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语言的魔力】深度解读(二):意图与结果——那个伤害你的人,他真正的“意图”是什么?


20250803055341851.jpg



你好,我是薛铁鳞。


在我们的生命中,似乎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个人。他们的言语像针,行为像刺,总能在我们最柔软的地方,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。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、伴侣、朋友,也可能是我们的领导或同事。


当我们被伤害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,往往是愤怒、委屈,以及一个巨大的、无法理解的“为什么?”——“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?”


在这个问题的背后,我们常常会为对方的行为,贴上一个简单而致命的标签:“他就是个坏人”、“他就是想控制我”、“他就是见不得我好”。


一旦这个标签被贴上,我们就自动进入了一个名为“受害者”的剧本。在这个剧本里,我们是无辜的、正义的,而对方,则是那个需要被审判和惩罚的“加害者”。这个剧本,会让我们在当下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,但它同时,也剥夺了我们所有改变关系的可能性,将我们死死地困在了怨恨和无力的泥潭里。


但,万一,还有另一种可能呢?


万一,那个伤害你的人,他行为的背后,藏着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、积极的“意图”呢?

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“霸凌”的故事。以及,我们是如何通过“意图”这把钥匙,打开了一段看似已经走进死胡同的职场关系。



一场名为“指导”的持续性“霸凌”


故事的主角,是我的客户张总(化名),他是一家设计公司的部门负责人。他来找我,是因为他团队里的一位明星员工小周,坚决地提出了辞职。而逼走小周的,不是别人,正是公司里最受尊敬的元老级专家——李老师。


张总(一脸痛心疾首): “铁林老师,我快被李老师搞疯了!小周是我们团队最有潜力的年轻人,我花了一年多的心血才把他培养起来。结果现在,他宁愿降薪也要走,就是因为受不了李老师了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李老师的一些做法,让小周感觉受到了巨大的伤害。”


张总: “何止是伤害,简直就是公开处刑!李老师是我们的技术顾问,资格老,水平高,大家都非常尊敬他。他也确实很‘关心’年轻人,尤其是小周。但他的关心方式,就是‘霸凌’!”


张总向我描述了具体的场景:


“比如,上周的方案评审会,几十个人都在。小周上去讲他的设计稿,讲到一半,李老师会突然打断他,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在他看来‘非常愚蠢’的细节错误,然后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:‘这种低级错误你都犯,你大学是怎么毕业的?’,搞得小周当场就面红耳赤,下不来台。”

“再比如,小周发给客户的邮件,李老师会要求必须抄送他。然后他会把邮件里,他认为‘不专业’的措辞,用红字标出来,再转发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,附上一句:‘你们看看,现在的年轻人,做事就是这么不严谨!’”


张总(越说越激动): “这种事,几乎每周都在发生。我找李老师谈过几次,但他振振有词,每次都说:‘我都是为了他好!’‘现在不骂醒他,以后他到了社会上要吃大亏!’‘我这都是在毫无保留地传授我的经验!’……我简直无言以对。我知道他的行为不对,但我又说不出他哪里错了。我感觉,他的那份‘好意’,比任何恶意都更伤人。”


这是一个多么棘手,又多么典型的困境。一个破坏性的行为(公开羞辱、吹毛求疵),被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善意(“为你好”、“传授经验”)所包裹。


此刻,如果我顺着张总的思路,去和他探讨“如何约束李老师的行为”,或者“如何安抚小周的情绪”,那我所有的努力,都将停留在“灭火”的层面。这场火,今天被扑灭了,明天,一定会在另一个角落,以另一种形式,重新燃起。


因为我们都没有触碰到那个,在这场大火底下,真正持续供能的“燃料”——李老师行为背后,那个巨大而坚固的、从未被看见的积极意图



【铁林视角】:语言的魔力——“意图(Intention)”


在NLP大师罗伯特·迪尔茨的经典著作《语言的魔力》(Sleight of Mouth)中,“意图(Intention)”是一个充满了慈悲与智慧的语言模式。它基于一个深刻的洞见: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,都有其正面的动机。


换句话说,没有一个人,会为了“把事情搞砸”而去做一件事。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极具破坏性的行为(比如李老师的“羞辱”),在行为者的内在世界里,也都是为了达成某个对他来说,非常重要的、积极的目标。


“意图”模式的魔力在于,它能帮助我们,将注意力从那个“令人不适的行为”上移开,转而去探寻和连接那个“值得被尊重的积极意图”。它的核心句式是:


“我能感受到,你(某个行为)的背后,其实是想要(某个积极意图),对吗?”


这个模式,是ICF核心能力“保持教练心态(Embodies a Coaching Mindset)”的终极体现。它要求教练,必须发自内心地相信:客户是资源具足、充满可能性的(resourceful and whole)。


当我们带着这个信念时,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去评判客户的行为是“对”是“错”。我们会像一个最富同理心的侦探,去好奇:“这个看似‘有问题’的行为,它到底在服务于我的客户一个什么样的、更深层的需求?”


这种从“评判行为”到“探寻意图”的转换,是所有深刻改变的开始。因为它能瞬间瓦解掉关系中的“对错之争”,让双方从剑拔弩张的“敌人”,变成可以并肩探索的“伙伴”。

从“行为之争”,到“意图之桥”:一次教练的“破局”


在那次会谈中,当张总还在历数李老师的种种“罪状”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继续和他一起声讨李老师,也没有去分析小周的委屈。我看着他,在他两次叹气的间隙,提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
我: “张总,我完全听到了你作为管理者,在这段关系中的两难和痛心。一方面是你想保护的得力干将,一方面是你想尊重的公司元老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从‘李老师的行为有多糟糕’这个角度,跳出来一分钟。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最大胆的猜测。让我们假设,李老师所有这些‘公开处刑’式的行为背后,藏着一个对他自己来说,极其重要、甚至是神圣的积极意图。你觉得,那会是什么?

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“探寻意图”的提问。我没有聚焦在“公开处刑”这个行为上,而是邀请他,去连接到这个行为背后,那个更高层次的、积极的动机。这个提问,旨在打破“加害者-受害者”的二元对立框架。)


张总听到这个问题时,愣住了。他可能从未想过,要去探寻这些伤人行为背后的“积极意图”。


张总(皱着眉,很不情愿地): “积极意图?我真的想不出来。我觉得他就是想刷存在感,想证明自己还是这个公司里最牛的人。”


我: “‘刷存在感’、‘证明自己最牛’。这非常棒!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看见。那么,我们再往深挖一层。一个人之所以如此需要‘证明自己最牛’,在他内心深处,他真正在捍卫和渴望的,是什么?” (教练心法:我接纳了他的第一个猜测,并在此基础上,继续运用“向上分类(Chunk Up)”的技巧,去探寻这个意图背后,更深层的价值观。)


张总(陷入了沉思,语气开始变化): “……也许……也许他是在捍卫一种‘专业精神’。他那个年代的设计师,对细节、对标准,有一种近乎信仰般的执着。他可能觉得,现在我们做的东西,太浮躁,太不严谨了。”


我: “‘捍卫专业精神’。这是一个多么有力量的意图。那么,除了这个,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?”


张总(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): “……还有,我听说,李老师年轻的时候,也是被他师父这样,当着所有人的面,把他画的图纸撕掉,一遍一遍骂出来的。他后来常说,要不是他师父当年那么严厉,就没有他的今天。所以,在他看来,这种严厉的、甚至羞辱式的方式,可能……可能是他所理解的、唯一能让年轻人‘快速成才’的的方式?”


当“爱的方式”这四个字,从张总自己嘴里说出来时,他整个人的身体,都松弛了下来。他眼神里的愤怒和无奈,开始被一种复杂的、充满了理解和悲悯的情绪所取代。


那个坚不可摧的“加害者”的形象,在那一刻,开始出现了裂缝。
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意图,是区分教练层级的试金石

在为追求ICF国际认证教练资质的学员做导师教练(Mentor Coaching)时,我发现,能否在对话中,精准地从“行为”层面跃迁到“意图”层面,是区分不同级别教练(ACC, PCC, MCC)的一个核心标志。

  • ACC(助理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可能更多地会聚焦在行为层面。他们会和客户探讨:“除了修改方案,你还可以做什么?”他们善于帮助客户制定行动计划,这是教练的基础功,非常重要。

  • PCC(专业级认证教练) 水平的教练,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行为背后的意图价值观。他们会问:“你这么做的背后,什么对你最重要?”他们开始帮助客户,实现“知其然,并知其所以然”。

  • 而一个MCC(大师级认证教练),则能在一个更系统的层面去工作。他不仅能帮助客户看见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,更能帮助客户看见,这个意图,是如何与他整个人的人生脚本、内在需求和恐惧开关,深刻地纠缠在一起的。 比如,MCC教练可能会和张总探讨:“李老师这份‘捍卫专业精神’的强烈意图,在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中,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?它曾经如何成就了他,又在今天,如何限制了他?”

这种系统性的“看见”,才能带来真正“冰山之下”的、持久的改变。这需要的,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,更是教练自身的生命厚度与内在修为。


从“意图”到“结果”:共创全新的可能性


当张总看见了李老师行为背后,那份“捍卫专业精神”和“渴望年轻人成才”的积极意图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因为,仅仅看见意图,还不足以改变行为。我们还需要引入“语言的魔力”中,与“意图”互为黄金搭档的另一个模式——“结果(Consequence)”


我: “张总,现在,我们看见了李老师那份非常宝贵的、希望‘捍卫专业精神’和‘帮助小周成才’的意图。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。那么,我们再来看一看,他目前所采用的这个‘公开处刑’的行为,在长期来看,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?这个结果,是否能真正地服务于他那个美好的意图呢?”

(教练心法:我将“意图”与“行为”进行了明确的分离,并邀请客户,去评估当前行为的“长期结果”,检验行为与意图的一致性。这是创造改变意愿的关键一步。)


张总(毫不犹豫地): “当然不能!结果就是,小周的自信心被彻底摧毁,他不敢再尝试任何创新,只想做最安全的东西。团队的其他人,也变得战战兢兢,生怕犯错。整个团队的氛围,都变得压抑和保守。这和他‘捍卫专业精神’的意图,完全是背道而驰!”


我: “是的。那么,作为一个既理解李老师的意图,又心疼小周的处境的、有智慧的管理者,你,可以做些什么,来搭建一座桥梁,既能尊重到李老师那个‘捍卫专业精神’的美好意图,又能找到一个新的行为,来真正地、赋能地,帮助到小周的成长呢?“




结语:最高级的疗愈,是看见彼此的善意


后来的故事,充满了转机。张总没有再去和李老师争论“行为的对错”,而是进行了一次全新的、基于“意图”的对话。


他先是真诚地感谢了李老师为培养年轻人所付出的心血,深刻地认同了他对“专业精神”的坚守。在李老师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后,张总才和他一起探讨,他那种严厉的行为,给小周和团队带来的“意外的负面结果”。


最终,他们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“师徒带教”模式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曾在关系中,被他人深深伤害过的你。


请相信,那个伤害你的人,他的行为背后,几乎百分之百,都藏着一个对他自己而言,无比重要、无比正当的积极意图。他可能,是在用一种极其笨拙、甚至极具破坏性的方式,来捍卫自己的安全感,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望,或是来坚守自己所信仰的某种价值。


我们,不是要为他的伤害性行为“洗白”,更不是要委屈自己去“原谅”。


我们只是,需要获得一种能力,一种能将“人”与他的“行为”分离开来的能力;一种能穿越伤人的“行为”表象,去看见和理解那个行为背后,同样脆弱、同样渴望被爱的“人”的能力。


因为,当你能看见他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时,你就从那个只能被动承受伤害的“受害者”身份中,解放了出来。你,拿回了关系的解释权和主动权。


这,才是最高级的疗愈。它不是忘记,不是原谅,而是,在最深的伤害里,依然能够,看见彼此的善意。





【联系我】




阅读 1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