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根达斯的“去魅”史:从“冰淇淋界的爱马仕”,到“时代的眼泪”


20250723113723312.jpg



作为一个关注营销很多年的人,我最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:一个品牌,究竟是如何“走下神坛”的?


这个念头,源于我最近路过一家哈根达斯门店时的所见所感。曾几何时,那里是情侣约会的圣地,是需要排队才能进入的“奢侈品店”。而如今,门店内却显得有些冷清,与隔壁奶茶店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
前两天,在我的播客节目《胡讲8讲》里,我和我的老朋友Frank、不二也聊起了这个话题。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,那个曾经代表着“爱她,就带她去哈根达斯”的品牌,似乎正在悄然变成“时代的眼泪”。


这背后,当然有市场竞争、消费升级等诸多原因。但今天,我想探讨的,是一个更底层的、也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题——“魅”是如何建立的,又是如何消散的?


哈根达斯用它几十年的起落,为我们所有人,上演了一堂关于品牌、关于人心、也关于我们自己的,极其生动的大师课。



1. “神”的诞生:哈根达斯如何为自己构建起一座“意义的圣殿”?


要理解哈根达斯的“去魅”,我们必须先回到它“成神”的那个年代。


在我的个人播客《铁林物语》里,我曾将哈根达斯早期的成功,归结为它为自己构建的“意义三角”。这套组合拳,打得极其精准,几乎完美地俘获了一代中国中产的心。


  • 第一根支柱:极致的“稀缺感” 我们必须承认,在那个物质还相对匮乏的年代,哈根达斯用“高价”和“稀少”,为自己建立起了第一道护城河。一个单球几十块钱,在当时普通人工资只有几百块的背景下,这本身就是一种高不可攀的“门槛”。 同时,它的门店,只开在最高端的商场和酒店,不像今天的便利店那样随处可见。这种物理空间上的“稀缺”,进一步强化了它的高端定位。

  • 第二根支柱:独特的“仪式感” 吃哈根达斯,在当年,绝不仅仅是“吃个冰淇淋”那么简单。它是一场充满“仪式感”的体验。 你必须走进那装修精致的门店,坐在柔软的沙发上,服务员会用精致的银勺,为你端上那颗完美的冰淇淋球。甚至连吃法,都有讲究——要等它微微融化,才能品尝到最佳的风味。 这种仪式感,将一次简单的消费,升华为一场对“精致生活”的朝圣。

  • 第三根支柱:深刻的“情感绑定” 这是哈根达斯最封神的一招,也是它在中国市场,超越所有竞争对手的“杀手锏”。它通过那句经典的广告语——“爱她,就带她去哈根达斯”,将自己的产品,与人类最普世、也最强大的情感——“爱情”,进行了深度的绑定。 在我们的播客讨论中,不二也提到,当年,请一个女孩吃哈根达斯,是一种极具“社交货币”价值的行为。 它不仅仅代表“我请你吃冰淇淋”,它背后翻译过来的潜台词是:“我是认真的,我是有诚意的,我是有品位的,我是有能力的。” 它成了一个“求偶的媒介”,一个“爱情的试金石”。


你看,通过“稀缺感”、“仪式感”和“情感绑定”这套组合拳,哈根达斯成功地将自己,从一个“食品”,塑造成了一个“意义的符号”。它贩卖的,早已不是冰淇淋,而是一种关于“爱情”、“品位”与“身份”的想象



2. “神”的黄昏:当“意义”的三根支柱,开始同时崩塌


然而,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

当支撑起哈根达斯“神殿”的三根支柱,开始同时动摇时,“去魅”的过程,就变得不可逆转。


  • “稀缺感”的崩塌:从“朝圣”到“日常”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消费市场的极大丰富,哈根达斯当年的“稀缺”优势,早已荡然无存。 价格上,月薪过万的都市白领,已经可以轻松地消费一个几十块的冰淇淋球。渠道上,它从高端商场,下沉到了便利店的冰柜,甚至可以通过外卖平台,半小时内送到你家门口。 当一个“神”,可以随时被“召唤”时,它就失去了神秘感。当“朝圣”变成了“日常”,曾经的光环,也就自然褪去。

  • “仪式感”的消解:当“对手”不再只是冰淇淋 更重要的是,我们的选择,变多了。 正如Frank在节目中提到的,如今,无论是喜茶、奈雪这样的新式茶饮,还是各种精致的网红甜品店,它们在“体验”和“仪式感”的营造上,早已不输甚至超越了哈根达斯。 同时,钟薛高、茅台冰淇淋等国货新贵的崛起,也在产品层面,不断地冲击着哈根达斯的“高端”定位。 当消费者发现,花同样的钱,可以获得更新奇、更具社交分享价值的体验时,哈根达斯那套略显“老派”的仪式,就显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。

  • “情感绑定”的解绑:当“我们”不再需要被定义 这,是哈根达斯“去魅”最核心、也最深刻的原因。 我们这一代人,变了。 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消费一个“昂贵的符号”,来向世界或伴侣,去证明自己的“爱”与“诚意”。不二在节目里一针见血地指出,在今天,如果一个男生还在用“请你吃哈根达斯”来作为约会的“杀手锏”,甚至会显得有些“油腻”和“缺乏创意”。它的“社交货币”,已经严重贬值。 这背后,是一种深刻的集体心智的成熟。我们的自我价值,开始更多地建立在内在的认同,而非外部的标签之上。我们开始相信,真正的爱,体现在日常的陪伴与理解,而不是一次仪式化的消费。 当“爱她,就带她去哈根达斯”这句咒语失效时,哈根达斯,也就从一个“爱情的图腾”,回归到了它本来的样子——一杯,好吃的,冰淇淋。

3. 我们的“观照”:从哈根达斯的“去魅”,看我们自己的“祛魅”


聊到这里,我想把视角,从哈根达斯,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。


因为,哈根达斯的故事,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,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人生。


我们每个人,在成长的过程中,何尝不是在经历一场持续的“祛魅”?


  • 对“权威”的祛魅:小时候,我们觉得父母、老师是无所不知的“神”。但随着我们长大,我们发现,他们也只是和我们一样的、会犯错的普通人。

  • 对“爱情”的祛魅:年轻时,我们以为爱情是风花雪月的童话。但走进婚姻,我们才明白,它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平淡和一地鸡毛的琐碎。

  • 对“成功”的祛魅:我们曾经以为,成功就是赚到很多钱,拥有很高的地位。但当我们真正拥有了一些东西之后,才发现,内心的平静与喜悦,可能与这些外部的标签,并无太大关系。


“祛魅”,不是要我们变得愤世嫉俗,不是要我们去否定一切。恰恰相反,“祛魅”的过程,是一个“去伪存真”的过程。


它让我们有机会,剥离掉那些外界赋予我们的、不属于我们自己的“标签”和“幻象”,去看见那个更真实的、也更本质的自己。


结语


所以,我们该如何评价哈根达斯的今天?


或许,我们不必为它的“陨落”而唏嘘。因为,一个“神”的黄昏,恰恰意味着一个“人”的时代的到来。


当消费者不再需要用哈根达斯来“定义”自己的爱情时,这恰恰说明,我们,变得更自信、也更成熟了。


而这,对我们所有正在做个人品牌、做营销的人来说,是一个巨大的提醒:


不要试图去创造一个让用户“仰望”的、完美的“神”。 去成为一个能与用户“共鸣”的、真实的“人”。


因为,在这个“祛魅”的时代,所有的“神话”,终将褪色。而唯一能够穿越周期的,只有那份源于真实的、直抵人心的力量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