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碧晨与汪苏泷的“年轮”之战:一场3年前的口水,如何掀起千万粉丝的“蝴蝶效应”?
作为一个在商业世界和自媒体浪潮里摸爬滚打的人,我早已习惯了各种喧嚣与反转。所以,当“张碧晨汪苏泷争夺《年轮》原唱”这个话题最初出现在我的信息流里时,我坦白,我并没有太在意。
“又是一场娱乐圈的口水仗”,我心想,“与我何干?”
但,我错了。
我没想到,这场看似寻常的“八卦”,其发酵的速度、波及的范围、以及最终失控的走向,竟如此完美地印证了传播学里那个古老而迷人的理论——蝴蝶效应(The Butterfly Effect)。
这个理论,由气象学家爱德华·诺顿·罗伦兹提出,其最通俗的表达是:“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,偶尔扇动几下翅膀,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。”
而我们,则亲眼见证了,一位拥有两千多万粉丝的网红,在2021年随口说出的三句话,如何像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,在三年后的今天,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中文互联网,甚至让两位顶流明星亲自下场互撕的巨大舆论风暴。
这已经不仅仅是“吃瓜”了。
它像一面镜子,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,影响力是如何被放大、情绪是如何被点燃、而“情商”又是如何成为一个人最稀缺、也最昂贵的资产的。
所以今天,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,戴上营销的“显微镜”,手持人性的“手术刀”,去复盘这场失控的“蝴蝶效应”。因为,看懂了这场风暴,或许,我们就能看懂,在这个“人人皆狗仔,处处是舞台”的时代,我们自己,该如何管好自己的“嘴”,走好自己的“路”。
第一章:那只“蝴蝶”——当网红的“影响力”,成为一把双刃剑
让我们先把时钟,拨回到一切的起点。
这场风暴的“蝴蝶”,是一位在抖音上拥有超过2000万粉丝的顶级网红——“旺仔小乔”。
风暴的源头,是她在2021年,针对歌曲《年轮》的原唱问题,发表的三段论:
-
“《年轮》的原唱就是张碧晨。”
-
“就算我标错100次,我101次还是会写原唱张碧晨。”
-
“我从来没说《年轮》的作者不是汪苏泷,我只是说原唱不是他。”
这三句话,在当时,只是她与网友众多互动中的一朵小小浪花,并未引起太大波澜。
然而,时间来到三年后,这位网红因为其他争议事件,被无数网友拿着“放大镜”审视。于是,这段陈年的“黑历史”,就被重新挖了出来。
就像我在我的播客《铁林物语》里感慨的,这正是网红时代最残酷的现实:你的影响力有多大,你未来的“坑”就有多深。你说过的每一句话,都像一颗数字地雷,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,因为什么原因,被引爆。
这件事情,给了我们这些所有在做个人IP、渴望获得影响力的人,第一个极其深刻的警示:
第一,影响力,意味着责任。 当你的粉丝超过百万、千万,你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“网友”。你的每一句话,都可能被放大、被解读、被奉为圭臬。你无心的一句“我认定”,就可能在无数粉丝心中,种下一颗“事实就是如此”的种子,从而在未来,引发一场关于事实的“战争”。
第二,互联网没有记忆,但互联网处处是“备份”。 我们总以为,说过的话,就像风一样,吹过就散了。但在这个时代,你说的每一个字,截的每一张图,都会被算法、被服务器、被有心的网友,以各种形式“备份”下来。你2021年的言行,完全可以成为2025年点燃你的“火药桶”。
第三,情绪化的表达,是个人品牌最大的“毒药”。 “就算我标错100次,我101次还是会写……”这种表达,在当时看,或许是“真性情”,是“霸气护主”。但当风暴来临时,它就变成了“蛮不讲理”、“罔顾事实”的铁证。它伤害的,不仅仅是事件的另一方,更是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公信力。
所以,你看,那只“蝴蝶”扇动的翅膀,并非无意。那翅膀上,早已沾满了“影响力”、“情绪”与“时间”的尘埃,只等一阵风,便能掀起漫天风暴。
第二章:风暴的“漩涡”——当“低情商”,成为一场公关的“黑洞”
如果说,网红的言论,只是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,那么,张碧晨团队后续的回应,则真正将这场小小的骚动,卷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“漩涡”。
风暴掀起后,面对网友的质疑,张碧晨工作室的回应,可以说是“火上浇油”的典范。他们没有选择去澄清、去沟通、去化解,而是选择了一种极其强硬的姿态——反复强调张碧晨是《年轮》的“唯一原唱”。
这个回应,瞬间就引爆了更大的矛盾。
因为,这首歌的创作者、也是公认的合唱者汪苏泷,他的粉丝和团队,拿出了最直接的证据——当年电视剧《花千骨》的片尾字幕、音乐平台的署名,都清晰地标明,这首歌是“张碧晨、汪苏泷”共同原唱。
于是,事情就从“一个网红的口误”,升级成了一场“两位歌手关于名誉和事实的战争”。
汪苏泷,作为一个“被迫”卷入战局的人,一开始的回应是克制的,只是重申了“合唱”的事实。但当对方步步紧逼,甚至连业内的众多音乐人、乐评人都下场指出事实后,张碧晨方依然坚持“唯一”的说法。
最终,汪苏泷被迫放出了“大招”——宣布将收回《年轮》的授权,未来张碧晨将不能在任何商业场合演唱这首歌。
一场本可以轻松化解的误会,最终以两败俱伤的方式收场。
复盘整个过程,我们能看到,张碧晨团队在这场公关战中,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——他们展现了极低的“情商”。
这里的“情商”,不是指八面玲珑的“圆滑”,而是指一种更核心的能力:共情(Empathy),以及建立在共情之上的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-
他们没有共情到汪苏泷作为创作者的感受。 一首歌,就像一个人的孩子。当自己的“孩子”被别人强行认领,而自己连“父亲”之一的名分都不被承认时,那种委屈与愤怒,是可想而知的。
-
他们没有共情到“事实”在公众心中的分量。 在白纸黑字的证据面前,依然坚持自己的说法,这在公众看来,不是“坚持”,而是“傲慢”。
-
他们更没有选择“解决问题”的路径。 整场回应,他们的核心诉求,似乎不是“澄清事实,平息风波”,而是“捍卫我们的‘唯一’头衔”。这种“为了赢而赢”的姿态,恰恰是公关中最忌讳的。
一个高情商的公关,应该怎么做?
其实很简单。第一时间,与汪苏泷方取得联系,共同发布一份联合声明,感谢网红的喜爱,同时澄清《年轮》是两人共同的、珍贵的作品。
你看,一个拥抱,就能解决的问题,他们却选择了用一场战争,把自己推入了“情商黑洞”。
第三章:我们的“修行”——管好你的“嘴”,修好你的“心”
聊到这里,我想把视角,从明星的八卦,最终拉回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。
因为,这场风暴,像一场极其生动的“压力测试”,测试出了我们在面对冲突、误解和指责时,最真实的反应。
它让我们看到,在这个时代,我们每个人,其实都活在一个巨大的“舆论场”里。我们无心的一句话,一个情绪化的表达,都可能成为未来某场风暴的“蝴蝶”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修行,才能让自己,不被这些突如其来的“龙卷风”所吞噬?
-
第一,修好我们的“嘴”——敬畏影响力,管好表达欲。 在这个“人人皆是自媒体”的时代,我们必须对自己的“影响力”有敬畏之心。无论是面对10个粉丝,还是1000万个粉丝,都要对我们说出的话负责。在表达观点时,多一分事实的核查,少一分情绪的宣泄。因为,你永远不知道,你今天种下的“因”,明天会结出什么样的“果”。
-
第二,修好我们的“心”——放下“对错”,回归“问题”。 在面对冲突时,我们很多人,包括张碧晨的团队,都会下意识地陷入“对错之争”。我们总想证明“我是对的,你是错的”。但这种思维,只会让冲突不断升级。一个真正高情商的人,会迅速地从“对错”的情绪里跳出来,回归到“问题”本身。他们会问:“现在,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?我们如何一起,能让这个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?” 你看,视角一换,整个世界都不同了。
-
第三,修好我们的“身”——躬身入局,主动连接。 这场风暴,如果一开始,两位歌手的团队能私下里打一个电话,主动沟通,可能根本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。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舆-论的漩涡,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“隔空喊话”,而不是“当面沟通”。放下身段,主动连接,永远是化解误解最低成本、也最高效的方式。
结语
《年轮》的旋律,依然动人。但它背后的这场风暴,却为我们所有人,都上了一堂极其深刻、也极其昂贵的“情商课”。
它让我们看到,在这个流量可以放大一切的时代,一个人的“专业能力”或许能决定你能飞多高,但你的“情商”,则决定了你能飞多远,以及,当你从高空跌落时,是否能平稳着陆。
所以,别再只把这当成一个“瓜”了。
去看看那只扇动翅膀的“蝴蝶”,去看看那个被“情商”吞噬的“漩涡”。
然后,回到我们自己。
管好我们的嘴,修好我们的心。
这,或许才是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里,能给予自己,最好的“护身符”。
【联系我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