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的“神”,与你我的“心”:从释永信的倒下,看我们这个时代的“偶像内耗”
清晨7:30,昆明的阳光刚刚好,我跳进泳池,开始了我一天的生活。
水流包裹着身体,呼吸与划水的动作形成一种规律的节奏,大脑逐渐进入一种类似冥想的放空状态。我喜欢这种感觉,这是我一天中难得的、只与自己身体对话的时刻。
但今天,这份宁静很快被一个念头打破。一个名字,毫无征兆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——释永信。
最近,这位执掌少林三十余年、被誉为“佛门CEO”的宗教领袖,正深陷舆论的漩涡。根据《人民日报》客户端、澎湃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,河南省联合调查组已进驻少林寺,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依法调查。
说实话,这些所谓的“瓜”,对我来说并不新鲜。就像我在我的播客《铁林物语》里提到的,早在十几年前,关于他的种种传闻就已沸沸扬扬。
但今天,在泳池的寂静里,我想聊的,不是一个人的私德,不是一桩豪门的恩怨。
我想探讨的,是我们自己。
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,透过释永信这面镜子,去观照我们这个时代,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。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,总需要那么多的“大师”和“偶像”出现?又为什么,他们总会一次又一次地,以极其相似的姿态,轰然倒下?
这背后,是一场我们集体合谋的、关于“完美”的幻象;是一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“偶像内耗”;更是一场关乎我们每个人,该如何安放自己灵魂的终极拷问。
第一章:大师的“量产”与“塌房”:一场我们合谋的幻象
在聊释永信之前,我想先跟你分享一段我自己的亲身经历。
十几年前,我还是个个人成长领域的“小白”,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好奇,去参加各种课程。那时候,我遇到了很多所谓的“大师”。
我记得有一位道家的老师,仙风道骨,讲起辟谷、养生,引经据典,听得我们这些台下的学员如痴如醉,觉得他简直就是“得道高人”。我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,觉得能遇到这样的“引路人”,真是三生有幸。
但结果呢?没过多久,这位“大师”也“掉下神坛”了,同样是陷入了金钱和男女关系的泥潭。
后来,我又去学别的。你猜怎么着?又遇到了“大师”,又是一样的剧情,又是一地鸡毛。
就像我在播客里自嘲的那样,我好像有一种“大师探测器”失灵的体质,只要我拜谁为师,谁就容易“塌房”。
一开始,我很失望,甚至对整个领域都产生了怀疑。但慢慢地,我开始反思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、
是我们遇人不淑,还是我们从一开始,就找错了方向?
我们为什么需要“大师”?
因为我们懒。因为我们恐惧。我们懒得自己去思考、去探索、去实践;我们恐惧不确定性,恐惧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于是,我们渴望找到一个“完美”的外部权威,一个“神”,然后把自己的灵魂、自己的判断、自己的命运,全都交到他手上。
我们不是在追随一个老师,我们是在追随一个“完美的自己”的投射。
这种行为,在心理学上,被称为“偶像化投射”。我们把自己对智慧、力量、圆满的所有渴望,都投射到一个人身上,然后用想象力给他加上层层光环,主动忽略掉他作为一个“人”的所有不完美。
我们看到的,早已不是那个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他,而是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、那个完美的“神”。
所以,当“神”露出裂痕时,我们才会感到那么愤怒,那么被“背叛”。
我们愤怒的,不是他做了一个凡人会做的事,而是他辜負了我们让他去做一个“神”的期待。
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东北老家的经历。我妈有时候会请“跳大神”的来家里“驱邪”。那些人手舞足蹈,口中念念有词,表演得极其投入。我当时就觉得无比反感,这不就是演戏吗?但我妈和邻居们却深信不疑。
你看,对“神秘力量”的崇拜,对“完美偶像”的渴望,是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集体无意识。
而释永信,恰恰就是这个时代,被我们推上神坛的、最大的“偶像”之一。他把少林寺从一个破败的寺庙,打造成了一个全球知名的商业帝国。他满足了我们对于一个“入世高僧”的所有想象——既有佛法的智慧,又有商业的头脑。
所以,当他倒下时,才会引发如此巨大的舆论地震。因为,我们亲手塑造的“神”,碎了。
第二章:人设的“金丝笼”——当网红、专家、甚至我们自己,都开始表演
“造神”运动的另一面,必然是“人设”的泛滥。
当一个“大师”被架上神坛,他就被关进了一个名为“完美”的金丝笼里。他不能犯错,不能有七情六欲,不能有任何不符合大众期待的行为。他必须开始“表演”,去维持那个被大众所期待的、完美的“人设”。
这不仅仅是释永信的困境,这是我们这个时代,所有公众人物,甚至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困境。
-
网红主播的“人设崩塌”:我们见过太多一夜爆红的主播,他们为自己打造了各种各样的人设——“学霸”、“富二代”、“人生导师”。他们靠着这些人设,收割了巨大的流量和财富。但当他们的真实生活被曝光,当人们发现“学霸”其实学历造假,“富二代”其实一身债务时,他们跌落的速度,比蹿红时更快。
-
知识IP的“言行不一”:一些所谓的“专家”、“学者”,在台上口若悬河,教导我们要诚信、要利他。但台下,却可能是另一副面孔,充满了算计与苟且。当他们的“人设”与“真人”出现巨大裂痕时,他们所说的一切,也就瞬间失去了所有公信力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他们从一开始,就选错了道路。他们不是在“做自己”,而是在“演自己”。
他们把所有的精力,都用在了维护那个光鲜亮丽的“外部人设”上,却恰恰忽略了对自己“内在世界”的建设。他们的根是虚的,所以当风暴来临时,自然会被连根拔起。
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?
-
在职场上,我们扮演着“情绪稳定”的成年人,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藏在心里。
-
在家庭里,我们扮演着“无所不能”的父母,从不敢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一丝脆弱。
-
在社交媒体上,我们扮演着“生活完美”的精英,只展示那些被精心P过的旅行照和下午茶。
我们每个人,都在不同程度上,活在一个人设的“金丝笼”里。我们以为这是“成熟”,是“体面”,但代价是,我们离真实的自己,越来越远。
第三章:我们的“修行”——把灵魂的“所有权”,还给自己
聊到这里,我想把视角,从对外部世界的批判,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。
因为,看懂了释永信,看懂了那些“塌房”的网红,最终的意义,不是为了让我们多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,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,找到自己的路。
这场关于“大师”的幻灭,恰恰是我们个人成长,最宝贵的契机。它在用最残酷的方式,逼我们去回答那个终极问题:
我们到底要把灵魂的“所有权”,交给谁?是交给一个外部的“神”,还是还给我们自己?
作为一个教练和修行者,这些年,我最大的感悟就是:这个世界上,没有所谓的大师,唯一的“大师”,就是你自己。
就像我在自己的机构里反复强调的:
“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大师。”
这不是一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,而是一条清晰的、可被践行的“修行之路”。
-
第一步:放下对“神”的执念,回归对“人”的尊重。 无论是荣格、阿德勒,还是任何你敬佩的学者、企业家,他们是伟大的“人”,是卓越的“引路人”,但他们不是“神”。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专业,学习他们的智慧,但不必把他们神奇化、偶像化。我们要学会与他们“平视”,把他们当作可以对话的“良师益友”。当你不再需要一个外部的“神”来为你的人生背书时,你内在的力量,才真正开始觉醒。
-
第二步:停止“表演”,开始“体验”。 放下对“完美人设”的执念。允许自己不完美,允许自己犯错,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。你要明白,真实的你,远比那个完美的“假人”更可爱,也更有力量。 当你不再耗费巨大的能量去维护一个虚假的人设时,你才能把这些宝贵的能量,用来体验和创造真实的人生。
-
第三步:向内探索,丰盈自己的“灵魂”。 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认可,而是来自于你内在世界的丰盈。去读书,去旅行,去与有趣的人对话,去找到一件让你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的事情。当你的内在足够强大时,你就不再需要任何外部的光环来照亮你,因为,你自己,就是光源。
结语
释永信的喧嚣,终将过去。
但这场风波,为我们所有人,都上了一堂极其深刻的“修行大课”。
它让我们看到,把灵魂寄托于外部偶像,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可靠。
它更让我们看到,回归内在,找到真实的自己,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。
我们每个人,都是一座待开采的“宝藏”。 我们的生命体验、我们的天赋才华、我们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悟,这些,才是谁也夺不走的、最宝贵的财富。
别再向外寻找你的“少林寺”了。
你,就是你自己的“藏经阁”。
你的心,就是你唯一的“方丈”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