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说“来不及”了:从国企、外企到小红书,你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
最近,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。
一位博主说,过去十年,普通人想搞点副业、增加点收入,第一波浪潮是去做滴滴司机,第二波是去做美团骑手。这两波机会,本质上,是用我们的“体力”和“时间”,去换取一份相对灵活的收入。
而现在,第三波浪潮来了。这波浪潮,不再是体力的再就业,而是“智力”的再就业。而承接这波浪潮最大的平台,是小红书。
这个观点,让我瞬间醍醐灌顶。作为一个关注营销很多年、也亲自在各个平台摸爬滚打的创作者,我深以为然。
但这背后,又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崛起那么简单。它像一个信号,一个时代的“路标”,清晰地指向了我们就业观念,在过去二十年里,发生的巨大变迁。它更像一声战鼓,在提醒我们这些30、40、50岁的人:那个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、追求一份“稳定工作”的时代,可能真的,一去不复返了。而一个“人人皆可创业”的全新时代,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,向我们扑面而来。
1. “铁饭碗”的锈蚀:一场持续二十年的“安全感”大迁徙
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三四十年前。
那时,我们心中最好的工作是什么?大概率是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。那是一个崇尚“铁饭碗”的年代,我们追求的,是一辈子的稳定与安全。
但很快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第一波冲击来了。外企,成了新的“理想国”。更高的薪水、更专业的管理、更光鲜的头衔,吸引着最有才华的一代人。我们开始相信,安全感,来自于一家强大的、国际化的公司。
再后来,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。BAT(百度、阿里、腾讯)这些本土巨头,用惊人的财富神话和改变世界的梦想,成为了新的“应许之地”。我们又开始相信,安全感,来自于投身一个最具爆发力的“赛道”。
然而今天呢?
当中美贸易战的阴云笼罩,当互联网大厂的“毕业信”满天飞,我们突然发现,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“安全感”,是如此的脆弱。
于是,我们看到,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,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、甚至是有些无奈的“个体化迁徙”。人们的安全感,开始从依赖“一个强大的组织”,转向构建“一个强大的自己”。
“副业”,从一个锦上添花的选项,变成了很多人维持体面的“必需品”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隐隐感觉到,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我们最大的风险,就是只有一个收入来源。
2. “招聘广场”的变迁:从“中华英才”到“虚拟铺面”
伴随着我们对“工作”定义的改变,我们寻找“工作”的“广场”,也在发生着同样深刻的变迁。
-
第一代广场:是“信息布告栏”。从报纸的招聘版,到中华英才网、智联招聘。它们的本质,是中心化的信息分发。企业贴出需求,我们投递简历,像极了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,仰望一块块高悬的“皇榜”。
-
第二代广场:是“在线聊天室”。以BOSS直聘为代表,它打破了层层筛选的壁垒,让求职者可以直接与老板对话。它更高效、更直接,但本质上,依然是“人找岗位”的逻辑。
-
第三代广场:是“体力零工市场”。以滴滴、美团为代表,这是一次革命。它们第一次让数以亿计的普通人,可以绕过“公司”这个中介,直接用自己的“时间”和“体力”,在市场上换取即时回报。这是“个体崛起”的第一波巨浪。
-
第四代广场:是“才华自选超市”。这就是小红书、抖音、视频号、公众号、播客所代表的,全新的生态。它不再是一个“找工作”的地方,而是变成了一个让每个人,都可以将自己的“知识”、“经验”、“技能”、“审美”,打包成“产品”,直接售卖给需要的人的“虚拟店铺”。
我在播客里感慨,我们以前创业,要租铺面,要进创业基地。而现在,小红书,就是我们这个时代,成本最低的“虚拟铺面”。我经常在昆明的一些网红打卡点,看到大量的年轻人,带着专业的设备,在那里拍照、拍视频。“网红”,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词,它变成了一个切切实实的、可以养活自己的“职业”。
这场“招聘广场”的变迁,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“依附组织”到“激活个体”的时代主线。
3. 最大的谎言:“我已经来不及了”
聊到这里,我知道,很多像我一样,四十岁、五十岁的朋友,心里会有一个声音响起:“这些都是年轻人的事了,我们,还来得及吗?”
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。我在播客里说,这个月我才刚刚开始认真做我的公众号,面对那些已经发展了多年的大号,我拼得过那些年轻人吗?
但后来,我彻底想通了。“来不及”,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,对自己说的最大的谎言。
这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。当时,又有多少人,能看清那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呢?大多数人,不也是在犹豫、在观望,觉得“风险太大”、“看不懂”吗?而那些真正抓住机会的人,恰恰是那些在混沌中,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的人。
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,又何尝不是如此?它看起来充满不确定性,但这也恰恰意味着,它充满了非线性的、颠覆性的机会。
年龄,从来都不是问题。
-
任正非,43岁才创立华为,面对的是西方巨头林立的通信市场,他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-
褚时健,74岁才开始种橙子,用十年时间,打造了中国最知名的农业品牌之一。
这样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他们告诉我们,人生的赛道,从来都不是只有一条百米冲刺,它更像一场马拉松,关键不在于你何时起跑,而在于你是否决定起跑,并坚持跑下去。
所以,别再说“来不及”了。对于那些有积累、有阅历、对世界有更深刻理解的我们来说,现在,或许才是最好的时机。
4. “人人皆需创业”的时代:我们该如何“入局”?
那么,我们该如何“入局”?
我认为,这不是一个“要不要”的选择题,而是一个“如何做”的必答题。未来,可能真的没有“就业”这回事,我们每个人,都终将“创业”。
这里的“创业”,不是狭义的“开公司”。而是一种更广义的、以“自我”为核心的“事业经营”。它要求我们:
-
把自己,当作一家“一人公司”来经营。 你的技能,就是你的“产品”;你的口碑,就是你的“品牌”;你的每一次分享,都是你的“市场营销”。
-
放弃对“单一路径”的幻想,去构建一个由主业、副业、多种技能组成的、更具“反脆弱”能力的“人生作品集”。
-
拥抱“人人皆可营销”的现实,主动地、勇敢地,利用小红书、抖音、播客这些去中心化的工具,去发出自己的声音,去连接属于你的“同路人”。
最关键的一点,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反复强调的——你必须在这件事里,找到“乐趣”。如果只是为了赚钱,为了对抗焦虑,你大概率是坚持不下去的。你必须像一个孩子一样,去玩,去探索,去享受这个创造的过程。
结语
作为一个在这个时代里,同样在不断摸索、不断转型的中年人,我深知这条路的挑战。我们头脑中那些来自旧媒体时代的“知识”和“经验”,甚至常常会成为我们的“包袱”。
但我们别无选择。时代就在面前,它不会停下来,等待我们。
我们能做的,就是像一个新人一样,谦卑地、勇敢地,投入到这个新的时代里去。去玩,去尝试,去犯错,去在一次次的实践中,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、那条独一无二的路。
所以,与其说小红书是一个新的“就业圣地”,不如说,它只是这个“人人终将创业”的时代,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。窗外,是一个更广阔、更自由,但也更需要我们自我负责的世界。
你想跟我一起,更深入地探讨,如何在这个新时代里,找到自己的位置吗?
如果想的话,请在底下给我留言,简单地打上“想探讨”三个字,让我知道。目前给我留言的人还不多,但如果同路人足够多,我非常愿意建立一个社群,一起讨论和共享,共同前行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