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级的提问,是“问人”,而不是“问事”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盛夏时节,万物都在重复着自己的生命周期。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。人,又何尝不是如此?我们每个人,也都在无意识中,重复着某些特定的“生命周期”,我们称之为“模式”或“人生剧本”。
在我的教练室里,我见过太多被这种“重复”所困扰的精英。他们能力出众,履历光鲜,却仿佛被命运之手按下了“循环播放”键,在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地点,反复品尝着同一种味道的苦果。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老王的故事。他的困境,完美地诠释了,为什么一个教练如果只盯着“事”去解决,将永远无法帮助客户跳出命运的循环。
一个“永远遇不到好下属”的总监
老王(化名)是我的一位高管教练客户。他是一家大型集团的资深总监,能力极强,深受大老板的信任。他来找我,是因为一个让他痛苦不堪,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。
“铁林老师,”他一脸疲惫地对我说,“我不知道为什么,我好像永远都遇不到‘对’的人。我带的团队,下属们总是……怎么说呢,不够主动,缺乏责任心。什么事都要我推一下,他们才动一下。”
他向我详细地描述了当下的“困境”。比如,他最近交给团队一个重要的新项目,结果一个月过去了,进展缓慢。他开会去追问,发现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“合理”的理由。
“A说,市场部的数据还没给到;B说,产品部的需求文档不清晰;C说,要等A和B都完成了他才能开始……每个人看起来都没错,但整个项目就是停滞不前。我感觉,我像一个人在拖着整艘船走,太累了。”
他继续说道: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三年前,我在上一家公司,带的也是这样一支团队。再往前,也是如此。难道,真的是我运气太差,总能遇到这些‘不给力’的下属吗?”
这是一个多么具体、多么真实的“事”,对吗?一个关于“如何提升团队执行力”的管理问题。
如果此刻我是一个管理顾问,或者是一个初级的教练,我可能会立刻和他一起,投入到对这件“事”的解决方案的探讨中:
-
“老王,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项目的流程,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。”
-
“你有没有试过用KPI或者OKR,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目标?”
-
“我们来做个角色扮演,演练一下你下次该如何和A、B、C进行更有效的沟通?”
这些方法,都非常“正确”,也非常“专业”。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,我可以肯定,我最多只能帮助老王,解决“这一次”项目推进的问题。而三个月后,他一定还会带着一个本质上完全相同的故事,再次坐到我的面前。
因为我们两个,都把“聚光灯”,打错了地方。我们都在看“事”,而忽略了那个真正需要被看见的——人。
【铁林视角】:从“行为”到“身份”,教练的“逻辑层次”
老王的困境,完美地诠释了,为什么“教练人,而非教练事”是如此重要。因为,一个人遇到的所有外在的“事”,都只是他内在世界的一面镜子。
在我们Coach8的系统课程中,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模型,叫做“逻辑层次(Logical Levels)”。这个源自NLP(神经语言程序学)的模型,像一个CT扫描仪,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问题到底发生在哪个层面。
它将人的内在经验,划分为六个层次,从下到上分别是:
-
环境(Environment):我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何?(我的办公室、我的团队、我的公司)
-
行为(Behavior):在这个环境中,我具体做了什么?(我开了会,我分配了任务)
-
能力(Capability):我拥有哪些技能和知识来支持我的行为?(我的项目管理能力,我的沟通能力)
-
信念/价值观(Beliefs/Values):我相信什么?我看重什么?是什么在驱动我的能力和行为?(我相信“下属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”,我看重“效率”)
-
身份(Identity):我是谁?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?(我是一个“高标准、严要求的总监”)
-
精神/系统(Spirit/System):我与更大事物(如公司、家庭、社会)的关系是什么?我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?
一个普遍的规律是:低层次的问题,很难在低层次得到根本解决,它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,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药。
老王和我最初的讨论,就完全停留在“环境”(我的团队不给力)和“行为”(我该如何开会、如何沟通)这两个最低的层次。我们所有的努力,都像是在地基已经倾斜的大楼上,去粉刷墙壁、更换门窗,注定是徒劳的。
而一个专业的教练,他会通过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,像一位向导,引导客户的觉察,沿着逻辑层次的阶梯,向上攀登。 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答案,藏在更高的地方。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他们”,到“你”
于是,在那次会谈中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我没有继续追问关于“项目”和“下属”的任何细节。我看着他,非常认真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:
我:“老王,我们先不谈你的下属。在过去的这些年里,你一次又一次地遇到‘不够主动’的团队。我想邀请你,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个‘总是对团队失望’的你。当这个‘总是失望’的你,作为一个领导者,出现在团队面前时,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他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”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,从“What”(事)转向“Who”(人)的提问。我将焦点,从外在的“他们”,拉回到了内在的“你”。我邀请他去观察的,不再是别人的行为,而是他自己在关系中的“身份(Identity)”。)
老王被我这个问题问得愣住了。他习惯了分析别人,却很少有机会,这样去看自己。
他沉默了很久,久到足够让他内在的“系统一”(自动化思维)停下来,让更深层的“系统二”(反思性思维)开始运转。
然后,他用一种近乎梦呓般的声音,慢慢地说:“那个‘总是失望’的我……他很焦虑。他很强大,因为他总能自己把所有问题都扛下来。但他也很孤独,因为他觉得,没有人能真正懂他,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他。他……他内心深处,其实不相信任何人。”
当“不相信任何人”这五个字,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我看到他的身体,猛地一震。
他像是第一次,遇见了那个躲在“能干的总监”这个身份盔甲之下,那个孤独、焦虑、不信任世界的,真实的自己。
【铁林视角】:最高级的提问,是关于“身份”和“信念”的提问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核心能力第七条:唤起觉察(Evokes Awareness)的精髓。特别是其中的子能力:“提出关于客户的问题,例如关于他的思维方式、价值观、需求、渴望和信念。”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提问的“逻辑层次”上。
-
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水平的提问,可能更多地停留在“行为”和“能力”层面(“你做了什么?”“你还可以怎么做?”)。
-
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水平的提问,则会更深入地去探索“信念/价值观”层面(“是什么让你相信,必须这样做?”“这对你来说,什么最重要?”)。
-
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会更频繁地、更勇敢地,在“身份”和“系统”的层面去工作(“作为一个……,你是谁?”“你的这个选择,服务于一个什么样的更大愿景?”)。
因为我们深知,身份,决定信念;信念,驱动行为。 只有当一个人在最深层的“我是谁”上发生了改变,他外在的行为和结果,才会发生真正持久的改变。
这个过程,需要教练具备极高的临在(Presence)和创造信任与安全的能力。因为触碰“身份”和“信念”的提问,往往是极具挑战性,甚至会引起客户的防御。这需要教练拥有一个足够稳定和慈悲的“场”,才能承接住客户可能出现的任何情绪。
当“剧本”被看见,新的可能性才会诞生
当老王看见那个“不相信任何人”的自己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围绕着这个核心的“人生剧本”,做了大量的探索。
-
我们一起回溯了这个“不信任”剧本的来源,看见了它与他童年经历的深刻链接。
-
我们一起探讨了这个剧本,在过去,是如何像一个忠诚的“卫士”,保护了他免受伤害的。
-
我们也一起看见了,在今天,这个曾经的“卫士”,又是如何变成了一个“囚笼”,将他与他的团队、他的家人,深深地隔离开来的。
在一次会谈的结尾,我问他:“老王,现在,你看见了这个‘不相信任何人’的剧本。作为一个有智慧、有力量、并且渴望与团队深度连接的领导者,你希望,从明天开始,为自己写下一个什么样的新剧本?”
他想了很久,说:“我想写一个,‘我相信我的团队,即使他们会犯错’的新剧本。”
我说:“非常棒!那么,为了让这个新剧本,不仅仅停留在纸上。明天,你可以做的、那个最微小的、代表着‘我相信’的第一小步,是什么?”
他说:“明天上午的周会上,当我的下属提出一个我并不认同的方案时,我决定,不第一个开口反驳。我会先问团队里的其他人:‘对于这个方案,大家有什么想法?’。我想先听听他们的声音。”
结语:你是你所有问题的答案
老王的故事,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当他带着“我相信我的团队”这个新剧本,回到他的工作场域时,他惊奇地发现,他的团队,开始变得越来越“主动”了。那些他曾经眼中的“刺头”,变成了最敢于提出创新想法的“勇士”;那些他曾经眼中的“佛系青年”,也开始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。
他的“场”变了,他团队里的人,也随之而变。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在成长路上感到“卡住”,感到“命运弄人”的朋友。
请相信,你生命中所有反复出现的问题,都不是偶然。它们像一个个忠实的信使,前来提醒你,去看见那个你内在的、更深层的自己。
你遇到的所有问题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。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感到被同一个困境所困扰时,请不妨试着,像一个教练一样,问自己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:
“当这个困境出现时,我是谁?”
当你开始勇敢地探索这个问题时,你就会发现,那个能带你走出所有循环的、最有力的手,其实,一直都在你自己的手中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