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取悦”到“服务”:你在教练中,是否也犯了这个致命错误?



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

盛夏的昆明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热烈又慵懒的气息。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——“舒适区”。我们都爱它,不是吗?它温暖、熟悉、安全。但在教练的世界里,“舒适”,有时却是一剂最温柔的“毒药”。


今天,我想和你聊聊一个在教练行业里,极其普遍,却又极其致命的错误。这个错误,往往披着“善意”和“专业”的外衣,让无数充满热情的教练,在不自觉中,从一个“生命的赋能者”,沦为了一个“高级的安慰者”。


这个错误,就是混淆了“服务(Serving)”“取悦(Pleasing)”。


一个“如沐春风”的教练,与一个“原地踏步”的客户


几年前,我曾在一次教练督导(Coaching Supervision)中,接触过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教练,我们称她为Cathy。


Cathy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个人成长教练(Life Coach)。她温暖、共情力极强,和她聊天,你总能感觉到一种“如沐春风”般的舒适。她的客户续约率非常高,几乎所有和她合作过的人,都成了她的朋友。


但她来找我,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一个困惑:“铁林老师,我的客户们都很喜欢我,但……我感觉我并没有真正帮助他们实现那些最渴望的、根本性的突破。他们享受和我聊天,但他们的生活,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。”


她给我分享了一段她与一位长期客户,王女士的会谈录音。王女士的议题,是关于她与青春期儿子的紧张关系。


在录音中,王女士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,向Cathy倾诉儿子的种种“叛逆”行为,以及她自己的委屈和无助。而Cathy,则像一个最完美的倾听者,不断地给予她理解、共情和支持。 “嗯,我听到你了。” “那一定很难受吧。” “你已经做得很好了,真的。”


在会谈的最后,王女士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抚慰,她感激地对Cathy说:“谢谢你,Cathy,和你聊完我舒服多了。”


Cathy的录音,到此结束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你是在“服务”,还是在“取悦”?


听完这段录音,我问Cathy:“在你看来,这次教练,你为王女士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?”


Cathy说:“我为她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,让她可以尽情地倾诉和释放情绪。我让她感觉到了被理解和被支持。”


我说:“是的,你做得非常出色。你是一位非常棒的‘情绪按摩师’。你成功地‘取悦’了你的客户。但是,你‘服务’到她了吗?”


Cathy愣住了。


“取悦(Pleasing)”“服务(Serving)”,这是两个看似相近,实则在能量指向上截然相反的词。


  • 取悦:它的核心目标,是让对方感觉良好。它的能量,是指向“当下”的。为了维持这种“良好感觉”,我们会不自觉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对方不适的言行,比如挑战、质问、或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。

  • 服务:它的核心目标,是支持对方实现他真正渴望的、长期的成长。它的能量,是指向“未来”的。为了这个长远的目标,我们愿意、甚至必须,在当下创造必要的“不舒服”,去挑战那些困住他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。


Cathy的教练,是一次非常成功的“取悦”。她让王女士在当下获得了巨大的情绪价值。但这是否能帮助王女士,在未来,真正改善她和儿子的关系?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。


因为,Cathy为了“取悦”王女士,恰恰回避了那些最关键,也最“不舒服”的问题。比如:


  • “在你描述的这些冲突里,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‘你’?”

  • “当你说儿子‘总是’不听话时,这个‘总是’,指的是100%吗?有没有任何一次例外?”

  • “如果,我们假设,你儿子所有‘叛逆’的行为背后,都有一个积极的意图,那会是什么?”


这些问题,可能会让王女士感到被“冒犯”,会让她从那个“无辜受害者”的故事里惊醒,会让她感到不适。但恰恰是这份“不适”,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。


一个只致力于“取悦”的教练,他永远无法带领客户,穿越那片通往新大陆的、充满风暴的深海。


20250721180346474.jpg


“取悦”的根源:那个害怕“不被喜欢”的自


为什么我们,尤其是很多充满善意的教练,会如此容易掉进“取悦”的陷阱?


因为,“取悦”的背后,藏着我们自己内在的、对“不被喜欢”、“不被认可”的深深恐惧。


让我们再次祭出那个强大的诊断工具——“戏剧三角形(Drama Triangle)”。 当一个教练,其潜意识的最高目标是“我想让你喜欢我”时,他会不自觉地,为自己选择一个最安全、最讨喜的角色——“拯救者(Rescuer)”


他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无条件支持客户的“暖男”或“闺蜜”。他会把客户,小心翼翼地安放在一个“需要被呵护”的“受害者(Victim)”位置上。然后,他们共同构建起一段非常和谐、非常舒服,但毫无成长性的共生关系。


在这段关系里,教练获得了他最需要的“被认可”和“被喜欢”的心理安抚(Stroke);客户则获得了他最需要的“被理解”和“被同情”的情绪价值。双方各取所需,皆大欢喜。


唯一的代价是——客户的成长,停滞了。


这,恰恰是最大的“不专业”和“不负责任”。


在我的教练培训生涯中,我见过太多被困在这个模式里的学员。他们都是善良、有爱心、共情能力极强的人。但他们内在那个“需要被喜欢”的小孩,却成了他们专业成长道路上,最大的绊脚石。


所以,我想对所有立志于通过ICF认证,成为一名专业教练的朋友说:你的第一次“冒险”,不应该是去挑战你的客户,而是去挑战那个渴望“取悦”所有人的你自己。


从“取悦”到“服务”的跃迁:三把钥匙


那么,我们如何才能从一个“取悦者”,跃迁为一个真正的“服务者”呢?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,为自己锻造三把关键的钥匙。


第一把钥匙:一份清晰而勇敢的“教练协议(Coaching Agreement)”


在每一次教练的开始,都和你的客户,签订一份关于“挑战”的协议。 你可以这样问:“在我们的合作中,为了能更好地支持你拿到你真正想要的结果,有时,我可能会提出一些直接、甚至让你感觉有些‘不舒服’的问题或观察。当我这么做的时候,是为了服务于你的最大利益。我可以被允许这样做吗?”


当你事先拿到了这份“挑战许可证”时,你就为自己,也为客户,创造了一个更具心理安全感的空间。你的挑战,不再是“冒犯”,而是在履行你们共同的约定。


第二把钥匙:对“我是谁”的持续觉察


“取悦”是一种自动化反应。要打破它,唯一的办法,就是觉察。 在每一次会谈中,都分出一小部分注意力,像一个“内在的观察者”,去留意自己的状态:


  • “此刻,我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,是为了服务客户,还是为了缓解我自己的焦虑?”

  • “当我回避掉那个尖锐的问题时,我内在的哪个部分,感到了‘安全’?”

  • “我此刻,是更关心‘他喜不喜欢我’,还是更关心‘他能不能成长’?”


这种持续的自我觉察,就是ICF核心能力中“保持临在(Maintains Presence)”“体现教练心态(Embodies a Coaching Mindset)”的精髓。当你能清晰地看见自己内在那个“取悦的小孩”时,你就有了选择“不被他掌控”的自由。


第三把钥匙:对“客户”全然的信任


我们之所以不敢挑战,不敢创造“不舒服”,归根结底,是我们不相信客户拥有穿越这份“不舒服”的力量。我们害怕把他“弄碎了”。

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级别的教练,他与客户之间,有一种近乎信仰的信任。他全然地相信:客户是完整的、有力量的、资源具足的。 他所有的脆弱、不堪和局限,都只是他完整生命的一部分,而不是他的全部。


带着这份信任,教练就敢于去“冒险”。他敢于提出那个可能会让客户沉默、流泪、甚至愤怒的问题。因为他知道,在那份激烈的情绪背后,藏着客户最宝贵的生命能量。而他的工作,就是创造一个足够安全的“容器”,让这份能量得以被看见、被接纳、被转化。


取悦,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客户;而服务,是因为我们全然地相信。


结语:最高级的服务,是敢于“不被喜欢”


回到Cathy的故事。


在我们的督导中,当她看见了自己内在那个渴望“被喜欢”的模式后,她做了一个非常勇敢的决定。


在下一次与王女士的会谈中,当王女士再次开始倾诉时,Cathy在给予了简短的共情后,温和而坚定地打断了她。


她说:“王女士,在过去的几次会谈中,我们都聊得很舒服。但今天,我想邀请我们一起,去做一次更有挑战的尝试,因为我真的希望能支持到你和儿子的关系发生一些真正的变化。你,愿意吗?”


那一次,是她们合作以来,王女士第一次感到“不舒服”的会た谈。但也正是那一次,王女士第一次看见了自己在亲子关系中,那个“控制者”和“受害者”的角色,并第一次开始思考:“除了抱怨,我还能做些什么?”


后来,Cathy告诉我,她因为那次“不舒服”的会谈,差点失去了王女士这个客户。但在几个月后,王女士却为她介绍了三位新的客户。王女士告诉她们:“去找Cathy吧,她可能不是让你最舒服的教练,但她一定是最能让你成长的教练。”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在教练技巧教练心态之间,感到挣扎的你。


请相信,客户找到我们,不是为了交一个能让他舒服的朋友。他们是在用自己最宝贵的时间、金钱和信任,来投资一个“更好的自己”。


而我们作为教练,能给予他们最高级的服务,恰恰就是拥有那份敢于“不被喜欢”的勇气,和那份全然“以客户成长为中心”的专业精神。


这,才是我们这个职业,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