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“自己割尾巴”了:你的“专业”与“品位”,才是对抗平庸最后的“护城河”


20250724135244551.jpg



作为一个习惯于用声音和文字来整理思想的人,有些念头,会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很久。


今天这篇文章的“话头”,就在我脑子里待了两三周了。它源于“一条”创始人徐沪生先生的一段访谈,以及其中那句,让我初听时,既“不服气”,又深感“被点醒”的话。


在转述的版本里,我听到的那句话是:“做短视频最大的障碍,是你的认知。


说实话,我一开始听到,心里是有点不服气的。


我心想,我一个做了二十年营销、天天都在跟“认知”打交道的人,你现在告诉我,我的“认知”,竟然是我的“障碍”?这听上去,多少有点反直觉,对不对?


但正是这份“不服气”,让我开始反复地咀嚼和反思这句话。我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,试图用“知识的诅咒”来解构我们这些“资深人士”,为何会在短视频的战场上,常常感到水土不服。


但最近,我找到了徐沪生先生那段访谈的原文。当我逐字逐句地读完,我才发现,我们,或许都误解了他。他想表达的,从来都不是“认知”本身有错。恰恰相反,他是在用自己“惨不忍睹”的失败经历,向我们所有人,尤其是我们这些在专业领域有所积累的人,发出一次最真诚的呐喊:


千万不要,把你最宝贵的“认知”,当成洗澡水一样泼掉。



1. “爆汁香肠”的诱惑:一场关于“显瘦、显白、显腿长”的集体迷失


这让我想起了禅宗的故事。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,去拜访南隐禅师,请教什么是“禅”。禅师不语,只是为他倒茶。水满了,溢出来了,禅师却还在继续倒。


学者忍不住喊道:“大师,已经满了,不要再倒了!”


南隐禅师停下来说:“是啊,你的头脑,就像这只杯子,装满了各种见解和模式。如果你不先倒空自己,我又如何能为你注入新的东西呢?


我们今天这些所谓的“资深人士”,在面对短视频这个新世界时,又何尝不是那个端着“满杯子”的学者?我们的杯子里,装满了过去成功的经验、专业的知识和自洽的逻辑。


而此刻,整个市场,都在热情地,为我们递上另一杯看似更香醇的“茶”。这杯茶的名字,叫“流量密码”。


徐沪生在访谈中,讲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故事。当他们“一条”这样专业的媒体公司,决定投身个人IP和短视频时,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,请了很多顾问,学习了很多“方法论”。而当时,整个市场的“共识”就是那两句著名的口号:“专业是流量的敌人,品位是流量的敌人


这些方法论,把世界简化得极其诱人:


  • 如果你拍时尚,别去聊什么“巴黎时装周”和“独立设计师”,没人关心。你只需要告诉用户,如何“显瘦、显白、显腿长”

  • 如果你拍美食,别去讲什么文化和食材,你只需要把“情绪值拉满”,让“爆汁香肠”的汁水,溅满整个屏幕。


徐沪生说,他当时听完,也觉得“醍醐灌顶”,立刻就带着团队去试。


这像极了我们每个人,在面对流量焦虑时的样子,对不对?我们总觉得,一定有一个“万能公式”,一套“流量密码”,只要我们学会了,就能一夜爆红。于是,我们开始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,去模仿那些看似成功的“套路”。


但结果呢?


徐沪生用四个字形容:“惨不忍睹”。



2. “老羊厨房”的觉醒:你是什么样的人,就做什么样的内容


在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失败尝试后,“一条”的团队,终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“反思”。


他们意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:那些所谓的“流量密码”,我们根本“不擅长”。


让一群“老牌文艺青年”,去学那些夸张的、情绪化的表演,就像让一个京剧演员,去唱二人转,不仅别扭,而且很可能,还干不过那些天生就吃这碗饭的“二人转”演员。


于是,他们做出了一个极其勇敢的决定——“全部扔到旁边,我们不学了。”


他们决定,回归自己最擅长、也最热爱的东西。


  • 他们不再拍“爆汁香肠”,而是推出了“老羊厨房”。他们选择老羊和波子这对夫妻,不是因为他们做菜有多么花哨,而是因为他们的“生活方式”,与“一条”的审美和价值观,是匹配的。

  • 在老羊的家里,每一个餐具,每一个筷子架,都是“职人的手工作品”。 视频的封面,都由专业的摄影师来拍摄。这背后,是“一条”对“”和“专业”的坚持。


当他们不再去迎合一个想象中的、所谓的“大众”时,奇迹发生了。


“老羊厨房”上线一个月,就突破了100万粉丝,单条视频的播放量,达到了一亿。


更重要的是,评论区里吸引来的,不再是泛泛的流量,而是一群与他们“完全匹配”的、同样热爱生活、珍视品位的人


那一刻,徐沪生终于悟到了那个最深刻的道理:“你是什么样的人,就做什么样的内容。



3. “割尾巴”的陷阱:别把你最宝贵的,当成洗澡水泼掉


聊到这里,我们再回头看。


“专业是流量的敌人”,这句话,错了吗?


或许,它没错。但它的适用范围,极其有限。它或许适用于那些本身就没有太多“专业”和“品位”积累的创作者,对他们来说,“情绪化”和“接地气”,确实是快速起号的捷径。


但对于我们这些,在某个领域里,已经浸淫了十年、二十年的人来说,这句话,就是一副最毒的“毒药”


因为它在诱惑我们,去做一件最愚蠢的事——“自己给自己割尾巴”


我们花费了半生,才积累起来的那些最宝贵的财富——我们的专业知识、我们的审美趣味、我们对世界独特的认知——这些东西,恰恰是我们身上,最独特、最无法被模仿的“闪光点”。


而那些所谓的“方法论”,却在教我们,把这些最宝贵的财富,“当成洗澡水一样扔掉”。


徐沪生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如果扔掉这些之后,你就是nobody。


你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“阵地”,跑到别人的“主场”,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方式,去跟人家进行最低维度的竞争。这,不是找死,又是什么呢?



结语:你的“认知”,才是你最后的“护城河”


所以,作为一个同样在内容创作这条路上,不断摸索、也踩过不少坑的“老人”,我想把徐沪生先生的这份领悟,转赠给我们自己,以及所有正在感到迷茫的创作者:


不要再妄自菲薄了。


你的“专业”,你的“品位”,你对这个世界独特的“认知”,绝对不是流量的敌人。恰恰相反,它们是你最可靠、也最长久的朋友。


我们真正要做的,不是去“消除”我们的认知,而是去“转化”我们的认知。


是去思考,如何用更生动、更真诚、更贴近人性的方式,将我们那些深刻的、体系化的认知,“翻译”给这个时代的用户听。


这,是一条更难的路。它需要我们,既要有对自己“内核”的坚守,又要有对自己“表达方式”的持续迭代。


但我也坚信,这,是唯一一条,能让我们走得更远、也更安心的路。


这让我想起了道家说的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”。那些看似“无用”的、不能直接兑换为流量的“品位”和“专业”,恰恰是在这个“人人皆可表演”的时代,保护我们不迷失方向、不丢掉灵魂的,最后的“护城河”。


当所有的流量“密码”都失效时,最终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,只有那个独一无二、谁也拿不走的——我们自己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