家一起,聊聊这背后,关乎一个品牌,乃至我们每个人,最重要的那场“修行”。
1. 一块“好丽友派”引发的“背叛感”:我们为何如此愤怒?
要理解这场风波,我们必须先回到愤怒的原点。
我们的愤怒,真的只是一块好丽友派吗?
当然不是。
这背后,是一种极其强烈的“被背叛感”。而这种背叛感,是由无数个微小的“细节刺客”累积而成的。
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,我每年向山姆支付260元的会员费,我购买的,到底是什么?
在我们的播客《胡讲8讲》里,大家一致认为,我们购买的,是一种“筛选服务”。我们相信山姆会用它专业的标准,为我们这些忙碌的中产,过滤掉市面上平庸、甚至有问题的商品。我们付的,是“信任费”。
然而,这次山姆给我们筛选了什么?
-
一款号称“减糖80%”,却被会员吐槽“实际吃起来太甜”的好丽友派。
-
一款配料表里赫然在列“起酥油”(含反式脂肪),与其“健康”宣传背道而驰的好丽友派。
-
一个在2022年,曾因在国内使用“代可可脂”而在韩国使用“可可粉”,而深陷“配料双标”信任危机的好丽友品牌。
正如一位卓越会员在网上质问的:“我们支付会员费,就是相信山姆能帮我们过滤掉有争议的品牌。现在的选品逻辑,让年费变成了智商税。”
这,才是我们愤怒的根源。我们发现,我们用真金白银所信赖的那个“品控官”,不仅没有为我们过滤,反而把一个我们自己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警惕的“争议选手”,堂而皇之地摆上了货架。
更让我们不安的是,我们发现,这并非个例。有会员指出,山姆的“进口商品越来越少,代工厂、贴牌越来越多”;甚至连鸡蛋的“无抗检验”标准,都在不经意间被偷换了。
当这些细节被一一揭开,那种感觉,就像是发现自己无比信赖的朋友,其实一直在背后,悄悄地占你的小便宜。
信任,就是这样,在一次次的细节中,轰然倒塌的。
2. “回旋镖效应”的精准命中:当“暗室”里的算盘,暴露在聚光灯下
在我的个人播客《铁林物语》里,我曾反复提及一个概念——“回旋镖效应”。
它指的是,你扔出去的任何东西,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,回到你自己身上。
山姆这次的“翻车”,就是对这个效应的一次教科书级的演绎。
我们可以想象,在山姆的决策会议室里——一个我们消费者无法窥见的“暗室”之中,在新任的、以供应链管理见长的高管主导下,这次的“选品迭代”,或许是一次基于“效率”和“利润”的理性计算。
选择与好丽友、卫龙这样的大众品牌合作,可能意味着更稳定的供应链、更低的采购成本和更高的利润空间。这背后,是山姆在突破千亿规模后,面对“增长魔咒”和“品控挑战”,所采取的一次“降本增效”的战略调整。
他们扔出这支“回旋镖”,是希望能在财报上,获得一个漂亮的得分。在他们看来,这个动作,对于远在中国的、数百万付费会员来说,是不可见的、遥远的、无关紧要的。
但他们错了。
在这个万物互联、信息没有边界的时代,没有任何一个行为是一座孤岛。那支为了追求“效率”而扔出的回旋镖,以一种极其迅猛和精准的方式,飞了回来,重重地砸在了它最核心、最忠诚、也最不设防的中国会员群体身上。
最终的结果是,在舆论发酵的24小时内,山姆迅速认怂,在小程序上,那些引发争议的好丽友派和卫龙魔芋,都已“无法找到”。
回旋镖,精准命中。它用最残酷的方式证明了:任何在“暗室”里打的、以牺牲用户信任为代价的“小算盘”,最终都会在聚光灯下,让你付出加倍的代价。
3. 品牌的“慎独”修行:你无人监督时,是什么样子?
如果说,“回旋镖效应”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系统法则,那么,我们该如何在这种法则之下,更好地生存和发展?
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古老、也更具主动性的东方智慧——“君子慎独”。
《礼记·中庸》里说:“君子慎其独也。”意思是,一个真正有品格的君子,在独处无人监督之时,言行会更加谨慎。
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。它说的,是一个人的品格,不取决于他在人前的表演,而取决于他在人后的真实。
一个品牌,又何尝不是如此?
一个品牌真正的品格,不在于它在广告里说了什么,不在于它在公关稿里承诺了什么,而在于,它在“暗室”之中,在自认为用户看不见、或不在意的角落里,做了什么。
山姆这次最大的失败,恰恰是在这个“暗室”之中,“慎独”修行的缺失。
它没能做到“表里如一”。它向中国会员所呈现的“表”,是“会员第一”、“精选商品”、“严苛标准”;但它在“里”,却为了某些商业利益,做出了一个与之相悖的选择。当这个“里”被曝光时,那种“被欺骗”和“被背叛”的感觉,就瞬间摧毁了它多年来苦心经营的“信任”大厦。
这正是我在《铁林物语》里反复强调的“承诺”与“契约精神”。我们支付那几百块的会员费,购买的,不仅仅是商品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“信任契约”。我们相信,你会心无旁骛地,为我们挑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。
当这份契约,因为一些来自“暗室”的原因而被单方面撕毁时,关系的破裂,就成了必然。
4. 我们的“观照”:从山姆的“坑”,看我们自己的“路”
聊到这里,我想把视角,从山姆,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。
因为,山姆的故事,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,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生。
我们每个人,都在经营着一个名为“自己”的、独一无二的“品牌”。我们都在有意无意间,向这个世界,扔出无数支大大小小的“回旋镖”。
-
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是否也有自己的“暗室”?在那些无人监督的时刻,在那些我们认为“客户不知道”、“老板不清楚”的环节里,我们是选择了坚持最高的标准,还是选择了“差不多就行”的敷衍?
-
当我们为了KPI、为了效率而选择走捷径时,我们扔出的“回旋镖”又是什么?它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,以“客户投诉”、“同事不信任”或者“项目失败”的方式,飞回到我们自己身上?
-
我们向客户、向家人、向世界承诺的那个“我”,和我们独处时真实的“我”,是一致的吗?
这场关于商业的讨论,最终,指向的还是我们内在的修行。
结语
一个品牌,乃至一个人,最终能走多远,或许不取决于他有多聪明,有多少资源,而取决于,他内在的那份“诚”与“敬”。
对原则的敬畏,对用户的真诚,对因果的相信。
这听起来,可能有点“唯心”,有点“玄学”。但山姆用它惨痛的代价,为我们所有人,都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、关于“现实”的大师课。
聊到这里,我发现,一个商业事件,竟能引发我们如此多关于品牌、关于原则、关于我们自己的深度思考。这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。
你想跟我们一起,更深入地探讨关于“品牌”与“个人成长”的话题吗?
如果想的话,请在底下给我留言,简单地打上“想探讨”三个字,让我知道。如果同路人足够多,我们或许可以开启一个全新的分享系列,甚至一个专属的社群。
另外,我现在也开启了“打赏”的功能。这并非强制,我也不在乎金额多少,就是我们“凑个热闹”。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分享,对你有一点点的触动,也欢迎你来凑个热闹,你的每一份支持,都是我继续真诚分享下去的动力。
感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