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宗庆后事件看“人设崩塌”:为什么人们总爱“造神”,又亲手“毁神”?
最近,关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先生身后事的种种新闻,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
但今天,我想聊的,不是一桩豪门的恩怨。那些真假难辨的私事,自有法律去评判。
我想探讨的,是我们自己。去看一看,我们这些旁观者,在这场舆论风暴中,那份强烈的、甚至有些“分裂”的情感。我发现,人们愤怒的,似乎并不是宗庆后做了一个凡人可能会做的事,而是他辜负了大家让他去做一个“神”的期待。
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:为什么大众如此热衷于“造神”,又为何如此沉迷于“毁神”? 这场周而复始的集体行为,究竟照见了我们内心怎样的渴望与恐惧?
1. “爽文”的渴望:我们为何如此需要一个“完美”的故事?
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,我们或许要先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:我们,为什么需要“神”?
我想,答案源于我们内心深处,对“确定性”的渴望。
我们活在一个日益复杂、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。商业的逻辑、人性的幽微、命运的无常,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与无力。因此,我们本能地渴望找到一些简单、纯粹、完美的“故事”,来作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“精神拐杖”。
而宗庆后先生生前的公众形象,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“国民爽文”脚本:
-
草根逆袭:42岁蹬着三轮车卖冰棍,白手起家,最终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。
-
勤俭持家:身价数百亿,却脚穿布鞋,一年花费不超过五万。
-
爱国企业家:永远将民族大义放在嘴边,敢于直言。
-
完美家庭:与原配夫人关系稳定,只有一个独女宗馥莉作为唯一继承人。
你看,这个故事里,有我们最推崇的“奋斗”,有我们最赞赏的“品德”,有我们最看重的“家国情怀”。它几乎满足了我们对于一个“完美企业家”的所有想象。
在我们的播客《胡讲8讲》里,朋友们也一致认为,正是这种“爽文”式的叙事,让宗庆后先生的形象,拥有了如此巨大的国民好感度。我们并非在追随一个商人,我们是在追随一个由我们自己集体参与创作的、完美的“道德神话”。
2. “神”的诞生:一场关于“投射”的集体想象
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。
传说,一个村庄里的人,在河边捡到了一块无比光滑、浑圆剔透的石头。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造物,于是,他们把石头供奉起来,日夜膜拜,视之为神明。他们相信,这块石头,能给他们带来风调-雨顺和无尽的庇佑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孩子,指着石头上的一道微小裂痕说:“看,它裂了。”
村民们勃然大怒。他们愤怒的,不是那道裂痕,而是那个孩子,因为他的一句话,惊醒了他们集体编织的那场,关于“完美”的美梦。
这个故事,像极了人们对待宗庆后先生的方式,对不对?
大众捡起了他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,然后,用自己对“完美”的渴望,像P图一样,一层层地加上滤镜,主动抹去了所有可能的“瑕疵”,最终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“平面偶像”。
这种行为,在心理学上,被称为“投射”(Projection)。人们把自身对“完美”、“成功”、“道德”的最高理想,投射到了宗庆后先生的身上。 大家看到的,早已不是那个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宗庆后,而是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、那个名为“宗庆后”的、完美的“神”。
3. “神”的裂痕:那刺眼的,是他的瑕疵,还是我们的光?
但有趣的是,当那道“裂痕”——也就是“私生子”风波——出现时,所有人的目光,都死死地盯住了那道裂痕,仿佛它能灼伤我们的眼睛。
我们很少去问一个问题:那让我们感到刺眼的,究竟是裂痕本身的黑暗,还是我们投射在“宝石”上那束过于强烈、不容一丝杂质的光?
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悖论。
我们的愤怒,看似是在捍卫“道德”,实则,可能是在捍卫我们自己所构建的那个“幻象”。人们愤怒的,其实并不是宗庆后做了一个凡人会做的事,而是他辜负了大众让他去做一个“神”的期待,对不对?
我们就像一个虔诚的画师,耗尽心血,画了一幅自以为完美的圣像。我们不允许任何人,包括圣像本人,为这幅画,添上哪怕一笔“不完美”的色彩。
当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,活出了我们“剧本”之外的生命轨迹时,我们感受到的,是一种创作者被“背叛”的愤怒。
这愤怒的背后,藏着的,是我们对“失控”的恐惧,和对“完美”的执念。
4. “神”的死亡:放下对“神”的执念,才能遇见真正的“人”
那么,人们为什么要去“毁神”呢?
这让我想起禅宗里一句听上去很“大逆不道”的话,叫“逢佛杀佛”。
它的意思不是真的要去杀掉佛陀。而是说,任何你看到的、有形有相的“佛”,都只是你内心的投射。你必须亲手打碎这个外部的“幻象”,才能找到自己内在的“真佛”。
人们对宗庆后先生的这场“毁神”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大众必须亲手“杀死”那个他们创造的、完美的“神”,才有可能,去遇见那个真实的、不完美的、却也因此而更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共情的“人”。
一个“神”,是用来被仰望和崇拜的。但一个“人”,却是可以用来被连接和理解的。
当我们不再要求他必须完美时,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他的伟大——一个在时代的洪流中,凭借个人意志,建立起商业帝国的凡人;一个在拥有了巨大财富后,依然保持着朴素生活习惯的凡人;一个同样拥有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、不为人知的欲望与挣扎的凡人。
当我们能看见并接纳一个“人”的全部面向时,我们才能从他身上,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这场“毁神”的狂欢,看似是一场外部的道德审判,实则是一场内部的心理疗愈。人们通过“毁灭”一个外部的“完美”幻象,来获得与自身“不完美”的和解。
结语
聊到这里,我们该如何走出这场“造神”又“毁神”的轮回?
作为一个教练,我始终相信,我们需要学会,去看一个“立体的人”。
这意味着,我们要放弃对“完美偶像”的执念,去接纳和欣赏一个人的“复杂性”与“完整性”。我们可以钦佩宗庆后先生的企业家精神,同时,也理解他作为一个凡人,可能拥有的七情六欲。
真正的成长,不是让你找到一个可以永远仰望的“神”,而是让你在亲手打碎了所有自己创造的“神”之后,终于有勇气,去面对这个不完美、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,也最终,面对那个不完美的、却又无比真实的自己。
或许,这才是宗庆后先生,在他离去之后,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为我们所有人,上的最后一堂,也是最深刻的一堂,关于“人生”的大课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