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的秘诀:用“重新定义”,把每一次“问题”都看作是“成长的机会”




你好,我是薛铁鳞。


最近在昆明的工作室里添置了一盆新的绿植,是一种叶片上有天然破洞的龟背竹。卖花的老板告诉我,很多人初次见到它,第一反应都是:“你这叶子怎么是坏的?”他们把那些洞,看作是“问题”,是“瑕疵”。


而我,却恰恰是被这些独特的“破洞”所吸引。在我看来,那不是“问题”,而是它之所以成为“龟背竹”的独特标识,是它与光影嬉戏、让风穿过的智慧。我把它带回工作室,看着阳光透过那些洞,在墙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我感到一种别样的、完整的美。


这个小小的插曲,让我想起了在教练室里,无数次上演的故事。


我们每个人,都像一个拿着“问题清单”在生活的旅人。我们把亲密关系中的争吵、职业发展中的瓶颈、育儿过程中的冲突……一个个地标记为“问题”。我们耗费巨大的心力,试图去修复这些“破洞”,填补这些“瑕疵”,我们相信,只要有一天,这张清单被清空了,我们就能获得幸福。


但真相往往是,清单越列越长,我们离幸福,却越来越远。

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Sarah和Tom的故事。他们的婚姻,曾因为一个看似无解的“问题”而濒临崩溃。而最终拯救他们的,不是任何灵丹妙药,而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、却常常被忽略的内在魔力——“重新定义”的力量。


一个被“工作狂”摧毁的家


Sarah找到我进行个人成长教练时,声音里充满了疲惫与绝望。她和丈夫Tom是大学同学,曾经是朋友圈里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。但随着Tom事业的飞速发展,他们的家,慢慢变成了一座“情感孤岛”。


“铁林老师,我的婚姻出了大问题。”Sarah的开场白,直接而沉重,“Tom就是一个工作狂,他心里只有他的公司,根本没有这个家。我们之间,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交流了。”


在她的描述里,一个经典的“问题剧本”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:


Sarah: “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回家,周末也永远在开会、出差。孩子生病了,是我一个人带去医院;家里水管爆了,是我一个人找人来修。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单亲妈妈。这个家,对他来说,就是一个旅馆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你感觉自己,是一个人在支撑着这个家。”


Sarah: “是的!我跟他沟通过无数次,每次他都说‘我知道了,我会改’,但从来没有任何改变。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。我觉得,他根本就不爱我,不爱这个家了。他的工作,就是我们婚姻里最大的问题。

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熟悉,又多么令人无力的故事。一个被“工作”这个第三者,介入的婚姻。Sarah把Tom的“行为”,直接定义为了一个关于“爱”的“问题”。


作为教练,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她作为“受害者”的痛苦。此刻,如果我顺着她的剧本,去和她一起探讨“如何让一个工作狂丈夫回归家庭”,或者“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沟通”,那我可能能帮她找到一些“术”层面的技巧。


但这些技巧,很可能无法撼动那个最根本的、被她定义为“问题”的坚固基石。因为,当我们将一件事定义为“问题”时,我们的整个能量系统,就已经进入了对抗、指责和防御的模式。


我需要做的,不是帮她去攻击那个“问题”,而是要陪伴她,去看一看,如果,我们换一个词语,来描述这件事呢?




【铁林视角】:语言的魔力——“重新定义(Redefine)”

在NLP大师罗伯特·迪尔茨的经典著作《语言的魔力》(Sleight of Mouth)中,“重新定义(Redefine)”被看作是14个最核心的回应术模式之一。它的威力在于,它深知:我们回应的,从来不是那个客观发生的事实,而是我们为这个事实所贴上的“标签”(语言)。

事实是:Tom长时间工作。 Sarah贴上的标签是:“问题”、“他不爱我”。

这个标签,就像一副有色眼镜,一旦戴上,她所看到的一切,都会被这个颜色所渲染。Tom带回家的工资,会被看作是“打发”;他偶尔的早归,会被看作是“良心发现”;他的疲惫,会被看作是“活该”。

“重新定义”的魔力在于,它不去争论“事实”本身,而是巧妙地,为这个事实,换上一个全新的“标签”。它会问:“X(某个行为)不也意味着Y(一个新的、更积极的意义)吗?”

这个模式,要求教练具备极高的ICF核心能力——“积极倾听(Listens Actively)”。一个优秀的教练,他不仅在听客户的“故事”,更是在听客户是如何“构建”这个故事的。他在听那些关键词,那些被反复强调的“因果关系”和“等同关系”(例如:长时间工作 = 不爱我)。

当教练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语言背后的“信念公式”时,他就有能力,用一个看似简单,实则精准的“重新定义”提问,像一把钥匙,轻轻一拧,就打开了客户那个封闭已久的、只通往“问题”的思维房间,让她看见了窗外,还有另一片风景。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问题”,到“机会”


在那次会谈中,当Sarah的情绪稍稍平复,但依然沉浸在“Tom不爱我”这个痛苦的结论里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去挑战她的感受,也没有去为Tom辩护。我看着她,用一种非常温和,但充满好奇的语气,提出了一个“重新定义”的问题。


我: “Sarah,我完全听到了你在这段关系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失望,也看到了‘Tom长时间工作’这件事,给你带来了巨大的痛苦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思想实验。如果我们暂时不把这件事,看作是一个关于‘爱不爱’的问题,而是看作是Tom在用他自己最熟悉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懂得的方式,在为这个家贡献机会,那我们,会看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?”

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重新定义”提问。我接受了客观事实(Tom长时间工作),也确认了她的感受(痛苦),但我邀请她,将她贴上的“问题”这个标签,暂时替换为“机会”。这个提问,不是否定,而是邀请。)


Sarah听到这个问题时,愣住了。她的眉毛因为困惑而微微蹙起。她可能从未想过,这件带给她无尽痛苦的“事”,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“机会”。


Sarah(迟疑地): “机会?这能是什么机会?这是在毁掉我们家庭的机会吗?”


我(保持平静和好奇): “这很有趣。当您听到‘机会’这个词时,您的第一反应是‘毁掉家庭的机会’。这恰恰说明,‘问题’这个标签,在您心里有多么根深蒂固。我完全理解。那么,如果我们再大胆一点,如果它真的是一个‘机会’,一个关于‘成长’的机会,那它可能是在邀请你们夫妻俩,去共同成长些什么呢?“


(教练心法:我没有被她的抗拒带走,而是接纳了她的反应,并将其作为进一步探索的素材。我继续使用“重新定义”,并将“机会”这个词,与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概念——“成长”——进行链接。)


这一次,Sarah沉默了更长的时间。我能感觉到,她内在的齿轮,开始以一种全新的、不熟悉的方式,缓缓转动。


过了很久,她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,慢慢地说:“如果……如果这是一个成长的机会……那它可能是在邀请我,去看看,除了抱怨和等待,我还能为我们的关系,做些什么。它也可能是在邀请他,去学习,除了用钱和事业,还有什么别的方式,可以来表达爱。”


当这句话说出口时,我看到Sarah的眼睛里,第一次,闪烁出了一丝微弱但明亮的光。


那束光,不叫“答案”,它叫“可能性”。

20250729093533712.jpg



【铁林视角】:“重新定义”不是廉价的积极思考
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:铁林老师,你这不就是“积极思考”吗?把坏事说成好事,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?

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也是区分专业教练与心灵鸡汤的关键。


“重新定义”,绝不是廉价的积极思考。 它不是让我们去否认痛苦,粉饰太平。Sarah的孤独和失望,是100%真实的,必须被看见和尊重。


“重新定义”的真正目的,是“扩充视角,增加选择”。


  • 当一个情境只被定义为“问题”时,我们通常只有两种选择:对抗它,或者逃避它。

  • 而当同一个情境,被重新定义为“机会”或“挑战”或“学习”时,我们就立刻拥有了更多的选择:我们可以利用它、穿越它、转化它、在其中学习……
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运用“重新定义”的精微和深度上。


  • 一个初阶的ACC教练,可能会给出一个比较生硬的、积极思考式的“重新定义”。

  • 一个成熟的PCC教练,则能更巧妙地,将“重新定义”与客户的价值观和渴望进行链接。

  • 而一个MCC大师级的教练,他的“重新定义”,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。他可能只是换了一个词,或者讲了一个比喻,就能在客户的内在世界,引发一场深刻的“认知地震”,让客户从一个被动的故事承受者,变成一个主动的故事创造者。


这需要教练自身,就对语言的力量,有极深的修炼和觉察。因为我们深知,我们活在自己讲述的故事里。改变了讲述,就改变了整个世界。


当“问题”被放下,“爱”才有了流动的空间


当Sarah开始将丈夫的行为,看作是一个“成长的机会”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不再聚焦于“如何解决Tom的加班问题”,而是围绕着一个全新的、充满创造力的议题展开:


“我们如何能抓住这个‘机会’,为你们的婚姻,共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、既能支持Tom的事业,又能滋养彼此情感的互动模式?”


Sarah的能量,完全改变了。她不再是一个无力的“抱怨者”,而变成了一个积极的“创造者”。


她和我一起,设计了一系列微小而具体的“实验”。比如,她不再在Tom深夜回家时,用沉默和怨气去“惩罚”他,而是为他留一盏灯,递上一杯温水,然后说:“辛苦了。工作的事我们不聊,能看到你,我就很安心。”


再比如,她主动向Tom发出了一个邀请:“我知道你很忙,也很累。我不需要你每天都早回家。我们能不能约定,每周只留出两个小时,就我们两个人,把手机都关掉,像大学时那样,去散散步,聊聊天?”


奇妙的是,当Sarah不再把Tom当作一个需要被改造的“问题”时,Tom,也开始改变了。


在一次会谈中,Sarah激动地告诉我:“铁林老师,你猜发生了什么?上周我们约好散步的那天,Tom公司临时有紧急会议。他竟然,把他那个最重要的会,给推迟了。他说,‘天大的事,也没有我们的散步重要。’”



结语:你手中的那支“定义”之笔


Sarah和Tom的故事,后来充满了越来越多的温暖和惊喜。那件曾经差点毁掉他们婚姻的“事”,最终,真的变成了一个让他们重新看见彼此、学习如何去爱的、最宝贵的“机会”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感觉被生活中的“问题”所困的朋友。


请相信,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件“不如意”,它本身,是中性的。它之所以会带给我们痛苦,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糟糕,而是因为我们手中那支无形的笔,为它写下了一个名为“问题”的定义。


而幸福的秘诀,恰恰在于,我们永远都拥有,重新拿起那支笔的权力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那个唯一的“定义者”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被一个所谓的“问题”压得喘不过气时,请不妨试着,像一个教练一样,暂停你所有对抗和挣扎的冲动,然后温柔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“如果,这不是一个‘问题’,而是一个‘机会’,那它,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?”


当你开始勇敢地,为你的生活,写下一个全新的定义时,你会发现,那个你苦苦追寻的幸福,其实,早已在你的笔端,悄然绽放。

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7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