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“不够好”,你只是活在了一个错误的“世界观”里




你好,我是薛铁林。


今天清晨,天还未亮,我像过去十几年一样,在昆明家中那个熟悉的位置坐下,开始了我的每日冥想。有时是正念(Mindfulness),有时是用一些内观的方法,让纷乱的思绪,在呼吸的潮汐中,慢慢沉淀下来。


结束冥想后,我静静地喝了点水。窗外,城市正从沉睡中苏醒,远处的西山轮廓,在晨曦中由模糊变得清晰。就在那份宁静中,一个多年前的教练案例,毫无征兆地,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。


做了这么多年的教练,我的Coaching Log里,积攒了太多这样精彩而深刻的故事。每一个故事,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,勇敢探索内在世界的旅程。我总想着,要把它们一点点地整理出来,分享给大家。如果我的分享能触动到你,也希望能多帮我点赞,多给我留言。我非常渴望能和你们有更多的互动,因为你们的反馈,是我持续写作最大的动力。


好了,让我们回到那个,在清晨的宁静中,突然“跳”出来的故事。这个故事,关于一个我见过最有才华的女孩,以及那句,几乎要将她所有才华都吞噬掉的魔咒——“我不够好”。



一个被“比较”压垮的天才


晓涵(化名)找到我的时候,正处在情绪的最低谷。她是一位非常有灵气的自由插画师,作品里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动人的情感。但在我们的第一次个人成长教练会谈中,我看到的,却是一个被自我怀疑的阴云,笼罩得黯淡无光的灵魂。


晓涵: “铁林老师,我可能……真的不适合做这行。我感觉,我就是不够好。”


我: “听起来,‘我不够好’这个感觉,像一块很重很重的石头,正压在你的心上。”


晓涵(眼眶立刻红了): “是的……我每天都被它压得喘不过气。你看,那个和我一起出道的插画师,上个月刚在上海办了她的第一个个展,好评如潮。而我呢?还在接一些零散的商业稿件,有时候为了迎合客户,甚至要把自己的风格改得面目全非。我们明明是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啊!”


她继续说道,声音里充满了无力感:“我每次在社交媒体上发作品,都紧张得要死,发出去之后,就不停地刷新,看看有多少个点赞,有多少条评论。如果数据不好,我就会有好几天都缓不过来,觉得自己画了一堆垃圾。我总觉得,所有人都能一眼看出我的‘不行’,看出我其实是个‘冒牌货’。”


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的场景。一个本该在创作中尽情绽放的生命,却把所有的能量,都耗费在了与一个“我不够好”的内在声音的无休止的战争中。


在这个故事里,晓涵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、关于“好”与“不好”的评判体系。在这个体系里,“好”等于“办个展”、“数据高”、“得到外界认可”;而“不好”,则等于她自己当下的所有状态。


此刻,作为她的教练,我能清晰地看见她所处的那个“战场”。如果我顺着她的思路,去和她探讨“如何才能办个展”,或者“如何提升社交媒体的运营技巧”,那我所有的努力,都将是在帮她,更好地去打一场她注定会输的战争。


因为,这场战争的规则,从一开始,就不是她自己制定的。


我需要做的,不是教她新的“战术”。我需要做的,是陪伴她,去看一看,她此刻,究竟身处一个什么样的“世界”?以及,这个世界的“游戏规则”,是谁写的?



【铁林视角】:看见那套名为“世界观”的无形规则


晓涵的痛苦,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学概念——“世界观(Model of the World)”。这个概念,在我看来,是所有深刻改变的“奇点”。


什么是“世界观”?它不是什么宏大的哲学理论。它就是我们每个人,在看待自己、看待他人、看待整个世界时,内心深处那套未经审视的、自动运行的“游戏规则”


这套规则,由我们过往所有的生命经验——家庭的教育、学校的评判、社会的期待、文化的熏陶——共同塑造而成。它像一个我们随身携带的、隐形的“操作系统”,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信息,如何做出反应,如何评判价值。


关键在于,我们常常会误以为,我们这套个性化的“操作系统”,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、客观的“出厂设置”。我们忘了,它只是我们自己的“地图”,而不是真实的世界“本身”。


让我们来解构一下晓涵所处的那个“世界”的游戏规则:


  • 规则一:成功是线性的,且跑道是唯一的。 在这个世界里,所有插画师都在一条拥挤的、名为“办个展、出名、成为大师”的跑道上赛跑。跑在前面的,就是“好”的;跑在后面的,就是“不够好”的。

  • 规则二:价值是由外在评价定义的。 在这个世界里,一个人的价值,不由她自己决定,而是由“点赞数”、“评论数”、“客户的满意度”、“同行的成就”这些外部数据来定义。你必须不断地向外界证明自己,才能换取一点点可怜的“价值感”。

  • 规则三:结果永远比过程更重要。 在这个世界里,创作过程中的喜悦、探索和自我表达,都是次要的。唯一重要的,是最终那个可以被量化、被比较的“结果”。


当一个人,活在这样一套游戏规则里时,你觉得,她有可能感到“足够好”吗?


不可能。因为这套规则,从设计之初,就是一个“制造失败者”的系统。它让我们永远在追逐,永远在比较,永远在焦虑。


所以,晓涵痛苦的根源,真的在于她“不够好”吗?


不。她痛苦的根-源在于,她正在用一套让她必输无疑的游戏规则,来评判她自己。


一次提问的“转向”:从“我”,到“我的世界”


在那次会谈中,当晓涵还在历数着那些证明自己“不够好”的证据时,我做了一个关键的“转向”。


我没有去安慰她,也没有去反驳她(“不,你已经很好了!”——这种廉价的肯定毫无用处)。我看着她,在她两次深呼吸的间隙,提出了一个彻底改变我们谈话维度的问题。


我: “晓涵,我听到了你内心深处那个‘我不够好’的声音,它听起来非常响亮,也让你非常痛苦。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能不能暂时不去看‘你’够不够好,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,去看一看,你用来衡量‘好’与‘不好’的那把‘尺子’?你所处的那个插画师的‘世界’,它的游戏规则,是什么样的?在那个世界里,一个‘好’的插画师,应该是什么样的?


(教练心法:这是一个典型的,从“身份(Identity)”层面,转向“世界观(Model of the World)”层面的提问。我没有在“我够不够好”这个关于“人”的结论上纠缠,而是邀请她,去审视那个产生这个结论的“背景”和“系统”。)


晓涵被我这个问题问得愣住了。她习惯了自我审判,却从未想过,可以去审判那个“审判体系”本身。


她开始,第一次,像一个局外人一样,去描述她所处的那个“世界”。她描述着那个世界的“跑道”、那个世界的“计分牌”、那个世界的“裁判”。


当她描述完之后,不用我多说,她自己的脸上,已经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。


晓涵: “……天啊,听起来,我活在一个好可怕的世界里。那个世界,就像一个永不散场的‘饥饿游戏’。”


我(温和地,将力量交还给她): “是的。听起来,那个世界的规则,确实非常严苛。那么,作为一个有灵气、有才华、并且渴望在创作中找到喜悦的插画师,你,还想继续留在这个‘世界’里,玩这场‘饥饿游戏’吗?”


(教练心法:我没有替她做决定。我只是,通过提问,让她看见,她,是有选择的。她可以选择,继续留在这个让她痛苦的旧世界里;她也可以选择,为自己,创造一个新世界。)



【铁林视角】:最高级的改变,是世界观的迁移


这场对话的转向,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。我们常常以为,教练是帮助客户“改变自己”,去更好地“适应世界”。但更高阶的、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,是帮助客户看清:他所认为的那个“世界”,并非唯一的、客观的现实。他,完全有能力,为自己,选择、甚至创造一个全新的“世界观”。


这不是什么唯心的阿Q精神,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认知科学原理。我们的情绪和行为,并非由外部事件直接决定,而是由我们对外部事件的“诠释”所决定的。这个“诠释系统”,就是我们的“世界观”。


  • 旧世界观(诠释系统): 别人办个展 = 我很失败 → 情绪:焦虑、嫉妒 → 行为:自我攻击、创作停滞。

  • 新世界观(诠释系统): 别人办个展 = 世界上又多了一份美好的作品,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→ 情绪:欣赏、平静 → 行为:专注于自己的创作。


你看,外部事件没有变,但当内在的“诠释系统”(世界观)改变时,我们的情绪和行为,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
这也是我作为一名ICF认证教练,在我的教学和实践中,始终强调的:不要试图去改变那个“不够好”的你,那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内耗。去改变那个让你觉得自己“不够好”的世界。

20250803074022109.jpg

从“旧世界”到“新世界”:一次内在的“移民”


当晓涵意识到,她有权“离开”那个让她痛苦的旧世界时,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,才刚刚开始。


在后续的会谈中,我们进行了一场充满创造力的“新世界设计”。


我: “晓涵,现在,我想邀请你,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最大胆的创造。如果我们能为你,量身打造一个全新的‘插画师世界’,一个能让你感到滋养、充满创造力的世界,那个世界里的游戏规则,会是什么样的?”


晓涵的眼睛,开始重新亮了起来。她开始,为自己,书写一部全新的“世界法典”。


晓涵: “在我的新世界里……‘好’,不是只有一种标准。有人用画笔探索艺术的边界,办个展;有人用画笔讲述温暖的故事,治愈人心;有人用画笔记录生活的点滴,与自己对话……它们,都是‘好’的,都值得被尊重。”


“在我的新世界里……我画画,首先是为了我自己开心。创作本身,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。别人的点赞和认可,是美好的礼物,是锦上添花,但绝不是我价值的来源。”


“在我的新世界里……没有所谓的‘失败’,只有‘反馈’和‘探索’。每一次的创作,无论结果如何,都是一次宝贵的尝试,都在帮助我,更了解我自己,更接近我想要表达的东西。过程本身,就是全部的意义。”


……


当她描述完这个“新世界”时,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


她没有在一夜之间,变成一个更“好”的插画师。她只是,选择,从一个让她备受折磨的旧世界,“移民”到了一个由她自己创造的、充满了善意与滋养的新世界。



结语:你是你自己世界的“立法者”


后来的晓涵,并没有立刻就办上个展,也没有在一夜之间就粉丝过万。但她变了。


她开始更大胆地,去画那些真正能触动她自己的东西。她的作品里,少了一丝讨好,多了一份真诚。她不再为数据而焦虑,而是开始享受每一次创作过程中的心流。奇妙的是,当她不再向外索要认可时,真正的认可,却开始向她涌来。


这个故事,我想分享给每一位,在内心深处,也住着一个“我不够好”的小孩的你。


请相信,你并非真的“不够好”。你只是,不小心,活在了一个不属于你的、规则错误的“世界”里。


你遇到的所有困境,都只是关于“事”;而你,才是你自己世界的“立法者”。


所以,下一次,当你再次听到内心那个“我不够好”的声音时,请不妨试着,先不要去反驳它,也不要被它带走。


而是温柔地,像一个教练一样,问自己一个问题:


“此刻,我正活在哪一个‘世界’里?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,是我真心想要的吗?”


当你开始勇敢地,为自己,书写一部全新的“世界法典”时,你会发现,那个你苦苦追寻的、关于“足够好”的答案,其实,早已在你自己的心中。





【联系我】




阅读 138