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每一次演讲,都是一场“一对多”的教练


20250724140222341.jpg


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

昆明的七月,雨季正盛。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过后,空气里满是青草和泥土的芬芳,整座城市都像被洗过一样,清澈而通透。这个季节,总让我想起“分享”与“给予”的力量。


在我的教练社群里,我常常听到一个充满矛盾的困惑。很多教练,他们在“一对一”的私密对话中,可以做到全然的临在、深刻的共情,像一面清澈的湖水,映照出客户的灵魂。但只要一想到要站上舞台,面对几十上百双眼睛,进行一次公开演讲,他们就会立刻感到焦虑、恐惧,甚至抗拒。


“铁林老师,”他们会说,“演讲是‘说教’,是‘表演’,是‘营销’。而我们教练,是不评判、不给答案的。这两件事,根本就是冲突的!”( 就如同上篇《“我是一个教练,我该写些什么?”——破解内容创作的四大心法 写的一样,似乎教练天然就和营销或者销售是天然抵触的关系...)


这个困惑,我太理解了。因为曾几何时,我也深陷其中。


但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彻底改变了我看法的“认知重塑”。这个重塑,让我从一个“害怕演讲的教练”,变成了一个“享受演讲的教练”。这个核心的转变就是:


我们能否,不再把演讲看作是一场“单向输出的表演”,而是看作一次“一对多的场域教练”?


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教练心态(Coaching Mindset)走上舞台时,你会发现,你所做的每一件事——从选择主题、到讲述故事,再到与观众的互动——都将不再是技巧,而是一门深刻的、创造连接与启发的艺术。



心法一:从“找客户”到“找灵魂”——你的“场”为谁而建?


很多教练把演讲,当作一种内容营销(Content Marketing)或获取客户的渠道。这个想法没错,但它很容易让我们走偏。我们会开始追逐“风口”,去讲那些听起来最热门、最大牌的议题;我们会开始迎合“金主”,去那些看起来最高大上的场合。

结果往往是,我们准备了一套完美的PPT,进行了一场逻辑无懈可击的演讲,台下却一片寂静,掌声礼貌而疏离。我们感觉,自己像一个孤独的“卖艺人”,而不是一个触动灵魂的“唤醒者”。


为什么?因为我们从一开始,就搞错了“听众”的定义。


一个教练的演讲,它的听众,不是“潜在客户”,而是“同频的灵魂”。


我曾有过一次非常“失败”的演讲经历。那是一家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硬核科技公司,邀请我去分享“教练式领导力”。我准备了大量关于ICF认证、关于高管教练如何提升团队效能的案例和数据。我讲得激情澎湃,但台下工程师们的眼神,却充满了“不明觉厉”的迷茫。那一次,我感觉我的能量,像是打在了一面光滑的玻璃墙上,被尽数反弹了回来。


几周后,我受邀为一个几十人的女性创业者社群,做一次小范围的内部分享。我没有准备PPT,只是真诚地分享了我在创业过程中,那些关于脆弱、关于自我怀疑、关于在混乱中寻找方向的故事。


那一次,我讲到动情处,看到台下很多人都在悄悄抹眼泪。分享结束后,我被团团围住,每个人都想和我聊聊她们自己的“至暗时刻”。


这两次经历,让我深刻地理解了“利基市场(Niche)”的真正含义。它不是一个商业术语,它是一个能量法则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 在我们的Coach8 教练与市场营销课中,我们强调要找到你独特的空间。这个“空间”,不仅仅是市场定位,更是你的“能量场”能与谁共振。一个教练的演讲,他最大的魅力,不是来自于他讲的内容有多高深,而是来自于他讲述这些内容时,那种发自内心的、不可动摇的“我相信”。这份能量,是无法伪装的。


所以,在选择一次演讲机会前,请不要先问“这个场合能给我带来多少客户?”。请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:


  1. 台下的这群人,是我真心关心的吗?他们的困境,是否真正触动过我?

  2. 我要分享的主题,是我自己真正经历过、并为之热血沸腾的吗?

  3. 如果这次演讲没有任何回报,我依然会充满热情地,想和他们说点什么吗?


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“是”的时候,你就找到了那个属于你的“场”。在这个场里,你不需要表演,你只需要“在场(Be Present)”。



心法二:从“讲道理”到“讲故事”——你的“场”如何动人?


一个常见的演讲误区,是试图把所有“干货”都塞给听众。我们把模型、理论、数据、图表,做成精美的PPT,像一个尽职尽责的“老师”,试图在一个小时内,完成一整个学期的信息灌输。


结果是,我们讲得口干舌燥,听众听得昏昏欲睡。


为什么?因为道理,只能到达人的“头脑”;而故事,才能进入人的“心里”。


一个教练,在演讲时,他最强大的“武器”,不是他的逻辑,而是他的故事。


  • 你可以花半个小时,去讲解ICF团队教练能力(ICF Team Coaching Competencies)的复杂框架。

  • 你也可以花十分钟,去讲述那个“猎豹项目”的故事——一个全明星团队,是如何因为缺乏一个健康的“场”,而最终分崩离析的。


你觉得,哪一个,更能让台下的管理者们,感到“扎心”,并产生“我必须改变”的冲动?



【铁林视角】 这,就是Coach8 隐喻教练工作坊的精髓。一个好的故事,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“催眠”和“植入”。它能巧妙地绕过听众意识层面的“防御”和“评判”(比如,“你讲的这套理论不适合我们公司”),直接与他那充满情感和直觉的“潜意识”对话。

当你讲述自己在华山悬崖边,与那个“过度自信”的自己相遇的故事时,你不是在分享一个旅游见闻。你是在邀请台下的每一位听众,去温柔地、安全地,看一看他们自己生命中的“悬崖”。 当你在分享那个“总是遇不到好下属”的老王的故事时,你不是在做一个管理案例分析。你是在运用逻辑层次(Logical Levels)的智慧,引导听众去反思,他们自己是否也常常卡在“行为”和“环境”的层面,而忽略了去探索更深层的“身份”与“信念”。


一个好的教练演讲者,他从不直接“教”人。他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充满隐喻和张力的故事,在听众的心里,挖出一口口“井”。 听众会顺着这口井,自己打出甘甜的“洞见之水”。



心法三:从“完美”到“真实”——你的“场”如何让人安心?


很多教练害怕演讲,是因为他们被那些完美的“TED式演讲”给“绑架”了。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口若悬河、手势精准、逻辑完美,不能犯一丝一毫的错误。


这种对“完美”的追求,恰恰是演讲中最致命的“毒药”。因为它会让你变得紧张、僵硬、不真实。它会在你和听众之间,树起一堵名为“专业”的高墙。


请记住,听众来到现场,不是为了看一个“完美的演讲机器人”。他们是来与一个“活生生的人”相遇。


你的真实,远比你的完美,更具力量。


我曾有过一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的“演讲事故”。那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行业峰会,我上台前,发现我精心准备的PPT,因为电脑兼容性问题,完全打不开了。


在那一瞬间,我感觉血液都涌上了头顶。但我很快让自己冷静下来。我走上台,拿起话筒,第一句话就是:


“各位朋友,下午好。我刚刚经历了一场小小的‘灾难’,我为大家准备的那份极其精美、堪称艺术品的PPT,它决定在今天罢工了。”


台下先是一愣,随即爆发出善意的笑声。


“所以,”我继续说,“接下来的一个小时,我们可能无法进行一场‘信息量巨大’的知识讲座了。但也许,我们可以因祸得福,进行一场没有PPT干扰的、更真实的‘炉边对话’。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但我邀请你们,和我一起,来共同创造它。”


那一次,成了我职业生涯中,最投入、也收获反馈最好的一次演讲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 这,就是我们课程中反复强调的ARC模型,在演讲场域的最高阶应用。


  • 亲和力(Affinity):我与听众,在那一笑之间,建立了“我们都是会遇到倒霉事的人”的亲和力。

  • 真实性(Reality):我没有掩饰我的窘迫,我选择了坦诚我的“不完美”。这份“脆弱”,恰恰是建立信任最强大的武器。

  • 沟通(Communication):我放弃了单向的“灌输”,而是发出了一个“共创”的邀请。


一个教练的演讲,其核心目的,不是去“呈现”一套完美的内容,而是去“创造”一个充满心理安全(Psychological Safety)的“场”。在这个场里,你的“不完美”,恰恰是在给予听众一种“许可”——“在这里,我们都可以不完美,我们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。”


当听众感到安全时,他们的心门,才会真正地为你打开。



心法四:从“一次性”到“持续性”——你的“场”如何延续?


一场演讲,不应该在你的“谢谢大家”中,就宣告结束。那太浪费了。


一次好的演讲,它不应该是一个“句号”,而应该是一个“冒号”,或者一个“二维码”。 它是一个更宏大、更持续的“服务旅程”的“入口”。


在我的每一次演讲结尾,我的结束页上,永远放着我的个人公众号二维码。我会真诚地对大家说: “今天的分享,只是一个开始。如果你对今天我们聊到的话题——无论是团队教练ICF认证路径(ACC, PCC, MCC),还是个人成长教练的实践——有更深的兴趣,欢迎你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‘铁林物语’。在那里,有我更系统、更完整的思考和案例。我们的对话,可以在那里,继续。”


这,就是将一个“一次性”的演讲场域,转化为一个“可持续”的关系系统。


  • 你的公众号,是你持续为他们提供价值的“服务站”。

  • 你的系列文章,是你与他们进行深度对话的“线上教练室”。

  • 你未来的线上课程或线下工作坊,则是你为那些最高意愿的“同频者”,提供的“私享深度体验”。


【铁林视角】 这,就是我们的Coach8 教练与市场营销课(基础篇和进阶篇)中,关于“建立你的业务发展行动计划”和“客户旅程设计”的核心思想。


我们不是在做“一锤子买卖”的营销。我们是在设计一个完整的“价值阶梯”。每一次公开演讲,都是这个阶梯的第一级。它的目的,不是直接把人拉到顶楼,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价值,并愿意主动地,向上再走一级。


这种心态,会让你在演讲时,变得无比从容。因为你不再执着于在90分钟内“搞定”所有人。你知道,真正的连接,才刚刚开始。



结语:去吧,用你的生命,点亮一个“场”


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:“我是一个教练,我该如何向世界‘发声’?”


现在,我想把这个问题,扩展为:“我是一个教练,我该如何向世界‘发声’?


答案,或许就是今天我们探讨的这一切。


不要再把演讲,看作是一场令人生畏的“表演”或“任务”。请把它,看作是你作为一名教练,能给予这个世界,最慷慨、最集中的一次“服务”。


去吧,找到那些让你灵魂共振的“听众”,用你生命中最真实的故事去触动他们,用你作为教练最慈悲的“真实”去包容他们,然后,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度连接的大门。


走上那个舞台,去创造一个“场”,然后,在那个场里,去点亮尽可能多的灵魂。


这,或许才是我们作为教练,在这个时代,最重要的使命。
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