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万亿“皮衣教主”黄仁勋:真正塑造他的,不是成功,而是那些濒临死亡的“至暗时刻”
最近,英伟达的市值,毫无征兆地突破了4万亿美元。
这个数字,已经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理解的范畴。一时间,全网都在分析它的技术、财报与未来。但作为一个常年观察商业世界的人,我关注的,并非这串惊人的数字,而是数字背后,那个永远穿着黑色皮衣的男人——黄仁勋。
我们总喜欢研究成功,试图从成功者的身上,复制一套可以标准化的“方法论”。但吊诡的是,黄仁勋本人,却似乎在极力地否定这种可能性。他在斯坦福的演讲中,反复强调的,不是他的远见与荣耀,而是他所经历的“痛苦与磨难”(Pain and Suffering)。他甚至直言,他不会把自己的创业经历,祝福给他的孩子们。
这,恰恰是我认为,他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
在这个时代,我们需要的,或许不是又一个关于“如何成功”的神话,而是一个关于“如何与失败和不确定性共舞”的真实模型。黄仁勋用他的人生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一个人遇见未来的能力,不是在他春风得意时被构建的,而是在他一次次濒临死亡的“至暗时刻”里,被淬炼出来的。
1. 第一次“死亡”:在肯塔基的厕所里,遇见“苦难”这位老师
黄仁勋人生的第一个“至暗时刻”,发生在他9岁那年。
他与哥哥,被父母从泰国,送到了美国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。这所学校,并非什么精英预备校,而是一所充满了纹身、抽烟、甚至持刀的“问题少年”的“野鸡”学校。在这里,每个学生都必须劳动,而年仅9岁的黄仁勋,被分配到的工作是——打扫全校的厕所。
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。一个远离父母、语言不通的亚裔男孩,在异国他乡,每天面对的,是同龄人的欺凌和最肮脏的角落。
这,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孩子的童年。但黄仁勋后来说,正是在那里,他学会了如何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,学会了专注和坚韧。
这,正是他与“苦难”这位老师的第一次相遇。
这场经历,在我看来,是一场极其残酷,却也极其重要的早期“修行”。它像一段强制性的程序代码,在他的人生操作系统底层,写入了几个最核心的指令:
-
世界是混沌的,你必须自己建立秩序。
-
没人会来拯救你,你必须自我负责。
-
最卑微的工作里,藏着最宝贵的尊严。
我曾在之前的文章里,反复探讨“君子慎独”的智慧。我想,黄仁勋最早的“慎独”修行,或许就发生在那一间间无人监督的厕所里。当一个孩子,能在最不堪的环境中,依然选择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时,他的内心,就已经拥有了抵御未来一切风暴的、最坚韧的内核。
2. 第二次“死亡”:在Xbox的“背叛”中,遇见“真我”这个伙伴
黄仁勋的第二次“死亡”,发生在他创业十年之后,那场著名的Xbox“背叛”事件。
2000年左右,英伟达赢得了为微软第一代Xbox游戏机提供图形芯片的合同。这在当时,被视为一次巨大的胜利。但很快,黄仁勋就发现,自己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“陷阱”里。
微软利用英伟达,去和另一家供应商ATi(后被AMD收购)进行残酷的“价格战”,最终,以一个远低于成本的价格,与英伟达签订了合同。结果是,这个项目让英伟达巨亏超过1亿美金,股价暴跌,公司一度濒临破产。
这,是一次教科书级的“回旋镖效应”。当你想走捷径,依附于一个看似强大的“大哥”时,这个捷径,最终会变成捆绑你、伤害你的绳索。
但正是这次惨痛的“背叛”,让黄仁勋遇见了一个更重要的伙伴——英伟达的“真我”。
他深刻地意识到,试图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,扮演一个“低成本供应商”的角色,是一条死路。英伟达的价值,绝不在于此。他必须找到一条不依赖于任何“大哥”,只忠于自己技术信仰的、独一无二的道路。
这场商业上的“至暗时刻”,最终催生了英伟达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转型——CUDA通用计算平台的诞生。黄仁勋决定,要将GPU从一个只能玩游戏的“专用工具”,变成一个可以进行任何大规模并行计算的“通用平台”。
正是这次“向内求索”,让英伟达在“遇见未来”的道路上,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“北极星”。
3. 第三次“死亡”:在CUDA的“孤独”里,遇见“时间”这位朋友
如果说,Xbox的背叛是一场急性的“心脏病”,那么,CUDA的研发,则是一场长达十年的、无比煎熬的“慢性病”。
2006年,当CUDA平台正式推出时,整个世界,是一片茫然。
当时,没有人知道通用计算是什么,也没有任何软件应用支持它。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,这项耗费了公司数百亿美金研发投入的技术,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商业回报。华尔街的分析师们,不断地质疑和嘲笑黄仁勋的这个“疯狂”决定。
这,是属于“远见者”的、最深刻的“孤独”。
我在之前的文章里,反复探讨“非线性”这个概念。黄仁勋的这段经历,正是对“非线性成长”最完美的诠释。
他没有活在“过去”(依赖游戏芯片的成功经验),也没有活在“现在”(追逐市场当时的热点)。他是一个真正“活在未来”的人。他用“第一性原理”看到了,随着计算需求的爆炸,世界必然需要一种远超CPU的并行计算能力。
于是,他选择,用“现在”的孤独和不被理解,去耐心等待那个“未来”的到来。
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、与“时间”做朋友的能力。他下的,不是一盘棋,而是一个“局”。他坚信,只要他的方向是对的,时间,最终会给他答案。
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。深度学习的浪潮袭来,全世界的AI科学家们,惊喜地发现,那个他们苦苦寻觅的、能够支撑起庞大神经网络训练的“屠龙之器”,黄仁勋早在十年前,就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。
4. 第四次“死亡”:在4万亿的“巅峰”上,遇见“谦逊”这位教练
经历了前面三次“死亡”,黄仁勋和他的英伟达,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。
按理说,此刻的他,最应该谈论的,是他的成功、远见与辉煌。
但吊诡的是,在他最近所有的公开演讲中,他谈论最多的,却是“失败、痛苦、磨难与谦逊”。
这,或许才是他第四次,也是最高境界的一次“死亡”——在荣耀的巅峰,主动地“杀死”那个自满的、成功的“自我”。
这是一种深刻的“教练智慧”。
他深刻地知道,支撑他走到今天的,不是对成功的渴望,而是对失败的敬畏。他更知道,在AI这场指数级变革的牌桌上,昨天的“王者”,可能就是明天的“弃子”。
所以,他选择在4万亿的巅峰之上,不断地向他的员工、向世界、也向他自己,重复讲述那些关于“苦难”的古老故事。
这是一种主动的“反脆弱”修行。他是在用“谦逊”这剂最强的“清醒剂”,来对抗“成功”这杯最烈的“迷魂汤”。他是在提醒自己:不要爱上那个4万亿的“结果”,要永远忠于那个在厕所里、在背叛中、在孤独里,一次次死而复生的“过程”。
结语
聊到这里,我们再回头看。黄仁勋的成功,是一个可以被“复制”的模型吗?
显然不是。
但他的经历,却为我们这些同样在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普通人,提供了一个可以“观照”和“修行”的“心法模型”。
他告诉我们,遇见未来的能力,本质上,是一种与“苦难”相处的能力。
-
是像9岁的他一样,在最不堪的环境中,建立内在的秩序;
-
是像40岁的他一样,在遭遇背叛后,回归自己的“真我”;
-
是像50岁的他一样,在无人理解的孤独中,与“时间”做朋友;
-
更是像60岁的他一样,在荣耀的巅峰,始终与“谦逊”为伴。
我们或许无法拥有他那样的天才大脑,但我们每个人,都可以选择,用他那样的“心”,去面对我们自己人生的、那些大大小小的“至暗时刻”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