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客户说“我做不到”时,我只用一句话就让他看见了全新的可能


20250729230027668.jpg
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在我的教练社群里,我常常会在私下里收到我们学员的一些提问。这些问题,往往都带着他们在真实教练实践中,最滚烫的困惑和挣扎。其中,有一个问题被问到的频率最高,几乎是每一位从入门走向专业的教练,都必然会遇到的“拦路虎”:


“铁林老师,当我的客户反复对我说‘我做不到’的时候,我该怎么办?”


我太理解这份无力感了。因为“我做不到”这五个字,就像一句终极的咒语,它能瞬间冻结一场本该充满可能性的对话,让教练和客户,共同陷入一种名为“绝望”的僵局。客户相信自己被困在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面前,而教练,无论递上多么精良的工具(“我们试试这个方法?”),或是多么温暖的鼓励(“我相信你可以的!”),似乎都只能换来客户更深地摇头。
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当一个人说出“我做不到”时,他陈述的,早已不是一个客观事实,而是一个他深信不疑的、关于自己身份的“真理”。任何试图从外部去“推翻”这个真理的努力,都只会激起他更顽强的捍卫。


那么,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?


不。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反例”的魔力。它是一种极其精妙的语言模式,能像一把最锋利的钥匙,不与那堵墙正面冲突,而是悄悄地,找到墙上那道最隐秘的裂缝,然后,让光,自己照进来。



一堵名为“父亲”的墙


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小雅(化名)的故事。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律师,逻辑严谨,言辞犀利,能在谈判桌上为客户争取到最大的利益。但在她的个人生活中,却有一堵让她持续碰壁、无能为力的墙——她的父亲。


小雅找到我进行个人成长教练时,她刚刚和父亲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。


小雅: “铁林老师,我真的受够了。我感觉,我和我爸之间,永远无法沟通。他太固执了,脑子里全是那些老掉牙的观念,从来听不进我说的话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每一次尝试沟通,对你来说,都像一次撞向墙壁的经历。”


小雅: “是的!就是一堵墙!一堵又硬又厚的墙。比如昨天,我只是建议他,不要再去买那些电视上推销的、夸大其词的保健品。我把各种科学依据、专家辟谣的文章都找给他看。结果呢?他勃然大怒,说我不孝顺,说我翅膀硬了,看不起他。最后把手机都摔了。每一次都是这样,无论我怎么努力,最终都只会不欢而散。”


她继续说道,声音里充满了深深的疲惫和挫败感:“我已经放弃了。我尝试了二十年,从我十几岁开始,就希望能和他像朋友一样聊聊天,但他从来没有变过。我做不到,我真的做不到和他好好沟通。

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窒息的“死局”。小雅用“永远”、“从来没有”、“每一次”这些词语,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,构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、充满了“确定性痛苦”的现实。


在这个现实里,改变是不可能的,沟通是无效的,唯一的选择,似乎就是放弃。


此刻,作为她的教练,我能清晰地看见她信念的边界。如果我开始和她探讨“新的沟通技巧”,或者分析“你父亲的内在模式”,那我所有的努力,都会被她那句坚固的“我做不到”给反弹回来。


我需要做的,不是给她一把更硬的锤子去砸墙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她,去看一看,在这堵看似完整的墙上,是否,曾有过一丝缝隙?



【铁林视角】:语言的魔力——“反例(Counter-example)”

小雅的困境,是限制性信念(Limiting Belief)最典型的表现。而在NLP大师罗伯特·迪尔茨的《语言的魔力》(Sleight of Mouth)中,“反例(Counter-example)”被誉为是挑战这类信念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模式之一。


它的底层逻辑非常简单:一个由“所有”、“从不”、“总是”等“全称量词(Universal Quantifiers)”所构建的信念,只需要找到一个例外,整个信念的根基,就会开始动摇。


让我们来解构一下小雅的信念公式:


  • 信念: 我和父亲永远无法沟通。

  • 证据: 因为我们每次沟通,都以争吵告终。


这个信念,就像一个被完美闭环的逻辑怪圈。只要她身处其中,她的大脑就会自动筛选和放大所有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(每一次争吵),而自动忽略或过滤掉所有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信息。


“反例”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,它不与客户的“感受”争辩(你的痛苦是真实的),也不与客户的“结论”对抗(我不是说你能沟通)。它只是,带着全然的好奇,向客户发出一个共同探索的邀请:“让我们一起,去找一找那个‘例外’,好吗?”


这个提问,要求教练具备极高的ICF核心能力——“有力提问(Powerful Questioning)”。这个问题的“有力”之处,不在于它的攻击性,而在于它的精准性。它像一束激光,直接穿透了客户故事的层层细节,打在了那个支撑着整个信念大厦的最关键的结构点上——那个“全称量词”。


当教练能精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时,他就从一个与客户信念角力的“对手”,变成了一个与客户并肩探索的“考古学家”。而那段被遗忘的、珍贵的“例外”化石,往往就藏在客户记忆的最深处,等待着被共同发现。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永不”,到“曾经”


在那次会谈中,当小雅说完那句沉重的“我真的做不到”之后,我没有立刻回应。我给了她一段长长的沉默,让那份绝望的情绪,在我们的空间里,被充分地看见和尊重。


然后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: “小雅,我听到了你在这段关系中,长达二十年的努力和深深的无力感。我也听到了你说的‘永远’、‘每一次’、‘从来没有’。这些词,像一块块砖,砌成了你刚才说的那堵又硬又厚的墙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一起,试着在这堵墙上,寻找一道最微小的缝隙?在你和父亲这么多年的关系里,我们能不能一起去寻找,哪怕只有一次,一个微小的、你感觉和他有那么一丝丝连接的瞬间?(教练心法:我首先用共情式反馈,确认了她的感受,并复述了她语言中的“全称量词”,让她“听见”自己是如何构建这堵墙的。然后,我用了一个充满探索性的、不带任何压力的提问,邀请她从“证明信念”的模式,切换到“寻找例外”的模式。)


小雅的第一反应,是立刻的、坚决的否定。


小雅: “没有。我想不起来,一次都没有。”


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。因为她的“信念系统”正在全力捍卫自己的领土。此刻,如果教练退缩了,或者开始和她争辩,那么这次探索,就会立刻宣告失败。


我保持着全然的临在(Presence),没有被她的“没有”带走。我全然地信任,那个“例外”,一定存在。


我(语气更加温和,充满了好奇): “我理解。可能那些不开心的经历,声音太大了,以至于盖住了所有微弱的声音。没关系,我们不着急。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,像一颗种子一样,放在这里。我们只是,保持着一份好奇……一个微小的、有一丝丝连接的瞬间……”


(教练心法:我没有放弃,而是将提问的“压力”,转化为“好奇的种子”。我用了大量的“留白”和“沉默”,给予她的大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去进行一次非习惯性的“深度检索”。这是对ICF核心能力“培养信任与安全”的极致运用。)


那是一段漫长得仿佛有一个世纪的沉默。


小雅的眼睛,一直看着窗外,眼神空濛。我能感觉到,她的思绪,正在时光的隧道里,快速地穿梭。


突然,她的身体,有了一个微小的、几乎不可察觉的颤动。她的眼角,毫无征兆地,湿润了。


她用一种近乎梦呓般的声音,慢慢地说:“……我想起一件事。大概是……我上高二的时候。有一次期中考试,我考砸了,数学只考了60多分。我不敢回家,一个人在学校的操场上哭。天都快黑了,我看到我爸,那个从来都只会板着脸骂我的男人,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,在操场一圈一圈地找我。”


“他找到我的时候,什么都没说。没有骂我,也没有安慰我。他只是,脱下他的外套,披在我身上,然后说了一句:‘回家吧,你妈做好饭了。’回家的路上,他骑得很慢很慢。我坐在后座,能闻到他衣服上,那股淡淡的烟草和汗水的味道。那个瞬间……我好像,没有那么怕他了。”


当这个被遗忘了近二十年的故事,被重新讲述出来时,那堵名为“永远无法沟通”的坚固高墙,在那一刻,无声地,裂开了一道缝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一个“反例”,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?


小雅的故事,完美地诠释了“反例”模式的内在运作机制。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“例外”,之所以能撼动一个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,其背后至少有三层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在运作:


  1. 打破“认知闭环”: 我们的限制性信念,往往是一个自我强化的“认知闭环”。“反例”的出现,像一个“系统Bug”,直接中断了这个程序的自动化运行,迫使我们的大脑,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估整个信念系统的有效性。

  2. 唤醒“具身体验”: 小雅回忆起的,不仅仅是一个“事件”,更是一整套被遗忘的“具身体验(Embodied Experience)”——父亲外套的温度,衣服上的味道,自行车缓慢的节奏……这些感官层面的记忆,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,它直接绕过了大脑的逻辑防御,触达了情感的最深处。

  3. 重塑“身份认同”: 当“父亲总是严厉的”这个信念被打破时,“我总是不被爱的”这个更深层的身份认同,也随之松动了。小雅开始看见,在那个“严父”的角色之下,还藏着一个笨拙的、不懂表达、但同样深爱着她的“父亲”。这个看见,让她得以从一个“受伤的女儿”的身份中,慢慢地走出来。

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,从ACC到PCC再到MCC,也体现在他如何处理这个“反例”上。


  • 一个ACC教练,在找到“反例”后,可能会立刻进入“解决问题”的模式:“太好了!既然有过连接,那我们怎么复制它?”

  • 一个PCC教练,则会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个“反例”的意义:“这个‘披上外套’的瞬间,对你来说,意味着什么?”

  • 而一个MCC大师级的教练,则会把这个“反例”,作为一个“能量的锚点”,去赋能客户的整个生命系统。他可能会问:“当我们带着这份‘外套的温暖’,再去看待今天你和父亲的关系时,你,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儿?”

当“绝望”被打破,“可能性”才真正开始


当那个“外套”的故事,像一束温暖的光,照进我们冰冷的会谈室时,小雅的整个能量场,都改变了。


她不再是一个无力的“受害者”,而变成了一个,对自己和父亲的关系,重新拥有了“好奇心”的探索者。


我们的对话,也从一个关于“如何放弃”的对话,变成了一个关于“如何创造”的对话。


我: “小雅,谢谢你,带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瞬间。当我们带着这份‘外套的温暖’,再去看待今天,你渴望和他沟通的这件事时,你内在,有什么新的感觉或想法吗?”


小雅: “……我感觉,没有那么绝望了。我好像……看到了一点点可能性。也许,他不是不爱我,只是不会爱。”


我: “‘他不是不爱我,只是不会爱’。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慈悲的看见。作为一个同样渴望与父亲连接的、智慧的女儿,你,想为这份‘可能性’,做点什么呢?哪怕是一个最微小的、不一样的尝试?”

……



结语:你是那束能穿透高墙的光


小雅的故事,后来充满了动人的、真实的进展。她并没有变成一个能和父亲无话不谈的“闺蜜”,但她们之间那堵坚硬的墙,开始变得柔软、透光。她们开始能一起,笨拙地、但真诚地,去关心彼此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感觉被“我做不到”这句魔咒所困的朋友,以及每一位在教练路上,渴望能真正帮助到客户的伙伴。


请相信,每一个“我做不到”的背后,都藏着一个被遗忘的“我曾经做到过”。


每一个“永不”的结论,都在等待着一个“曾经”的故事去将它温柔地融化。


我们作为教练,能给予客户最宝贵的礼物,不是为他推倒那堵墙,而是全然地信任他内在的力量,然后,用一个充满好奇的提问,陪伴他,找到那道能让光照进来的、独一无二的裂缝。


因为,当光照进来时,墙,也就不再是墙了。它变成了一扇,通往全新世界的,门。





【联系我】



阅读 1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