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向生活“索要”自由了,你的自由,藏在你的“选择”里


你好,我是薛铁鏻。


最近我刚结束了一段密集的差旅,在返回昆明的万米高空上,我经历了一段奇特的“不自由”时光。在那个被精密设计的金属机舱里,我的选择被压缩到了极致:靠窗还是靠走道,喝咖啡还是喝橙汁。当所有复杂的可能性都被剥离,只剩下最简单的选项时,我反而获得了一种奇异的平静。


也正是在那份平静中,我开始思考一个被无数人反复提及,却又始终深陷其中的词——“自由”。


我们似乎总在向生活“索要”自由。我们觉得,如果不是因为这份“不得不做”的工作,如果不是因为这段“无法割舍”的关系,如果不是因为这些“必须承担”的责任……我,本该是自由的。我们把“自由”想象成一片遥远的、需要排除万难才能抵达的应许之地。


但真的是这样吗?


在我的教练室里,我见过太多被这种“索要”模式所困的灵魂。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,却感觉自己像一只被无形丝线操控的木偶,活在“应该”和“必须”的剧本里,唯独活不出自己。

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笼中鸟”的故事。他的困境,完美地诠释了,为什么我们越是向外索要自由,就越是会感到被缚;以及,那把能打开所有枷锁的钥匙,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。



一个渴望“越狱”的成功者


Mark(化名)找到我的时候,正处在他职业生涯的巅峰。他是一家成功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,家庭美满,社会地位斐然。在外人看来,他拥有了世俗意义上的一切。但在我们的第一次会谈中,他却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状态——“被困住”。


“铁林老师,我感觉自己被关在一个镀金的笼子里。”他坐在我对面,眉头紧锁,“我每天都在处理成百上千封邮件,参加没完没了的会议。公司离不开我,家人需要我。我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,不能停,也不敢停。我非常清楚,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。我渴望自由,渴望能有时间去读读书,去山里走走,去做一些真正滋养我生命的事情。但我做不到,我感觉自己被绑架了。”


在接下来的对话中,他详细地为我描绘了这座“笼子”的坚固。


Mark: “我的日程表,提前一个月就排满了。每天早上醒来,一想到今天要面对的这一切,就感到一阵窒息。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生活,而是在履行一份无期徒刑的责任清单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这份‘责任清单’,像一张巨大的网,把你牢牢地网住了。”


Mark: “是的,就是一张网!而且我越是挣扎,它就收得越紧。我想过很多次,要不要干脆把公司卖了,彻底躺平。但一想到跟着我这么多年的兄弟们,想到客户的信任,想到我必须为家人的未来负责……我就动弹不得。我感觉我没有任何选择。”

这是一个多么经典的故事,不是吗?一个被“责任”与“成功”所困的现代人。他把“自由”定义为“挣脱”,把“责任”看作是“束缚”。他所有的能量,都耗费在了与这座“笼子”的对抗之中。


作为教练,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在的巨大张力。如果我顺着他的思路,去帮他探讨“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处理工作,挤出更多时间”,或者“如何与合伙人沟通,减少自己的责任”,那我可能能帮他把“笼子”的栏杆,撬宽几厘米,让他能喘口气。

但那样,他依然身在笼中。


因为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:这座“笼子”,到底是谁建造的?



【铁林视角】:警惕“戏剧三角形”里的“受害者”角色


Mark的故事,是一个典型的“戏剧三角形(Drama Triangle)”的游戏。他无意识地为自己选择了一个“受害者(Victim)”的角色。在这个剧本里,他是无辜的、无力的,而那些外在的“责任”(公司、家庭、员工)则扮演了“迫害者(Persecutor)”的角色,正是它们,剥夺了他的自由。


当一个客户深陷“受害者”角色时,他会不自觉地向外寻求“拯救者(Rescuer)”。他希望教练能给他一个“锦囊妙计”,帮他打败那个“迫害者”。如果教练接受了这个角色设定,那么我们的会谈,就会变成一场“拯救者”与“受害者”的共谋,我们可能会一起抱怨“迫害者”的邪恶,一起制定各种“逃跑计划”。


这会让客户在当下感觉很舒服,因为他的“受害者”身份得到了确认和同情。但这恰恰会剥夺他内在的力量,让他更加确信:“我的人生,是由别人决定的。”


因此,一个专业的教练,他首要的任务,就是拒绝扮演“拯救者”。他需要做的,不是去帮客户攻击那个“迫害者”,而是通过提问,帮助客户看清:在这个看似无解的戏剧里,你,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?你又从中获得了什么(尽管可能是以痛苦为代价)?


这种提问,会将客户从那个向外归因的舒适区里拉出来,邀请他开始向内看。这可能会让他感到不适,但这恰恰是跳出“戏剧三角形”,拿回人生主动权的第一步。


20250728155611749.jpg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笼子”,到“造笼人”


于是,在那次会谈中,我没有继续探讨那座“笼子”的细节。我看着Mark,在他描述完自己的“动弹不得”之后,我给了他一段长长的沉默。然后,我提出了一个彻底改变我们谈话方向的问题。


我: “Mark,在过去的半个小时里,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你被这座‘镀金笼子’困住的痛苦和窒息。你用了大量的力气去推它、去对抗它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换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来看一看?如果……如果这座笼子,根本没有锁呢?如果,它的大门,其实一直都敞开着呢?

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改观(Reframing)”提问,源自NLP(神经语言程序学)。我没有去挑战客户的感受,而是接受他的隐喻(笼子),然后对这个隐喻的关键假设——“我是被关起来的”——提出一个颠覆性的挑战。这个提问,旨在松动他固有的思维框架,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空间。)


Mark被我这个问题问得愣住了。他看着我,眼神里充满了困惑,甚至一丝抗拒。


Mark: “这怎么可能?如果门是开着的,我为什么不走出去?”


我: “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!‘如果门是开着的,我为什么不走出去?’关于这个问题,你内在有什么样的答案?”


(教练心法:我没有去回答他的问题,而是像打太极一样,将他的问题,以一种赋能的方式,重新“推”还给他。这体现了教练的核心信念:客户才是他自己问题的专家,答案在他之内,而不在我这里。)


Mark再次陷入了沉默。这一次,他不再向外看,不再描述那些“栏杆”有多坚硬。他的目光转向了内在。他开始真正地思考,那个“不走出去”的自己。


过了很久,他慢慢地抬起头,眼神里多了一些我之前从未见过的东西——一种清澈的、带着一丝惊恐的“看见”。


他说:“我……我害怕。如果我真的走出去,我可能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。我害怕让他们失望,害怕被看作一个不负责任的人。我害怕……我害怕我根本不知道,笼子外面的生活,到底是什么样的。”


他继续说道:“所以,不是笼子困住了我。是我自己,选择待在了笼子里。因为……因为待在里面,虽然痛苦,但至少是安全的,是我熟悉的。”


当“是我自己,选择待在了笼子里”这句话,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整个房间的能量,瞬间改变了。


那个坚固的、外在的“笼子”,在那一刻,开始消融了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内在的、关于“恐惧”与“选择”的真实议题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自由的代价,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


Mark的顿悟,完美地诠释了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最核心,也最颠覆性的思想——“课题分离(Task Separation)”


在岸见一郎的著作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,阿德勒哲学被精炼地呈现出来:我们所有的烦恼,都源于我们混淆了“自己的课题”与“他人的课题”。


Mark之所以感觉“不自由”,就是因为他把本该属于他自己的课题——“我选择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”——与他人的课题——“我的员工/家人/客户会如何看待我?他们会失望吗?”——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。他试图通过牺牲自己的选择,去控制一个他根本无法控制的结果,那就是“他人的评价”。


  • 他人的评价,是他人的课题,你无法控制。

  • 你的人生,是你的课题,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做出你自己的最佳选择。

当教练通过提问,帮助Mark看清这一点时,他就从那个试图“讨好全世界”的沉重负担中,被解放了出来。他终于明白,他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。他唯一需要负责的,是他自己的选择。


这也引出了阿德勒关于“自由”的终极定义:自由,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敢于被讨厌。


真正的自由,从来不是没有限制。它恰恰是在认识到所有限制(包括他人的期待、社会的要求)之后,依然能够清晰地知道,什么是我的课题,并勇敢地为这个课题,做出自己的选择,承担自己的后果。


这是一种成年人的自由,一种充满勇气和责任感的自由。它不向外索要,只向内探寻。



当“选择”被看见,真正的自由才会发生


当Mark看见那个“主动选择”待在笼子里的自己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讨论“如何越狱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力量的议题展开:


“作为一个清晰地知道自己拥有选择权的人,你,现在,想选择什么?”


我们一起探索了各种可能性。每一个可能性,我们都深入地去探讨:


  • “如果我们选择A(维持现状,但调整心态和边界),这会给你带来什么?又会让你失去什么?”

  • “如果我们选择B(逐步交接工作,为两年后的退出做准备),你需要为此承担什么样的风险?又需要什么样的支持?”

  • “如果我们选择C(一个我们从未聊过的、更大胆的选项),它触动了你内心哪个最深的渴望?”


奇妙的是,当我们不再把“离开笼子”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,而是把所有的选项都平等地放在桌面上,允许它们每一个都被看见、被尊重时,Mark内在的焦虑和对抗,开始奇迹般地消失了。


他不再是一个急于逃跑的“囚犯”,而变成了一个从容布局的“棋手”。


在我们的最后一次会谈中,他告诉我,他做出了一个选择。这个选择,不是一个冲动的、非黑即白的决定,而是一个整合了他所有渴望与责任的、充满智慧的“第三条路”。(出于保密,我无法透露细节)


他说:“铁林老师,我现在才明白。我以前总觉得,是生活欠我一个‘自由’。现在我知道了,是我欠我自己的,是一个‘选择’。当我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,并对这个选择说‘是的,这是我选的,我愿意承担它的一切’时,无论我身在哪里,我都是自由的。”



结语:你是你所有自由的源头


Mark的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在生活中感到“卡住”,感到“身不由己”的朋友。


请相信,你生命中所有的“不得不”,背后都藏着一个你未曾察觉的“我选择”。你选择忍受,可能是为了安稳;你选择承担,可能是为了爱;你选择拖延,可能是为了安全。


这些选择,没有对错。它们都曾在某个阶段,以一种独特的方式,服务过你的生命。


而教练,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自我教练,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把这些隐藏在无意识中的“选择”,带到光亮处,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看见它、审视它,并最终,有机会重新选择它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所有自由的源头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感到被生活困住,渴望向外索要一份“自由”时,请不妨试着,像一个教练一样,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“在此刻的这个困境中,我,正在选择什么?”


当你开始勇敢地探索这个问题时,你就会发现,那把能打开你生命中所有笼子的、唯一的钥匙,其实,一直都握在你自己的手里。
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