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“零罢免”的疯狂一夜:一场写给所有“打工人”的顶级营销“阳谋”




最近,我常常在清晨五六点钟就醒来,脑子里总萦绕着一些挥之不去的念头。作为一个习惯于用声音和文字来整理思想的人,我决定把这些念头记录下来。


起因,是7月26号那天,发生在海峡对岸的一场大戏——台湾地区所谓的“大罢免”。


说实话,一开始,我跟很多人一样,是抱着一种“吃瓜看戏”的心态。毕竟,在这个“抓马”(Drama)横行的时代,我们早已习惯了各种反转与喧嚣。但当最终结果出来的那一刻——24位被锁定的在野党“立委”,最终罢免案“0”通过——我必须承认,我被深深地“震撼”了。


这种震撼,不是因为政治,而是因为,我作为一个在营销和商业世界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“老人”,清晰地嗅到了一股极其熟悉,又极其凌厉的味道。


这根本不是一场政治的胜利,这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、足以载入史册的营销战役的完胜。


它像一面镜子,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,争夺“人心”的游戏规则,已经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改变。它更像一个“阳谋”,一场写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,每一个还在职场里苦苦挣扎、渴望发出自己声音的“打工人”的顶级营销课。


所以今天,请允许我,我们不聊政治,不聊立场。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,戴上营销的“显微镜”,手持人性的“手术刀”,去复盘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惊天逆转。


因为,看懂了这场战役,或许,我们就能看懂,在这个“人人皆是IP”的时代,我们自己,该如何打赢那场名为“人生”的战争。



第一章:不可能的“死局”——当全世界都以为他们输定了


我们先来复盘一下,这场战役开始之前,在野的蓝白阵营,面临的是一个怎样“必死无疑”的牌局。


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:在一个巨大的牌桌上,你的对手,是掌控着几乎所有主流媒体、手握巨大资源、且极其擅长煽动舆论的“庄家”。而你这边呢?25个人被推上“罢免台”,其中24个都是你的人。对手只需要在每一个选区,轻轻煽动一小部分人的情绪,就能像“拔钉子”一样,把你的阵地一个个拔掉。


当时的舆论风向,几乎是一边倒的。就像我在我的播客《铁林物语》里和朋友们聊到的那样,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认为,蓝白阵营这次“不死也要脱层皮”,至少要被罢免掉一半人。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政治逻辑和资源对比的、极其理性的判断。


甚至连他们自己,可能都做好了“断臂求生”的准备。


这像不像我们每个“打工人”都曾面临过的绝境?


当你被一个强大的、不讲理的甲方或老板逼到墙角;当你的项目被所有人不看好,资源被抽调,团队人心惶惶;当所有的KPI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你的头上……那份四面楚歌、孤立无援的窒息感,是不是一模一样?


然而,商业世界和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,总有一些人,能把一手“必输”的烂牌,打成王炸。


最终的结果,是“0”。一个都没有被罢免。


这已经不是“奇迹”了,这近乎于“神迹”。它打破了所有人的认知,让所有的“专家”和“名嘴”大跌眼镜。


那一刻,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:他们,到底做对了什么?

20250728150307895.jpg


第二章:营销的“手术刀”——解剖“零罢免”奇迹背后的三板斧


作为一个教练,我习惯于从复杂的现象中,去寻找底层的结构和模型。在这场看似混沌的舆论战中,我看到了蓝白阵营极其清晰、极其精准的三板斧。这三板斧,完美地诠释了,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下,营销的逻辑,已经从“我说你听”的广播时代,进化到了“我做你看,我们一起”的共创时代。


第一板斧:重新定义“产品”——从“保24个人”,到“保卫我们自己”


这是整场战役最关键的、也是最高明的一步棋。


如果,蓝白阵主打的“产品”,是那24个“立委”本身,这场仗,必输无疑。为什么?因为把战场分割在24个独立的选区里,就意味着要把资源分散,陷入到与“庄家”拼刺刀、拼巷战的泥潭里。而这,恰恰是对手最擅长的。


所以,他们做了一个极其聪明的“升维”动作:他们放弃了防守24个孤立的“点”,而是重新定义了一个全新的“面”。


这个“面”是什么?


我在网上看到了他们铺天盖地的文宣和口号,总结下来,核心就一句话:“这不是为了保住24个‘官’,而是为了保卫我们所有想要‘安宁’的普通人,不被无休止的政治恶斗所绑架。”


你看懂了吗?


他们瞬间就把“产品”的定义,从“别人的事”,变成了“我们自己的事”。他们把一场关于“罢免‘立委’”的政治斗争,巧妙地“转译”成了一场关乎“我们是否还要忍受这种天天吵闹、撕裂社会的日子”的民生公投。


这套打法,和当年韩国瑜在高雄的选举奇迹,何其相似!


我在我的另一场直播课里,曾经深度复盘过韩国瑜的案例。高雄,那是一个几十年“铁杆深绿”的大本营,蓝营的人去选,就像往墙上扔鸡蛋,根本不可能赢。但韩国瑜是怎么赢的?他从头到尾,就没跟对手聊过那些复杂的“政治”。他聊的,就是“一碗卤肉饭,一瓶矿泉水”,就是“货卖得出去,人进得来,高雄发大财”


他把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选择题,简化成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民生选择题。


这背后,是营销的第一性原理:永远不要让你的用户做复杂的判断,要把你最核心的价值,变成一句他能听懂、能共情、能为之行动的“大白话”。


当蓝白阵营喊出“反罢免,反恶斗”的口号时,他们就成功地把那些对政治无感、但对社会撕裂感到厌烦的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变成了自己的“基本盘”。


第二板斧:颠覆“渠道”——从“媒体霸权”,到“网红游击战”


定义好了“产品”,接下来的问题是,怎么“卖”出去?


蓝白阵营面临的第二个死局,就是渠道的“失声”。几乎所有的主流电视、报纸媒体,都被对手牢牢掌控。你在电视上看到的,永远是那24个人如何“不堪”的负面新闻。如果按照传统的打法,这仗根本没法打。


于是,他们发动了一场极其精彩的“渠道革命”:全面放弃传统媒体的阵地战,转而开启了一场“去中心化”的网红游击战。


这场游击战,打法非常立体:


  • “大V”空军轰炸: 他们集结了所有立场亲蓝白的“大V”、网红、意见领袖,在YouTube、Facebook等平台上,进行高强度的直播和内容输出。他们不跟你谈理论,就是讲故事、摆事实、煽动情绪。这种“空军”的饱和式轰炸,成功地在传统媒体之外,开辟了第二个舆论场。

  • “中V”地面推进: 除了头部大V,更可怕的是,他们激活了无数的“中层”网红。我看到很多资料显示,大量的普通市民、退休的“军公教”人员,都自发地拿起手机,开直播、拍视频,去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,去反驳对手的观点。他们就像一支支深入社区的“地面部队”,用最真实的、最接地气的内容,进行口碑传播。

  • “用户”自成水军: 最高级的打法,是让“用户”自己,成为最强大的“销售渠道”。他们通过线上的高频互动和线下的集会活动,将一群原本松散的支持者,凝聚成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“社群”。这个社群里,人人都是战斗员,人人都是宣传员。他们会主动去“出征”,去对手的评论区战斗;他们会主动“辟谣”,去反击不实的信息;他们会主动“拉票”,去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。


这套“空天地”一体的立体化作战,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“信息瀑布”模式,构建了一个全新的“信息蜂巢”模式。


信息不再是自上而下地“灌输”,而是在一个巨大的社群网络里,自下而上地“涌现”和“共振”。


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做营销时,常常挂在嘴边的“私域流量”。但他们做的,已经超越了“私域”,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“社群生态”。在这个生态里,每一个支持者,都从被动的“消费者”,变成了主动的“共创者”和“品牌捍卫者”。


第三板斧:重构“体验”——从“投票”,到“守护我们的胜利”


如果说,前两板斧,还停留在“术”的层面,那么这第三板斧,则真正进入了“道”的境界。


传统的选举,动员你去“投票”,本质上是一种“消费体验”。你投下一票,完成你的消费者任务,然后就回家等结果。


但蓝白阵营这次,把整个“用户体验”,从单纯的“消费”,升级成了一场“养成系”的“守护游戏”。


他们的核心策略,不是告诉支持者“你们要去投票”,而是不断地在传递一种情绪:“我们好不容易在之前的选举中赢了,现在他们要反攻倒算,要把我们的胜利果实偷走!我们能答应吗?”


你看,这个体验的内核,完全变了。


它不再是一次性的“投票消费”,而是一场持续性的“胜利果实保卫战”。它激发出来的,不再是简单的公民责任感,而是更原始、更强大的“厌恶损失”(Loss Aversion)的心理。


心理学告诉我们,失去100块钱的痛苦,远大于得到100块钱的快乐。


当支持者认为,自己不是在“投票”,而是在“守护”自己已经赢得的东西时,他们的参与动机和行动力,会呈指数级增长。


所以我们看到,他们发起的“反罢免”联署,人数远远超过了罢免联署的人数。他们在线下举办的集会,人山人海,群情激昂。整个社群,都被一种“守护家园”的悲壮感和使命感所笼罩。


这是一种极高明的“用户体验”设计。它把一场被动的“防御战”,变成了一场主动的“守护战”,把支持者从“观众”,变成了“玩家”,让他们深度地“入戏”,最终共同导演了这场惊天大逆转。



第三章:我的“修行”——在时代的“漩涡”中,我们如何自处?


复盘完这场战役,我的内心,除了惊叹,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“观照”。


我看到了,在这个时代,所有“固若金汤”的壁垒,都可能被一种全新的、源自草根的、去中心化的力量所冲垮。


我看到了,营销的本质,正在回归它最古老的样子——不是技巧,不是渠道,而是人心。是谁能真正地理解、共情、并点燃一群人的“人心”,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。


这也让我,一个快要五十岁的人,不得不去反思我们自己。


我们这些所谓的“资深人士”,常常会陷入一种“知识的诅咒”。我们头脑中那些来自旧时代的成功经验和逻辑框架,正在成为我们理解这个新世界的“包袱”。


  • 我们还在迷信“权威”吗? 这次战役告诉我们,主流媒体的“霸权”早已崩塌,一个普通人拿着手机的“真心话”,可能比一个电视台的“大制作”,更有穿透力。

  • 我们还在追求“完美”吗? 韩国瑜的“卤肉饭”,蓝白阵营的“大白话”,都告诉我们,这个时代,精致的“PPT”打不过粗糙但真实的“直播间”。真诚,永远是最好的“产品”。

  • 我们还在等待“被安排”吗? 那些自发成为“网红游击队”的普通人告诉我们,这个时代,没有谁能置身事外。你必须主动地去发声,去连接,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“社群生态”,否则,你就只能被时代的“算法”所定义。


这场发生在海峡对岸的喧嚣,终将尘埃落定。


但它为我们,为每一个渴望在这个混沌时代里找到自己位置的人,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“战报”。


它告诉我们,不要再抱怨没有资源,不要再等待所谓的“风口”。你最大的资源,就是你的“真心”;最好的风口,就是你选择“真诚”的那一刻。


去找到那些和你一样,对这个世界有着同样感受的“同路人”,然后,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,讲一个关于“我们”的故事。


这,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人,能在这场名为“人生”的营销大战中,打赢的唯一路径。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