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为《长安的荔枝》哭了,擦干眼泪,我们聊聊打工人的“飞升”之路
昨天,我终于把大鹏导演的电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给看了。
走出影院,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我身边的朋友们,观感几乎分成了两派:一派是深感共鸣,为主角李善德的遭遇而落泪,觉得“仿佛看到了身为‘牛马’的自己”;另一派则义愤填膺,觉得“当权者怎么能如此折腾老百姓?”
当然,这些视角我都能理解,也表示同情和认同。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精彩,它精准地击中了我们这个时代,所有“打工人”内心最柔软、也最委屈的地方。
我们可以为他哭,因为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。但是,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,在擦干眼泪之后,去想一个更宏观、也更有趣的视角。
我们并不是要去否定这部电影,更不是要为那些鱼肉百姓的“当权者”洗白。我们只是想探讨,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能否换一副眼镜,从这个看似令人绝望的故事里,看到一个更大的、对我们更有帮助的、能让我们在自己的职场和生活中,更容易去适应和突围的积极视角?
这就像我最近在教练课程里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:重新定义问题。
如果我们把问题定义为“打工人的悲歌”,那我们收获的,可能只有眼泪和无力感。但如果我们把问题重新定义为“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不可能的困境中,完成自我飞升?”,那么,我们或许就能从李善德的“血泪史”中,提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“成长心法”。
所以今天,我想为你提供这个不同的视角。让我们一起,从这个故事里,找到那把能打开我们自己人生僵局的钥匙。
第一章:“打工人的三大委屈”——我们为何如此轻易地,就为李善德流泪?
在开启新视角之前,我们必须先全然地共情,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引发如此巨大的情感海啸。
就像我在我的播客《铁林物语》里聊到的,这部电影的剧情,其实相当“可预测”。但它依然成功了。
因为它完美地复刻了我们每个人,在职场中都曾经历过的“三大委屈”:
-
被“做局”的无力感: 一个老实人,就因为不善交际、不懂拒绝,被一群“人精”同事,在酒桌上三言两语就推进了火坑。这个场景,对于每一个曾在办公室政治中吃过亏的人来说,简直就是“创伤后应激障碍”(PTSD)的复发。
-
被“甩锅”的窒息感: 一个明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领导轻飘飘一句“这个项目很重要,就交给你了”,就把所有的压力和风险,都转移到了一个最底层的执行者身上。这种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的压力传递,是多少“打工人”深夜崩溃的源头?
-
被“漠视”的蝼蚁感: 为了贵妃一笑,就要砍掉百姓世代经营的荔枝园;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目标,就要无数驿卒马夫为此丧命。那种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的巨大反差,那种个体在庞大、冰冷的组织机器面前,如同蝼蚁般被碾压的无力感,深深地刺痛了我们。
所以,我们为李善德流泪,本质上,是在为那个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同样委屈的自己流泪。 这种情感是真实的,是宝贵的,它值得被看见,被尊重。
但是,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共情里,我们就永远只能做一个在组织里“被动挨打”的“受害者”。
真正的成长,始于我们擦干眼泪,开始用组织的视角,去重新审视这场“灾难”。
第二章:组织的“阳谋”——从《致加西亚的信》看李善德的真正价值
现在,让我们换一顶帽子。暂时忘掉“打工人”的身份,戴上“管理者”和“组织战略家”的帽子,再来看这件事。你会发现,很多看似“不近人情”的安排,背后都有其冰冷的、但极其理性的组织逻辑。
第一,这根本不是“甩锅”,这是一次“压力测试”。
我们先来看任务的源头——皇帝。作为一个组织的最高决策者,他提出“要在贵妃生辰吃到岭南鲜荔枝”这个需求,荒唐吗?或许。但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这是组织的最高战略目标。
当一个战略目标被下达时,整个组织机器就必须围绕它运转。从这个角度看,右相杨国忠把这个任务派下来,就不是“甩锅”,而是“战略分解”。
那为什么偏偏是李善德?
因为在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里,当一个全新的、没人做过、风险极高的“创新项目”出现时,组织的第一反应,就是进行一次“压力测试”。 它需要找到一个“成本最低”的棋子去探路。李善德,这个官微言轻、没有背景、看似最“倒霉”的人,恰恰是这次测试最“合适”的人选。
这很残酷,但这就是组织的现实。
第二,李善德不是“牛马”,他是大唐的“罗文”。
聊到这里,我想起了一本深刻影响了全球企业管理学的书——《致加西亚的信》。
这本书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:美西战争时,美国总统需要一封信送给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,但没人知道加西亚在哪。一个叫罗文的年轻中尉,接下了这个任务。他没有问“去哪里找”、“怎么去”,他只是接过信,历经千难万险,最终把信送到了。
这本书的核心,就在于传递了一种精神:一个组织最宝贵的财富,不是那些夸夸谈谈的“聪明人”,而是那些接到任务后,不找借口、不计代价、使命必达的“执行者”。
现在,你再看李善德。
当他被推入火坑时,他抱怨了吗?他躺平了吗?没有。他想的,是如何保全女儿,如何完成任务。他拖着一个看似“窝囊”的身体,却展现出了最“硬核”的执行力。
-
他没有资源,就去创造资源。 他去找胡商谈判,去说服地方官员,甚至敢于直面右相杨国忠,用对方最在意的“家族荣耀”作为筹码,撬动了整个帝国的资源。
-
他没有方法,就去发明方法。 他运用自己唯一的“天赋”——算学,精准地计算出路线、时间和损耗,发明了双层瓮、减震等一系列保鲜技术,硬生生把一个“不可能”,变成了“可能”。
从这一刻起,李善德的价值,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“小吏”。他用行动证明了,自己就是那个能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上的人。 他成为了组织里最稀缺、也最宝贵的资产。
第三,砍掉200棵树,不是“浪费”,而是“风险对冲”。
电影里最让人“意难平”的一个情节,就是为了那一盘荔枝,砍掉了200棵荔枝树。很多人觉得,这是官僚的霸道和浪费。
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,这恰恰是一种极其理性的“风险对冲”。
这本质上,是一个“0到1”的研发项目。 在一个全新的、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项目里,最大的风险,就是“失败”。为了确保最终那1%的成功,你必须投入99%的冗余和备份。
-
你不能只准备一盘荔枝的量,因为路上会有损耗,会有意外。准备200棵树的量,是为了对冲掉所有不可控的风险,确保最终送到皇帝面前的,是那最完美的一盘。
-
这就像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做A/B测试,会同时上线几十个方案,最终只选一个最好的。那些被放弃的方案是“浪费”吗?不,它们是找到最优解的“必要成本”。
-
这更像今天的AI大模型训练,需要耗费天量的电力和数据,才能“炼”出一个聪明的模型。那些被消耗掉的能源是“浪费”吗?不,那是通往智能的“学费”。
在一个结果的“确定性”远高于过程“成本”的项目里,用巨大的冗余去换取最终的成功,是组织最理性的选择。
第三章:我们的“荔枝”——从组织的“棋子”,到人生的“棋手”
复盘完这场“荔枝大战”背后的组织逻辑,我想把视角,最终拉回到我们每一个“打工人”自己身上。
看懂了这些冰冷的“阳谋”,对我们有什么用?是让我们更绝望,更“丧”吗?
恰恰相反。
我认为,看懂组织的逻辑,是我们摆脱“受害者”心态,从组织的“棋子”,变为自己人生“棋手”的第一步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这部电影,最宝贵的地方,不是让我们去共情李善德的“惨”,而是让我们去学习李善德的“成长”。
他的人生,就是一场完美的“反脆弱”修行。
-
当组织把你当作“压力测试”的棋子时,你是否能把它,当作一次“能力淬炼”的机会? 正是因为被逼到了绝境,李善德才发现,原来自己不仅会算数,还懂谈判,能搞定供应链,甚至敢于和顶级大佬博弈。那些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,全都在这场“危机”中被激活了。
-
当所有人都认为你是“牛马”时,你是否能活成那个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上的“罗文”? 职场上,决定你最终能走到哪一步的,从来不是你的抱怨,而是你的“交付能力”。当你能一次又一次地,完成那些别人完不成的任务时,你就拥有了最硬核的“不可替代性”。
-
当你被“不公平”对待时,是选择沉溺于情绪,还是选择专注于“解决问题”? 李善德当然也委屈,也愤怒。但他把所有的情绪,都转化成了解决问题的动力。这种“聚焦目标,不被情绪裹挟”的能力,恰恰是一个人成熟的最终标志。
结语
所以,别再为《长安的荔枝》哭了。
这部电影,表面上包裹着一层“打工人悲歌”的糖衣,但它的内核,却是一颗极其硬核的、关于“个人成长”的“大力丸”。
它告诉我们,组织有组织的逻辑,个人有个人的修行。
我们无法改变组织的冰冷,但我们可以选择,让自己变得滚烫。
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被发到一手什么样的“烂牌”,但我们可以选择,如何把这手牌,打到最好。
不要再等待那个完美的、从不“甩锅”的“理想组织”了。它不存在。
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让自己,成为那个无论在任何组织里,都能把“不可能”的任务完成,最终闪闪发光的、独一无二的自己。
这,或许才是这部电影,能给到我们这些还在路上挣扎的“李善德们”,最深刻、也最慈悲的启示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