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又收到了法院传票:从“视觉某某”们的“版权围猎”中,我们普通创作者该如何“渡劫”?
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,我几乎每年都会收到一次“法院传票”。
没错,你没听错。不是恐吓信,不是律师函,是盖着法院公章的、冰冷的传票。
最近一次,是在前几天。当我再次看到那熟悉的信封时,内心已经毫无波澜,甚至有点想笑。这几年,因为图片、字体等版权问题,我交的“学费”,早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我身边很多做自媒体、开“一人公司”的朋友,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。我们就像一群在黑暗森林里小心翼翼行走的探险者,总会在不经意间,踩中那些由“版权猎人”们精心布下的、看不见的“捕兽夹”。
今天,我不想再去控诉那些被称为“版权流氓”的公司。我想聊的,是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话题。我想把我这几年用真金白银换来的“血泪史”,掰开揉碎了,分享给所有正在内容创作道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。
因为,在这场看似无解的“版权围猎”中,其实藏着一条成本极低、甚至可以说极其优雅的“渡劫”之路。
1. “版权”的灰产江湖:一场针对“小白”的精准围猎
在聊“渡劫”之前,我们必须先看清,我们面对的,究竟是怎样一个“江湖”。
我们很多人,在刚开始做自媒体时,都有一种天真的想法:我还这么小,谁会注意到我呢?
于是,我们心安理得地从网上下载图片,使用那些看起来很漂亮的字体,甚至截取一段电影的片段。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“自娱自乐”。
但我们不知道的是,一张巨大的、由算法驱动的“天网”,早已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。
像“视觉某某”这类公司,它们最擅长的,就是一种被很多人称为“钓鱼式维权”的商业模式。它们的做法通常是:
- 广撒网:将海量的、甚至是一些有争议的图片,铺满整个互联网,让你随处可见,随手可用。
- 精捕鱼:利用技术手段,全网抓取那些使用了他们图片的内容。它们甚至不在乎你是一个只有几十个粉丝的小号,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。
- 高索赔:在“养”了一段时间,积累了足够的“证据”之后,一纸律师函或法院传票,便会送到你的面前,索取高额的赔偿,或者逼迫你签下昂贵的年度合作协议。
我在播客里感慨,我甚至怀疑,它们是不是故意把一些带有水印的图片,做得特别模糊,让你以为裁掉就没事了。
这套打法,极其有效。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我们绝大多数普通创作者的几个“软肋”:版权意识的淡薄、侥幸心理的存在、以及维权成本的高昂。
2. 我的“血泪史”:那些年,我为“无知”交过的昂贵学费
我不想只讲大道理,我想给你们看看我自己的“伤疤”。
-
第一次“被猎”,是因为一张特朗普的照片。 几年前,我在一篇文章里,用了一张特朗普的公开照片。我当时天真地以为,公众人物的照片,应该是可以使用的。结果,很快就收到了律师函。对方逻辑清晰,证据确凿,最终,我付了一笔不菲的“和解费”。那一刻,我才第一次意识到,这张小小的图片背后,水有多深。
- 第二次“踩坑”,是因为一个小小的“字体”。 我们团队的设计师,在一次海报设计中,使用了一款网上下载的、看起来很漂亮的“免费”字体。结果,几个月后,字体公司找上门来。我们才知道,那款字体,所谓的“免费”,仅限于“个人非商业用途”。而我们的公众号文章,一旦开启了“打赏”功能,就立刻被定义为了“商业用途”。又是一次漫长的扯皮和最终的赔偿。
这些年,我在图片和字体版权上花的冤枉钱,加起来足以买一辆不错的车。
我分享这些,不是为了博取同情。我是想用我自己的“血泪史”告诉大家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在这个时代,任何看似“免费”的东西,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,让你付出最昂贵的代价。而我们为“无知”所交的学费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。
3. 300元的“护身符”:我如何用一张“年卡”,终结了这场噩梦?
在经历了数次的“版权围猎”后,我一度陷入了深深的焦虑。
我开始偏执地审视我的每一篇文章,每一张图片。我让团队花大量的时间,去寻找那些真正免费、可商用的素材。但这极大地拖慢了我们的创作效率,也扼杀了我们很多的创意。
直到前年,我们团队开始全面使用一个叫Canva(中文名叫“可画”)的设计工具。
我必须坦诚,这,彻底改变了我的游戏。
Canva最让我惊艳的,不是它那些简单易用的设计模板,而是它背后那个,强大到近乎“奢侈”的正版素材库。它的年费会员,大概也就300多块钱。但你一旦拥有了它,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视觉中国、站酷海洛、汉仪字库等几乎所有主流付费素材平台的正版授权。
这是一个什么概念?
这意味着,我只用了一顿饭的钱,就为我全年的内容创作,买了一份“无限责任险”。
今年,当我再次收到那封熟悉的“侵权通知”时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。我只是平静地,把我的Canva会员协议和作品链接发了过去,然后,就再也没有然后了。
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。
4. “版权猎人”的黄昏:为何我说,这种生意模式,终将消亡?
聊到这里,我想表达一个更核心的观点。
我认为,像视觉某某那样,以“钓鱼式维权”为核心的商业模式,是一种注定要走向黄昏的模式。
为什么?
因为它整个商业大厦的根基,是建立在“信息不对称”和“创作者的无知”之上的。它赚的,是“罚款”,而不是“服务费”。
但这个根基,正在被快速地瓦解。
-
一方面,是创作者“版权意识”的集体觉醒。 像我这样被“猎杀”过的“幸存者”们,正在通过各种渠道,分享自己的“血泪史”,提醒后来者不要再“踩坑”。市场的“免疫力”,正在被快速地建立起来。
- 另一方面,是像Canva这样的“平权工具”的普及。 Canva做了一件极其伟大的事,它用一种极低的、近乎“公益”的价格,将曾经被少数公司垄断的“正版版权”,变成了一种人人都可以轻松获得的“基础设施”。
当创作者的“免疫力”越来越强,当避免侵权的“疫苗”又如此便宜易得时,“版权猎人”们的“猎物”,自然就会越来越少。
这,又是一次完美的“回旋镖效应”。那些试图通过“收割无知”来获利的公司,他们每一次成功的“围猎”,都在客观上,为整个市场,进行了一次最深刻的“版权教育”。他们越成功,就越是在加速挖掘自己的“坟墓”。
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体面的生意。一个好的商业模式,应该是“成就客户”,而不是“狩猎客户”。
结语
所以,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
作为一个在内容创作这条路上,走了很多年的“老人”,我想给所有朋友,尤其是那些刚刚起步的自媒体人、创业者,一个最真诚的建议:
请从一开始,就像爱护你的眼睛一样,去爱护你的“版权羽毛”。
这不仅仅是为了“避坑”,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在的“君子慎独”。
一个真正的“手艺人”,他不仅会专注于打磨作品本身的光彩,更会认真地清理工作台上每一颗微小的尘埃。因为他知道,任何一个不被在意的细节,都有可能在未来,毁掉整件作品的完美。
300块钱一年的Canva会员,或许是你创业路上,最值得投资的一笔钱。 它买到的,不是几张图片,几款字体。
它买到的,是让你免于恐惧的自由,是让你可以专注于创作本身的权利。
这,或许才是这个时代,给予我们这些“数字个体户”的,最宝贵的“护身符”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