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一个教练,我该写些什么?”——破解内容创作的四大心法


20250723115640369.jpg


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

盛夏时节,万物都在热烈地向世界展示自己。而我们教练,这个以“不说、不教、不给答案”为天职的群体,却常常在“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”这件事上,陷入深深的困惑。


“铁林老师,我是一个教练,我的工作就是提问和倾听,我不能教导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。那么,我到底能在网上写些什么呢?”


这句话,几乎是我在每一个教练培训班、每一次与同行交流时,都会听到的“灵魂拷问”。


我太理解这份困惑了。因为曾几何时,我也被这个“心魔”牢牢困住。我拥有二十多年的营销经验,深知内容营销(Content Marketing)在今天这个时代的重要性。但当我真正成为一名ICF认证教练后,我内心的两个“小人”却开始打架:


  • “营销小人”说:“快!去输出观点,去打造你的个人品牌,去告诉世界你有多牛!”

  • “教练小人”说:”不行!你要保持中正,要‘无我’,你的观点不重要,客户的探索才是一切!”


这种内在的撕扯,让我一度在面对空白文档时,一个字也写不出来。


直到后来,在一次深刻的教练督导(Coaching Supervision)中,我才恍然大悟:我们从一开始,就问错了问题。


我们之所以会卡住,是因为我们把“内容创作”和“教练”看作了两件相互矛盾的事。但真相是,最高级的内容创作,其本质,就是一次深刻的教练。


它不是在“教导”,而是在“唤起觉察(Evokes Awareness)”;它不是在“给予”,而是在“创造空间”。当你带着这样的教练心态(Coaching Mindset)去写作时,你会发现,你拥有的,是一个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宝藏。


今天,我想与你分享,我是如何破解这个心魔,并总结出四大“心法”,将每一次写作,都变成一次“场域教练”的。





心法一:分享你的“看见”,而非你的“正确”


我们常常被一个信念所困:写文章,就要写出“正确”的观点,给出“有效”的方法。


但这恰恰是“专家模式”,不是“教练模式”。


请记住,一个教练最宝贵的资产,不是他有多“正确”,而是他看待世界的那个独特而清澈的视角。你的内容,要分享的,不是“你应该做什么”,而是“关于这件事,我看见了什么”。


  • 看见生活的细节:就像原文中提到的,你参加了一场朋友的婚礼,这让你对“承诺”有了新的感悟。你不需要去写一篇《如何经营你的婚姻》的说教文章。你可以写《一场婚礼,让我重新思考“承诺”的重量》。在文章里,你只是分享你的观察、你的感受、你的联想。你看见了新郎眼神里的紧张与坚定,看见了父亲交出女儿时的不舍与祝福。这些充满“人味儿”的看见,远比任何大道理,更能触动人心。

  • 看见专业的肌理:比如,你在辅导一位高管教练客户时,看见了他是如何在一个看似无解的冲突中,展现出非凡的韧性(Resilience)的。你不需要去写《化解冲突的五大步骤》。你可以写《在那场最激烈的会议上,我看见了人性的光》。你去描述你看见的他的挣扎、他的勇气、他最终选择的慈悲。


【铁林视角】 这,就是“铁林文风”的灵魂。它不是在输出冷冰冰的知识,而是在分享一个有温度的“我”,所“看见”的世界。这在教练关系中,叫做“真实性(Reality)”和“亲和力(Affinity)”。当你的读者,能从你的文字里,感受到一个真实的、会思考、会感动、甚至会犯错的你时,那份信任的连接,便已悄然建立。你的个人品牌,也因此而变得独一无二。


心法二:搭建你的“灯塔”,而非搬运“砖块”


很多教练朋友喜欢读书,喜欢学习。这是一个极好的习惯。但很多人在分享时,只是简单地做了知识的“搬运工”。“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,分享5个金句给大家。”


这种分享,有价值,但价值不大。因为它只是在搬运“砖块”,而没有为读者搭建起一座能指引方向的“灯塔”。


一个更好的方式是,将你学到的知识,与你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教练实践,进行“化学反应”


  • 用你的案例,去点亮一个理论:比如,你最近在重读阿德勒的《理解人性》,对“课题分离”这个概念有了新的领悟。你不要只写一篇读书笔记去解释什么是课题分离。你可以分享一个你自己的故事,或者一个匿名处理后的客户案例:“我曾如何因为混淆课题,而与我的母亲陷入了二十年的‘战争’?又是如何通过课题分离,找回了关系的平静?” 你用一个活生生的故事,让一个抽象的理论,变得有血有肉,可感可知。

  • 用你的洞察,去挑战一个观点:当你看到一篇行业热文时,不要只是简单地转发。去思考,去消化,然后发出你自己的声音。这篇文章的观点,你同意吗?你不同意吗?基于你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的经验,你看到了哪些它没有看到的、更深的层面?


【铁林视角】 这,是在构建你的专业权威性。一个真正的思想领袖,不是知道得最多的人,而是能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连接、整合,并从中提炼出自己独特洞见的人。这要求我们,不能只做知识的“消费者”,更要做知识的“创造者”和“整合者”。当你开始这样做时,你的文章,就不再是信息的重复,而是在为这个行业,贡献独一无二的增量价值。


心法三:种下你的“种子”,而非追求“收割”


很多教练对内容创作的焦虑,源于一个隐藏的假设:“我写这篇文章,能给我带来客户吗?”


当我们的心态,从“分享”滑向“收割”时,我们的文字,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焦虑、功利,充满销售感。而这,恰恰是读者最反感的。


我更推崇的心态是:把你的每一次内容创作,都看作是在读者的心田里,种下一颗“教练的种子”。


  • 普及教练的价值:尽管国际教练联盟(ICF)在全球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,但在国内,对于教练(Coaching)到底是什么,大多数人还是一知半解。你的文章,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“科普”窗口。你可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,去解释“教练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?”、“一次好的教练会谈是什么样的?”、“教练如何帮助一个Life Coach客户找到人生方向?”。

  • 传递教练的思维方式:你甚至可以不提“教练”这两个字。你可以将教练的思维方式,融入到对一个社会热点、一部热门电影的解读中。例如,在分析一个复杂的商业案例时,你可以用系统思考(Systems Thinking)的视角;在解读一个人物的命运时,你可以用戏剧三角形(Drama Triangle)的框架。


【铁林视角】 这,是在践行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的行业责任。根据ICF道德准则,我们有责任“维护和促进教练专业的卓越性”。通过高质量的内容,去教育市场,去提升大众对教练的认知,本身就是我们为这个行业做贡献的最好方式。


当你不再执着于“收割”眼前的客户,而是致力于为整个生态“播种”时,你会发现,那些被你的思想所滋养的读者,会在他们生命中某个需要支持的时刻,第一个就想到你。这,才是最高级的营销——润物细无声


心法四:善用你的“外脑”,而非替代你的“真心”


最后,我们来聊聊AI。是的,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它能帮我们搜集资料,整理结构,甚至生成流畅的文案。


但请一定记住:AI可以成为你高效的“助理”,但永远不能替代你那颗作为教练的“真心”。


  • 让AI为你“搭骨架”:当你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时,你可以向AI提问,让它为你生成一个可能的文章大纲,或者帮你找到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数据。

  • 让AI为你“做调研”:你可以把一篇专业的英文报告(比如我们资料库里的那些)“投喂”给AI,让它为你提炼核心观点,并作为你写作的参考。


但最终,为这篇文章注入灵魂的,一定是你自己。


  • 注入你独特的案例和故事

  • 注入你深刻的【铁林视角】

  • 注入你对客户、对世界那份独一无二的、充满温度的“看见”


【铁林视角】 AI能处理“信息”,但无法处理“生命”。它能模仿风格,但无法复制体验。在内容营销领域,最终能打动人心的,永远不是最完美的文笔,而是最真实的共鸣。


所以,请大胆地去使用AI这个强大的“外脑”,将自己从那些重复性的、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。然后,把我们最宝贵的时间和心力,投入到那些真正无法被替代的事情上——去生活,去感受,去连接,去思考,去爱。


结语:你的每一次分享,都在点亮一盏灯


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:“我是一个教练,我该写些什么?”


现在,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全新的答案。


别再问“我该写什么”了。去问“我看见了什么?”,去问“我被什么所触动?”,去问“我有什么,是发自内心,不吐不快的?”


然后,勇敢地,把你看见的光,分享出去。


请不要低估你文字的力量。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,你今天写下的某一段感悟,会在某个深夜,点亮一个正处在迷茫中的灵魂;你分享的某一个案例,会像一把钥匙,打开一个管理者心中那个困扰已久的结。


就像诗文最后那句触动我的话:“What if, through your content, you can touch one life today?”


是的,万一,因为你的内容,就能触动一个生命呢?


这,或许就是我们作为教练,坚持写作,最大的意义。
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